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煙臺市海陽經濟開發(fā)區(qū)中心小學 冷海濤
拓寬數學課程空間 優(yōu)化學生思維訓練
山東省煙臺市海陽經濟開發(fā)區(qū)中心小學 冷海濤
在小學高年級,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存在著思維單一、膚淺、無序等思維方面的現實問題,筆者認為,教師如果引領學生在“大課堂”觀念下,遵循學生思維發(fā)展的規(guī)律,營造良好的思維訓練環(huán)境,對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課后整理等方面實施有目的、有計劃的思維訓練,就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形成優(yōu)秀的思維品質。
在傳統(tǒng)的課前預習過程中,學生預習無法,考慮問題的解決辦法只著眼于表面,思維膚淺、零散,僅能簡單套用公式、法則進行數學活動,不能進行深入思考以及深入的應用。因此,我們通過精心設計有針對性的“思維導航卡”開闊學生的思維時空,引領學生積極有序地動腦、動手、動口,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真正達到學生“會學”“學會”“樂學”的目標。
1.細化知識導學,凸現思維方向
我們將小學高年級數學知識梳理成問題,大致分為概念類問題、運算類問題、公式類問題、幾何類問題四類,主要包括:概念類(定義——特點、性質——樣子、讀寫——作用、應用);運算類(意義——算理——算法——應用);公式推導類(意義——推導過程——變形——生活應用);幾何類(定義——分類、樣子——特征——畫法)。有了這樣一個預習方向的指引,教師就可以根據不同類型的知識內容設計“思維導航卡”指導學生的思維,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和掌握后,慢慢變?yōu)樽约旱乃季S方向,丟掉“拐棍”,輕松預習。
2.開發(fā)微課程助學,實現思維突破
學生在自主或合作探究時,為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需求,教師根據不同內容,采用不同方式錄制微課程。一是各班級教師通過班級QQ群上傳至群共享文件,學生課余時間自主選擇使用。二是我們制作了一個專門網頁,內容包括高年級數學各個單元的重點、難點、易錯點、學習體會等小欄目,可以在家自主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
3.提煉學法促學,顯現思維梯度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重視學生的實際操作,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抽象和概括,讓學生學會思考。為此,我們總結和提煉了學生自主預習時“思、查、練、研、記”的思維探究流程:思(分析比較)——查(教材、微課 )——練(嘗試練習)——研(生生對話、師生交流)——記(記錄疑問)。
我們以小組合作為載體,為學生創(chuàng)設討論與交流的舞臺,提供討論與交流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在交流中獲取知識,在對話中深化理解,在比較中學會反思,使他們能夠在活動中感受別人的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以改變自己在認知方式上的單一性,促進其思維的全面發(fā)展。
1.科學組建小組,引發(fā)思維動機
(1)各小組組建原則“組內異質,組間同質”。每組4—6人,每組成員的組織能力、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性別、綜合素質等因素大致均衡。班級桌凳以合作團隊學習小組形式呈“二”字形擺放,與黑板垂直,每一小組學生圍桌而坐。每個小組設組名、組長、口號、愿景、教師寄語,上下午第一節(jié)課前呼號,每組有兩塊展板用于在班級的展示。
(2)各小組分別下發(fā)“佩戴標志”。主持人、記錄人、發(fā)言人、補充人等標志在各小組交流時由小組長具體分工,輪流佩戴并實施交流分享;主持人、主講人、演示人、板書人、觀察人等標志,用于各小組在班級展示時,由小組長具體分工,輪流佩戴并實施展示。
(3)各小組形成“共同體”。建立共同捆綁評價,從所有成員的學習情況、品質、行為、習慣等各方面進行評價衡量。同時小組內實行“結對子,一幫一”機制,達到“兵練兵,兵強兵”的效果。實現生教生、生助生、生生互動的學習狀態(tài)。
2.注重交流分享,觸發(fā)思維共振
小組交流時,主持人要鼓勵每個組員積極參與,踴躍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積極參與就是思維的參與,讓每個人在活動中做到:會傾聽、會表達、會討論。我們探索了“展、思、問、議、結”的交流流程:展(主動展示個人探究成果)——思(成員提出深刻性思考的問題)——問(主動提問、咨詢、質疑)——議(深入議論遇到的問題)——結(具有價值的問題和解決不了的問題)。
3.著重合作展示,激發(fā)思維感應
在合作交流時,我們探索出了“展、疑、答、辯、結”的交流流程:展(主動展示小組成果)——疑(提出質疑)——答(組組之間進行問答)——辯(不同觀點進行辯論)——結(達成共識,得出結論)。
(1)小組展示:各小組把展示的內容綱要寫在展板上,展示時,各小組成員根據組內分工進行,要盡可能說、畫、演、寫結合,注意展示思路和拓展時要進行提問式互動,主持的同學要及時點評引領。
(2)小組間互動:沒有展示的小組要認真傾聽,隨著展示者的思路思考,要給展示的同學正確的評價、補充和質疑,或者隨時接受展示同學的挑戰(zhàn)提問。
4.點撥評價啟迪,引發(fā)思維認同
在小組班級分享后,教師要善于抓住交流小組的分享與其他傾聽組的碰撞,適時加以引領,多以追問的形式將學生思維引入深化,從而使模糊的知識思路清晰化,明確知識點的生根處和發(fā)茬處。
課后,在學習過一個知識體系、一個單元或一個階段時,教師要幫助學生進行思維整理。只有這樣,學生的思維能力才會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有效發(fā)展,同時會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深入、更透徹、更系統(tǒng),從而進入會學、樂學的良性循環(huán)。
1.示范指導引領,內化思維過程
教師要上好思維導圖指導課,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本課或本單元分散、零碎的知識要點進行系統(tǒng)梳理、總結,使之縱成線、橫成片,達到拓展知識、建構知識,提升綜合能力的目的。引導學生開發(fā)自己喜歡的樹狀圖、腦狀圖、層次圖、括弧圖、表格圖、云朵圖等作為思維導圖呈現方式,要求每一種圖示法在畫的時候至少要分出三級,每一級的內容盡可能詳盡。
2.明理懂法創(chuàng)新,優(yōu)化思維路徑為讓學生通過一系列的回顧、探索、省思、整合過程,把學習過程中的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徑通過圖示技術呈現出來,我們探索出了“思、提、悟、理、建”的整理流程:思(思考內容)——提(提煉要素)——悟(感悟知識內在聯系)——理(整理內在思維聯系)——建(構建知識結構)。
總之,經過幾年的探索與運用,學生在思考問題時會有序和深入思維,愿意主動獲取信息和進行思維語言表達,能用規(guī)范和科學的語言,將探究的過程和結果表述出來,將隱性的思維清晰展現出來,數學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在合作學習中得到充分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