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林柯
(鄭州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1)
《莊子》中的概念隱喻研究
翟林柯
(鄭州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1)
《莊子》是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突出代表。本文在認知語言學的框架內, 以概念隱喻理論為視角,采用描寫和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從詞、短語、句子層面對《莊子》的概念隱喻進行挖掘和整理,分析其始源域和目標域的相似性以及隱喻的結構成因, 闡釋中國古代人們的認知模式,以便更好地理解儒家的哲學思想及其對社會文化的影響。
《莊子》;概念隱喻;思維;哲學思想
對隱喻的研究已有相當長的歷史。傳統(tǒng)的研究把隱喻看成是一種特殊的修辭格,屬于文學家、修辭學家的研究范疇。 20世紀80年代開始,以萊考夫和約翰森為代表的語言學家開始從認知的角度研究隱喻,他們在《MetaphorsWeLiveby》一書中提出:隱喻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不僅存在于語言中,而且存在于我們的思維和行動中(Lackoff&Johnson,1980)。由此出現(xiàn)了隱喻研究的認知轉向。認知語言學家的基本觀點是:人類的思維在很大程度上是隱喻性的,隱喻的本質是通過另一種事物來體驗和理解另一種事物;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滿了隱喻,完全不帶隱喻的句子只占極少數(shù)(Ungerer&Schmid,2008)。
莊子是東周戰(zhàn)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創(chuàng)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 ——莊學。《莊子》是莊子及其后學所著,主要以寓言寫成,反映莊子的哲學、藝術、美學與人生觀、政治觀等。由于該著作的重要地位,學者們從語言、哲學、政治等不同的角度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果。例如,王玉紅(2008)從《莊子》中提煉出了七個寓言類隱喻:水喻道,鯤鵬喻自由,夢喻人生,馬性喻人性,蝴蝶喻物化,畸人喻德和大樹喻無用;房娜(2007)亦從寓言的角度總結了其中隱喻的三個源域(歷史人物、神話傳說、自然題材)和四個目標域(以道為本、萬物其一、自然無為、逍遙而游);邢玉堂(2012)的研究概括出篇章隱喻內部、篇章隱喻之間、每個篇章隱喻的特點;有的學者對《莊子》的研究涉及到其中的概念隱喻及其翻譯,例如陳海慶和高思楠(2013)探討了《莊子》語篇中的概念隱喻對于語篇語用意義關聯(lián)性構建的重要作用,指出概念隱喻可以更好地幫助讀者理解莊子的哲學思想;吳垚(2011)探討了《莊子》的概念隱喻所傳達的生態(tài)自然思想,并深入分析了隱喻在建構莊子生態(tài)自然觀中的重要作用;雷靜(2016)和莊少霜(2016)分析了其中的概念隱喻的英譯策略,并指出要根據(jù)兩種語言概念映射之間的異同選擇不同的翻譯策略,從不同維度上再現(xiàn)原作的思想,從而可以更好地指導典籍外譯;張曉晶(2013)將隱喻分為六個話題:鳥、水、樹、魚、夢、人,并分析譯文用了哪些翻譯策略,如何通過隱喻達到內部連貫和語篇連貫。
然而已有的研究中很少從詞、短語、句子的層面研究莊子語言中存在的概念隱喻?!肚f子》分為內篇、外篇和雜篇三大部分,其中內篇為莊子思想的核心部分,共七篇;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因為篇幅限制,而且內篇是莊子思想的核心所在,所以本文將以《莊子》內篇為研究對象,從詞、短語、句子入手,對《莊子》的概念隱喻進行歸類和總結,以剖析語言背后的隱喻思維模式,從而更好地理解莊子的哲學思想。
認知語言學的概念隱喻理論認為,人們用以思考與行動的普遍概念體系在本質上是隱喻的。隱喻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同時,它也是人們沒有意識到的一種思維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傾向于用具體、有形的概念來表達抽象、無形的概念。比如:
(a)Yourclaimsareindefensible.
(b)He attacks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
(Lackoff &Johnson ,1980)
上述例句是日常生活中會使用到的有關“爭論”的句子,但它們反映了人們的認知方式:我們是在用“戰(zhàn)爭”的術語來討論我們會贏得或者輸?shù)粢粓觥盃幷摗薄N覀儼雅c我們爭論的人看做“對手”,攻擊他們的立場來捍衛(wèi)自己的立場。這些隱喻化的語言幾乎已經(jīng)成為文化中賴以生存的概念,用“戰(zhàn)爭”的各種行為構建“爭論”這個概念,即:爭論是戰(zhàn)爭(ARGUMENT IS WAR)。
概念隱喻中的兩個重要概念就是“始源域”和“目標域”。一般來說,始源域是比較具體的,人們可以感知的事物,而目標域是比較抽象的,無法直接感知的。人們從日常的生活體驗中習慣性地用某些事物比作其他事物。人們之所以能夠理解和創(chuàng)造新的隱喻,是因為始源域和目標域之間存在著某些可以比較的性質,才會對應起來理解。比如一個最常用的概念隱喻“愛是旅程”,人們用“分道揚鑣”來比喻兩個戀人分手。在此,“旅行者”與“戀人”是對應關系,走向不同的道路,就說明兩個人不在一起了。人類在生活中的經(jīng)驗也會影響他們對概念隱喻的使用,同一個始源域也可以對應多個目標域,多個始源域可以對應同一個目標域。
例:
LOVE IS A JOURNEY.
This relationship is a dead-end street.
We are at a crossroads.
LOVE IS WAR.
He is slowly gaining ground with her.
He made an allay with her mother.
LOVE IS A PATIENT.
This is a sick relationship.
Their marriage is dead- it can’t be revived.
(Lackoff &Johnson ,1980)
“愛是旅程”,“愛是戰(zhàn)爭”,“愛是病人”,這三個隱喻的始源域都是“愛”,但是不同的人對于愛的體驗和理解是不一樣的,所以人們會把愛比作不同的事物,比如:旅程、戰(zhàn)爭、病人,進而具有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這就是同一個始源域對應多個目標域的體現(xiàn)。
例:
HAPPY IS UP, SAD IS DOWN.
My spirits rose.
I’m feeling down.
MORE IS UP, LESS IS DOWN.
His draft number is high.
His income fell last year.
GOOD IS UP, BAD IS DOWN.
Things are looking up.
Things are at an all-time low.
(Lackoff &Johnson ,1980)
這三個例子表達的都是方位隱喻,都是以人的身體經(jīng)驗為基礎,“上、下”這兩個方位代表相反的兩個事物?!氨?、喜”、“好、壞”、“多、少”分別用“上、下”比喻。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會經(jīng)常使用這些方位表達我們的思想,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文化中理解和感知不一樣,語言表達方式也會有所差異。這就是多個始源域對應一個目標域的體現(xiàn)。
另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就是始源域和目標域之間的映射關系,這種映射關系將始源域中的概念特點映射到目標域中,是一種系統(tǒng)性的映射。這種映射是單向的(undirectional)( Evans & Green,2006), 比如上例中人們會把戀愛比作旅行,但是不會反過來把旅行比作戀愛。比如“爭論是戰(zhàn)爭”這個隱喻中,爭論通常遵循一定的模式,也就是說提起爭論,我們就會做一些事情和不做一些事情。比如“攻擊立場、無法捍衛(wèi)、策略、新的攻擊站線、贏得或者失去陣地”等,它們構成了談論爭論戰(zhàn)斗性特點的模式(Lackoff &Johnson ,1980)。但是這種系統(tǒng)性也必然會隱藏此概念的其他方面(Lackoff &Johnson ,1980)。也就是說,整個隱喻概念中有些特點是被凸顯出來的,也就是我們關注的這一部分,另一部分特點是被隱藏起來的。比如:“爭論”是戰(zhàn)爭這個隱喻中,當我們去攻擊對方的時候,我們就會忽略合作方面的特點。
通過對《莊子》文本的研讀和分析,本文主要歸納出以下八個概念隱喻:“容器隱喻”、“智慧隱喻”、“戰(zhàn)爭隱喻”、“旅程隱喻”、“火隱喻”、“方向隱喻”、“生死隱喻”和“食物隱喻”。下文將逐一進行詳細闡述。
1.容器隱喻
(1)其溺之所為......
(他們沉溺于自己的所作所為中......) (莊子全解—齊物論)
(2)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會陷入疲困) (養(yǎng)生主)
這兩個例句中包含的隱喻是“狀態(tài)是容器”。例(1)中“沉溺于”和例(2)中的“陷入”表明了一種狀態(tài),在此把狀態(tài)看作容器,容器中的液體代表一種心情或者狀況,沉溺于或者陷于容器之中,就表明人處于什么樣的狀態(tài)。
(3)......哀樂不能入也......
(......哀樂便不能侵入心靈......) (養(yǎng)生主)
(4)......不可入于靈府。
(......不能進入我們的心靈) (德充符)
(5)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
(安心于適時而處于順應,哀樂的情緒便不能進入心中) (大宗師)
人的身體通常會被看作一個容器,與外界分隔開來,身體的各個部位也可以看作容器。這幾個例子都把人的器官“心”看做一個容器,“心是容器”這樣的隱喻表達,情感(喜怒哀樂)是外在事物,倘若進入容器之中,意思就是心被情感擾亂,如果情感不能進入容器之內,那么人的情感便不會受影響。
(6)......為之躊躇滿志......
(......感到心滿意足......) (養(yǎng)生主)
此例句中也是把人的器官“心”看作具體的容器,快樂是一種液體,蘊含的隱喻是“心是容器,快樂是容器中的液體”。“心滿”表明容器中裝滿了快樂的液體,以此來表達此人心里十分快樂、高興。
(7)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
(假若有誰能知道,他就能稱為天然的府庫。往里面注入多少也不會溢滿,取出多少也不會枯竭......) (齊物論)
(8)......虛而往,實而歸。
(......向他游學的人腦中空空而去,回來卻滿載而歸) (德充符)
“大腦是容器,知識是容器中的液體”。這兩個例句都把人的大腦看作容器,人所學習到的抽象的知識就是容器中裝載的液體,容器之中有液體就代表此人有知識,容器之中沒有液體就是此人腦中空空,沒有什么智慧。當然,一般的容器所盛的液體體積是有限的,但是因為知識是抽象的,所以大腦這個容器所盛放的知識是無限的,注入多少也不會溢滿。
容器隱喻在漢語中是普遍存在的。以上四個概念隱喻的始源域分別為狀態(tài)、心和大腦,對應的目標域都是容器,不同的始源域對應同一個目標域。由于容器是生活中十分常見的物品,所以人們在表達某些事物的時候就會借助于容器的概念來表達一些抽象的、難以描述的事物。
2.智慧隱喻
(9)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才智小的不如才智大的,壽命短的不如壽命長的......) (逍遙游)
此句中包含的隱喻是“智慧是壽命”。莊子說壽命短的不能體味人生百態(tài),四季更替,稱為“小年”,壽命長的稱為“大年”。壽命短的才智不足,眼光短淺,壽命長的泰然自若,目光遠大,因此把智慧比作壽命,智慧有大有小,壽命有長有短,這樣的隱喻讓讀者一目了然,知道壽命與才智之間是如何聯(lián)系起來的。
(10)湯之問棘是已: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shù)千里,未有知其修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商湯問棘也有這樣的話:“在不毛之地的北方,有一個廣漠無涯的大海,就是天然的大池。那里有一條魚,它的寬度有幾千里,沒人知道它的身長......而它究竟要飛到哪里去呢?這就是小和大的區(qū)別” (逍遙游)
“智慧是形體”,這個隱喻來源于莊子的《逍遙游》中的一篇,莊子舉例說明鯤、鵬的體積巨大,志向高遠,而小雀體積小,不明白鯤、鵬的志向,眼光短淺。將智慧的區(qū)別用形體的區(qū)別來闡釋,耳目一新。
這兩個隱喻的始源域都是智慧,目標域分別是壽命和形體,同一個始源域對應多個目標域。壽命和形體乃是人們生活中最為熟悉不過的事物,因此語言的表達就是依靠生活經(jīng)驗得來的,不同生活經(jīng)驗的人可能語言中的隱喻表達也不一樣。
3.戰(zhàn)爭隱喻
(11)其發(fā)若機恬,其司是非之謂也。
(發(fā)言好像放出的利劍一般,這就是說在專心窺伺別人的是非來攻擊。)
(齊物論)
(12)即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
(假使我與你辯論,你勝了我,我沒有勝你,你就果然對了么?我就果然錯 了么?) (齊物論)
(13)......王公必將乘人而斗其捷。
(......否則衛(wèi)君一定鉆你言論的空子而爭取同你辯論的勝利) (人世間)
這三個例句都表達了“爭論是戰(zhàn)爭”這個隱喻。戰(zhàn)爭中的敵對雙方與辯論中的正反兩方相對應,在與別人辯論的過程中,我們會不斷反駁別人的觀點,這就如同在戰(zhàn)爭中攻擊敵人一樣;辯論結果的勝負,就如同戰(zhàn)爭中的勝利與失敗一樣,這種隱喻也已經(jīng)深深根植于中國文化之中。戰(zhàn)爭在莊子的時代也是屢見不鮮的,可見這種生活經(jīng)驗已經(jīng)深深影響了語言的發(fā)展與表達。
4.旅程隱喻
(14)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
(走向死亡道路的心靈,沒法使他們恢復生機了。) (齊物論)
(15)......故不終其天年而中道夭。
(......所以不能享其天年而中途就夭折了) (人世間)
(16)......終其天年而中道夭者......
(......由此享盡天年,而不至中途夭亡) (大宗師)
(17)不知其所始,不求其所終。
(不忘記他生命的開始,不尋求他自己的歸宿) (大宗師)
這幾個例句暗含的隱喻是“生命是旅程”。人從一出生開始,就意味著旅程的起點,人生命的結束,就意味著旅程的終點,人的生活軌跡就如同旅程的路線一樣,所以例(14)中心靈在死亡的道路上行走,意思就是說心靈即將死去,例(15)(16)一個人還沒到該死的時候死去,就是說在旅程的一半終止,意味著死亡,例(17)中有生命的開始和結束,就是說旅程的起點和終點。旅程是幾乎每個人都會經(jīng)歷的,是大家并不陌生的話題,這樣的表達不僅形象生動,而且是十分貼切。
5.火隱喻
(18)今吾朝受命而夕飲病,我其內熱與。
(現(xiàn)在我早上接受使命而晚上就要喝冰水,我是內心焦灼了吧) (人世間)
“不安是火”,這個例句中的此人內心焦灼意思就是內心不安,十分忐忑,而與焦灼相關的事物就是火,所以蘊含著隱喻“不安是火”。火也是日常生活十分常見的物體,火的燃燒就是說人的內心坐立不安,擔憂恐懼。由此可見,隱喻都是人們借鑒生活經(jīng)驗形成的表達,隱喻逐漸成為語言表達的習慣,有些隱喻人可能在使用的時候都不知道是隱喻。
6.方向隱喻
(19)......是皆修其身以下傴拊人之民......
(......以臣下的身份忤逆了在上的君主......) (人世間)
“高貴是上,謙卑是下”,“君上”“臣下”的表達大家也并不陌生,自古以來,權高位重的人都是高高在上,平常百姓或者地位更低的人稱為“下”。這種隱喻的表達是典型的方位隱喻,用方向指代某種意義。我們對于這樣的情景也并不陌生,君主都是坐在最上面的,臣子要跪在下面。因此才有“高貴是上,謙卑是下”這樣的隱喻表達。
(20)......不知就先,不知就后......
(......不知道迷戀生前,不知道惦念死后......) (大宗師)
這個隱喻也是一個典型的方向隱喻,“生是前,死是后”。首先我們要理解“生命是旅程”這個隱喻,旅程如果是一個向右的箭頭,左邊就是生,右邊就是死,人的一生是由生到死,“生前”指的是箭頭左邊,所以“生是前”,“死后”指的是箭頭右邊,所以“死是后”。然而有些表達中“死是前,生是后”,這種不同的表達取決于人們的關注點在哪里。
(21)樞始得其環(huán)中,以應無窮。
(合乎道樞才像入得圓環(huán)的中心,可以順應無窮的變化) (齊物論)
此例句中,“道是中心,非道是邊緣”,越是靠近圓環(huán)的中心,越接近于道。因為中心是一個圓環(huán)的最重要部分,同理,道也是莊子哲學思想的重要部分。
在我們的認知當中,“上、下”、“前、后”、“中心、邊緣”都是生活中十分重要的方位,以此為基礎,我們的語言也與方位密不可分。
7.生死隱喻
(22)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大宗師)
(死與生是自然不可避免的,他們如同黑夜與白天的永恒交替一樣,是自然的規(guī)律)
“死是黑夜,生是白天”,死生是每個人無力抗拒的,黑夜與白天也是每個人無法改變的,死生看似是有界限的,其實是相連的,有死就有生,黑夜與白天也是看似區(qū)別實則相聯(lián)系的,死給人一種恐懼感,如同黑夜讓人害怕,生象征著光明,如同白天一樣。死是黑夜,生是白天,也是人們在生活中的體驗折射到語言的表達之中。
8.食物隱喻
(23)屈服者,其嗌言若哇。
(爭辯中屈服的人,他的言語堵塞在喉嚨中,像要嘔吐般難受) (大宗師)
“言語是食物”,這個例句中把言語看做食物,爭辯中屈服的人必定有很多想說的話卻沒說出口,就好比吃的食物堵在喉嚨里說不出話一樣,這種隱喻也是我們在飲食中得來的。
本文主要介紹了概念隱喻理論的具體內容,包括概念隱喻的特點、映射原則、凸顯與隱藏三個方面。以《莊子》內篇為研究對象,從詞、短語、句子的角度對莊子語言中暗含的隱喻進行挖掘、歸納、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莊子的語言中充滿各種不同的隱喻表達,這些隱喻的表達都與日常的生活經(jīng)驗密不可分,旨在幫助讀者認識到語言背后的思維模式,更好地解讀莊子的哲學思想以及它對社會文化的影響,從而讓更多的人將語言學的研究成果與社會文化相結合,去研究中華民族傳承下來的優(yōu)秀文化。但是,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雖然內篇基本可以代表莊子思想的核心,但是研究對象不夠全面,應該將所有的文章囊括進去,另外,對于莊子語言中涵蓋的隱喻表達挖掘得不是十分深刻和全面,建議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更加深入和全面地歸納總結隱喻表達,與同時期的其他思想家的隱喻語言記性對比分析也是一個新的研究方向。
[1] Evans, V & Green, M.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6.
[2] 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3] Ungere R, F. &Schmid, H.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4] 陳海慶,高思楠. 《莊子》概念隱喻及其語用意義的關聯(lián)性——以《養(yǎng)生主》《外物》為例[J]. 外語教育研究,2013,(1):10~16.
[5] 房娜. 《莊子》寓言的認知隱喻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
[6] 富杰.莊子全解[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4.
[7] 雷靜. 從認知視域論《莊子》隱喻英譯[J]. 湘南學院學報,2016,(6):68~73.
[8] 吳垚. 《莊子》生態(tài)自然觀與認知隱喻建構[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1.
[9] 邢玉堂. 《莊子》中篇章隱喻的認知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
[10] 莊少霜. 描寫翻譯學下《莊子》概念隱喻翻譯對比研究[J].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6,(3):111~114.
[11] 張曉晶. 《莊子》英譯本中的隱喻構建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3.
責任編輯:彭茜珍
2017-01-02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16BYY004);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2015BYY009)
2095-4654(2017)03-0042-05
H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