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盛澤中學 陳 媛
把數學問題還原為數學現象
——基于活動與體驗的高中數學教學策略淺析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盛澤中學 陳 媛
高中數學是高中生學習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與以往的數學教學相比,高中數學更注重對學生思維、邏輯能力以及自我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在高中數學教育中,應該優(yōu)化教學策略,使學生在活動與體驗中感知數學學習樂趣,把握數學知識,繼而促進學生思維、邏輯能力的發(fā)展,使學生學會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高中數學;數學問題;數學現象;教學策略
數學問題的有效提出,是數學課堂得以順利開展的關鍵。數學教育與其他學科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問題的有效提出與解決。數學問題是數學教學內容的核心,學生通過對問題進行思考,并通過多種途徑對問題進行解決,其數學水平在無形當中得以提高。長期以來,國內的數學教學標準形態(tài)將“數學問題”作為教學活動的重心,將“問題解決”視為對學生能力水平的考核,這樣的教學常態(tài),容易使學生陷入固定化的數學解題思維定式中,這將會嚴重限制學生的想象意識以及思維能力發(fā)展,而“把數學問題還原為數學現象”則可以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筆者認為,教師應基于活動和體驗基礎上讓學生把數學問題還原為數學現象,繼而使其在現象的思考中尋找問題,而后嘗試解決問題,最后進行反思,進而讓學生透過現象抓住數學問題的本質。那么,該如何基于活動與體驗把數學問題還原為數學現象呢?下面,筆者就此問題以人教版教材為例展開以下探討。
在以往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只是按教材內容進行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其教學流程基本按教材章節(jié)進行,學生在死板的教學模式下很容易養(yǎng)成散漫的學習習慣,進而形成懶于動腦思考的不良習慣,久而久之,其數學思維能力發(fā)展也會受到嚴重限制。為此,教師應該為學生設計科學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以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活動與體驗中發(fā)現問題,還原數學現象。世間所有的研究均從問題出發(fā),教師讓學生在課堂活動和體驗中發(fā)現問題,讓他們在自主觀察、探討和發(fā)問中尋找數學問題素材,這些素材本身就是一種數學現象。比如在高一數學必修3第二章第一節(jié)“隨機抽樣”教學中,由于隨機抽樣是一個可變因素,因而可以將其視為一種動態(tài)性的解答過程。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可能只是簡單地按例題給出的條件進行講解,其講解結果完全是一個靜態(tài)過程。這時如果只是讓學生嘗試解決一個問題,那么其教學的意義也就不存在。為了加深學生對“隨機抽樣”可能性的理解,教師可提前準備幾個箱子和不同顏色的小球,讓學生在課堂中進行實驗,而后讓學生認真觀察,并鼓勵學生多提問題。于是,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快被激發(fā)出來,紛紛進行討論,學生們的多種問題提出匯集在一起就是數學現象的“總和”,即具體表現。
數學教學活動不應是簡單的問題發(fā)現,還應對問題展開深入分析,以此透過問題現象抓住問題本質。高中數學教學是一個重在參與探究的過程,因此在高中數學教學當中,應該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參與性,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數學問題探討中來,繼而使其在問題探究中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比如在高一數學必修4第三章《三角恒等變換》第一節(jié)“兩角和與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差角余弦公式求cos15°值”的多種解法讓學生進行問題探討,向學生提出“為什么cos15°的值可以從多角度進行解答?其中的解答奧秘是什么?數學原理又是什么?”此時,單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加之少數學生不理解問題,或對問題產生困惑,容易喪失討論興趣,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探討,以利用多人優(yōu)勢展開探究。學生在充分的思考過后可以找到多種解題辦法,而后教師讓學生各自表達自己的意見,使學生在開放、民主的氣氛中自由發(fā)揮想象,這樣所說出來的素材也更接近數學現象本身,最后達到還原數學現象的教學目的。
高中數學教學不僅是問題的發(fā)現和提出,還應對問題進行總結反思。在活動與體驗中對問題進行總結,可以較好地使學生在反思中還原數學現象,感悟數學思想,從而提高其思維水平。為此,教師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課堂學習完畢后對問題進行總結性分析,以提高學生的數學問題解決能力,使學生自主完成學習任務。數學學習需要科學性思維模式,其數學學習過程是由一個題目向一個模式的發(fā)展演變,它培養(yǎng)的是全局性思維觀念,而這樣的學習過程很難通過簡單的練習達到,因此在對問題進行解答后仍需要進行深一步的反思和升華,進而將數學思維提升到另外一個高度。比如仍以“隨機抽樣”為例,教師在對隨機案例進行分析和演練后,大部分學生均已明白隨機抽樣所具有的特殊性和隨機性,但是如果只是局限于某個案例的分析,而沒有進行總結反思,學生則很難深入把握數學現象,繼而導致其再次遇到隨機案例分析時仍會感到茫然和無知。此時,教師可以采取類似的例子讓學生進行對比分析和提煉甄別,繼而讓其在問題反思中熟練掌握數學知識,把握數學現象。這樣,學生的數學能力就會在問題總結中得到遷移,其解題思維也就在還原數學現象中豁然開朗起來。
總而言之,高中數學教學更重視學生的思維能力發(fā)展,基于活動與體驗的高中數學教學策略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靈活性,而把數學問題還原為數學現象,則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在活動與體驗中發(fā)現問題、探討問題、總結問題,可以將數學問題更好地還原為數學現象,進而幫助學生提高自我數學能力。
[1]錢明艷.淺析基于體驗的趣味錫劇教學活動策略[J].華夏教師,2016(S2):37.
[2]李雷.透過數學現象抓住數學本質[J].中學數學,2016(08):87-88.
[3]葉威.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2):78.
[4]張成浩.論高中數學教學中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yǎng)[J].亞太教育,2016(09):47.
【備注:本文系江蘇省十三五規(guī)劃重點自籌課題“‘用數學現象啟發(fā)問題意識’的教學實驗研究”(編號:B-b/2016/02/78,主持人:李宏銘)研究成果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