■沙國禪
淺論校長的課程領導力
■沙國禪
校長的領導主要表現為對課程的領導,校長的領導力主要就是課程的領導力。校長應當有自己的教育價值觀、教育理想、教育信念,應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對國家、學區(qū)發(fā)起的課程變革,也應創(chuàng)造性地實施,并為此果斷制定清晰而長遠的課程策略與目標。
課程領導 文化塑造力 課程架構力 課程執(zhí)行力 課程評價力
課程領導是課程實踐的一種方式,是指引、統領課程,對課程進行規(guī)劃、實施、協調、評價和支持的行動總稱。從學校來說,校長有天然的課程領導力,其實,教師、學生也應當成為課程的領導,只有這兩方面有機結合,才會有課程的繁榮和學校的長足發(fā)展。
校長的領導主要表現為對課程的領導,校長的領導力主要就是課程的領導力。校長應當有自己的教育價值觀、教育理想、教育信念,應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能夠與教師、學生一起不斷創(chuàng)生、發(fā)展課程,對國家、地區(qū)發(fā)起的課程變革,也應創(chuàng)造性地實施,并為此果斷制定清晰而長遠的課程策略與目標。校長的領導形象如果能夠由“管理”型的“反應者”發(fā)展至“領導”型的“發(fā)動者”,課程變革與實施的效率便會大大提高。校長的課程領導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課程是學校文化的核心載體,學校課程應當圍繞文化展開。學校文化系統的內核主要指學校的育人目標、育人理念、核心價值、“三風”建設等理念。學校文化要有“根”。當前,我們一些學校的文化往往無根,憑空想象,空穴來風,又不懂得堅守,哪里時髦奔哪里,不能根據學校的深厚歷史底蘊,獨特的時空特點,獨有的文化資源,學校師生的特有組成情況來構建學校文化理念。其實,哪怕是學校的校名都可以成為學校文化塑造的切入點。學校文化要有“魂”。有些學??床磺逵说哪繕?、任務,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文化不能統領學校的思想,不能作為課程的核心。學校文化要有“系”。有的學校文化不成體系,目標、理念、課程各說各的,無內在聯系,散亂無章。學校文化要有“養(yǎng)”。有些學校的理念表達煩冗,不是陳詞濫調,就是不夠凝練甚或詞不達意,缺少文化應有的魅力。學校文化要有“形”。富蘭在1992年把“利用符號表達文化價值”作為成功校長的六個策略之一。校長要善于利用獨特的文化符號清晰地表達學校的文化價值,彰顯學校獨特的文化魅力,并且作為課程讓學生浸潤其中,對師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學校文化要有“撐”,有的學校文化沒有支撐,僅僅作為口號掛在墻上,寫在紙上,沒有落實在學校文化的主陣地——課程上,更沒有通過課程進入到師生的精神領域、行為方式上。
文化的塑造力還包括內外和諧環(huán)境的營造,這方面校長的作用至關重要,沒有外部環(huán)境對學校課程變革的支持,學校對外部的影響也難以作出積極的反應。在校內,校長的人格魅力,文化影響不能被廣大教師所接納、喜愛、內化,校長不能“為永續(xù)的組織生態(tài)而管理”,教師不能全身心、積極地投入課程建設,課程建設自然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成效。
斯賓塞(H·Spencer)曾提出疑問:“什么知識最有價值?”這應當是學校架構課程時最需要思考的問題。其實,最能夠實現我們育人目標的知識最有價值。有的學校不能以學校文化為標的,課程架構亂打乒乓,缺乏主線和靈魂,導致育人思想不清,課程結構混亂;有的學校缺乏架構技術,對課程缺乏統整考慮,在課程架構上不能從未來社會對人的發(fā)展的需要、學生心智成長的需要、學科發(fā)展的需要等方面來進行課程協調,導致課程架構僵化,不能充分發(fā)揮校本課程功能,無法實現課程全面育人的目標。有的學校在課程架構上的認識走進誤區(qū),沒有思考國家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開發(fā)片面追求數量,沒有精品意識,看似表面繁榮,其實內容空洞,浪費大量人力、物力,沒有取得實實在在的育人效果。有的學校校長架構課程僅憑自己感覺,不考慮學校師資、學情、開發(fā)能力、實施條件是否具備,讓課程架構成為空架子。這些都是校長缺乏課程架構力的表現。
課程執(zhí)行力即校長的課程推動力,引領教師進行課程創(chuàng)生的能力。校長要能發(fā)動教師、培養(yǎng)教師,讓他們認識到課程架構的意義,深刻理解學校文化的核心內涵,自愿參與課程架構,對課程架構表示認可和理解,對架構的課程進行開發(fā)和實施,讓基于文化的架構課程變成真實的課程,并通過課程實施,成為學生成長的因素。校長在教師課程開發(fā)和課程實施中需起到引領和統領作用,在學校的組織結構中作相應變化,讓教師有更大的獲得資源的空間,有更多的自主權,獲得實實在在的發(fā)展,讓課程開發(fā)順暢地進行,讓課程實施富有成效。校長要有領導民主,讓教師、學生成為課程開發(fā)的主體乃至課程的領導,推進自己、同伴獲得最大效益的成長。領導和推進課程走向新的發(fā)展階段是考察校長課程執(zhí)行力的重要標準之一。
打破官本位的課程評價常態(tài)是校長對課程評價的最大貢獻。官本位的課程評價主要建立在“領導即評價者”“領導無過錯”“領導即專家、指導者”的觀念上,這種評價居高臨下、不切實際,往往不能為組織、教師所接受,也不能對課程推進有實際的影響,相反,有時會起到負面作用,這就失去了評價的診斷、促進功能。評價最好交給“課程評審”組織,由學校設置的課程評審機構在尊重教師、學生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基礎上,關注過程和發(fā)展,對課程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課程評價應交給教師和學生,他們才是課程的開發(fā)者和促進者,校長的評價只有讓教師和學生吸納,并轉化為教師和學生的自我評價,才會成為策動課程變革的重要力量。
江蘇省興化市昭陽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