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懶惰行為的產(chǎn)生有其生理學方面的因素,但這并不能成為我們不思進取的擋箭牌。那如何克服懶惰情緒呢?科學家給出了幾點小建議——
一、檢查自己的惰性有什么表現(xiàn),并分析產(chǎn)生的原因,對癥下藥。
二、根據(jù)自己的實際能力,科學合理地制定計劃并安排好時間。好高騖遠或者過分苛求自己,就會因不能實現(xiàn)計劃而使信心受到打擊,消磨了意志,養(yǎng)成惰性。
三、把一件復雜的事情分拆成幾個部分,分別制定可以達到的目標,讓自己體會順利完成任務的成就感。
四、鍛煉意志。一個人如果沒有與困難作斗爭的堅強意志,就必然會為惰性找到借口。要經(jīng)常檢查自己,督促自己,克服自身的惰性、動搖性,養(yǎng)成不畏艱險、不向困難低頭的堅韌品格。
相信你做到了以上幾點,就會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在學習上取得明顯進步。
“懶惰”催生的發(fā)明
從另一個方面說,懶惰不完全是貶義詞,也有著積極的一面。正是人類想“偷懶”,才誕生了一大堆發(fā)明,推動了社會的進步。近期就流傳著一個說法:懶惰推動科技發(fā)展!
伊萊沙·格雷夫斯·奧的斯在樓梯間跑上跑下地裝卸貨物,累得滿頭大汗,為了偷懶,他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臺載貨電梯。
約瑟夫·格利登放羊時,怕羊吃莊稼,發(fā)明了帶刺的鐵絲柵欄,把羊群圈在一起,帶刺鐵絲網(wǎng)誕生了。
牛頓因為懶得回屋睡覺,坐在蘋果樹下乘涼,一個蘋果突然從樹上掉了下來,他忽然想到:為什么蘋果只向地面落而不向天上飛呢?于是,萬有引力被發(fā)現(xiàn)了。
其實,只要你仔細觀察一下周圍,許多發(fā)明皆因“懶惰”而誕生:懶得走路,所以有了自行車、汽車、火車和飛機;懶得洗衣服,于是洗衣機發(fā)明了出來;懶得天天掃地,所以吸塵器發(fā)明出來了;懶得出門shopping,于是網(wǎng)購風靡起來……
如果人類不想“偷懶”的話,現(xiàn)在的生活大概是另一種狀況了,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取暖基本靠抖。
總之,如果你始終擺脫不了“懶”,那么,只要“懶”對了地方,“懶”得有目標,也可以是我們追求的方向。
極客部落
從加加林的首航到“神州”十一號遨游太空,世界載人航天事業(yè)走過了半個多世紀。人類一次次沖破地球引力的束縛,把自己的腳步擴展到外層空間。然而,太空探索并無坦途,這條道路充滿了風險和挑戰(zhàn),也曾數(shù)次遭遇過重大挫折,留下了傷痛和淚水。但是,艱難困苦并不能阻止人類的太空征程,反而增強了人類問天的決心和勇氣。
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回顧人類航天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紀念在太空探索中做出不朽貢獻的勇士們。
加加林的首航
1961年4月12日,蘇聯(lián)發(fā)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載人飛船“東方”一號。尤里·加加林少校乘坐飛船繞地球飛行一圈,108分鐘后安全返回。加加林成為世界上第一位遨游太空的航天員。
出發(fā),“哥倫比亞”號
1981年4月12日,美國第一架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航天飛機在完成任務后可以自主著陸,并能反復使用,是一種先進的航天器。
美國先后制造了5架航天飛機,取得了許多驕人的成績。但由于航天本身含有非常高的危險度,“哥倫比亞”號于2003年失事墜毀。
太空漫步
1984年6月7日,美國航天員布魯斯·麥坎德利斯走出航天飛機,使用載人機動裝置在外層空間漫步,成為一顆“人體地球衛(wèi)星”。他離開航天飛機最遠距離達150英尺,最后安全返回。
這是人類首次在沒有安全索的情況下,在太空中行走。
“挑戰(zhàn)者”號失事
人類進軍宇宙的過程注定不會一帆風順。
1986年1月28日11時38分,美國“挑戰(zhàn)者”號航天飛機從佛羅里達州卡那維拉爾角點火升空,直插蒼穹,看臺上一片歡騰。當發(fā)射進行到73秒時,空中突然傳來一聲悶響,“挑戰(zhàn)者”號爆裂成一團桔紅色火球,碎片拖著火焰和白煙四散飄飛,墜落到大西洋。
7名航天員在這次事故中全部罹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