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曉
?
基于提升兒童語言學習興趣的親子共讀策略
胡曉
(湖南科技學院紀委,湖南 永州 435199)
人們對兒童早期能力培養(yǎng)與開發(fā)日益重視,親子共讀作為家庭教育的方式之一,得到了越來越多家長和教育者的認可和越來越多專家、學者們的關注。從營造和諧美滿家庭氛圍,打造家庭休閑娛樂方式,讓親子共讀伴隨兒童成長過程,促使主客體角色互換,促推親子共想共說共寫等方面進行探索,是提升兒童語言學習興趣的親子共讀策略。
親子共讀;兒童語言學習興趣;家庭教育
在閱讀時,有些父母不結合孩子的年齡、興趣等實際,較少考慮孩子的需求和愿望,更多地是從孩子智力開發(fā)的需求選擇,存在很大的主觀性和盲目性,結果可能適得其反,造成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隔閡。孩子雖然年紀小,但他們也渴望被理解、被尊重。在選擇親子閱讀的書籍時,父母應該以孩子為中心,掌握適齡的原則,圍繞孩子的閱讀興趣并根據孩子的發(fā)展需求來科學的選擇書籍。孩子閱讀的圖畫書、詩歌、故事等,最好都以他們的生活范圍為主題,遣詞用句也要適合他們的認知能力和心理發(fā)展需求,這樣更有利于提升他們的閱讀興趣,強化他們的閱讀認知。例如,根據孩子“對與錯”絕對判斷的特點,選擇好的行為得到鼓勵,不好的行為受到處罰的書籍,符合孩子對道德、是非概念的初步理解;根據孩子對方位產生敏感但又不能具體分清方向的特點,選擇與理解方位有關的書籍。
受“男主外,女主內”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現在我國大多數地區(qū)的大多數家庭都是母親照顧孩子較多,父親負責掙錢養(yǎng)家,所以在實施親子共讀時,大多是母親參與者得多。對于正處于語言發(fā)展關鍵時期的孩子們來說,長此以往,會影響孩子與父親之間的交流,使孩子們與母親的關系更加親近,而把父親當作非真實的客觀存在。其實,父親不是養(yǎng)兒育女的局外人,他對兒童社會化和人格、性別角色、心理健康、人際關系、道德發(fā)展、智力水平等諸多方面有著重要影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家庭情境中,父親應積極參與到親子共讀活動當中,發(fā)揮父親在育兒方面的重要作用,如利用周末或其它休息時間與孩子一起閱讀故事,陪同孩子觀看他們喜歡的動畫片、電影等,或組織家庭之間的親子活動,這對營造和諧美滿家庭氛圍非常重要。
我國的許多家庭是三世同堂的模式,即“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孩子”的模式,還有些家庭會有叔叔、阿姨等。其他家庭其他成員也一同參與到閱讀活動中,會使閱讀產生更好的效果。在爸爸媽媽工作繁忙,或因特殊情況無法與孩子一起閱讀時,爺爺奶奶可暫時代替父母完成與孩子的閱讀,這不僅可以填補因父母缺席而不能完成閱讀的遺憾,還可以增進孩子與爺爺奶奶之間的感情,促進家庭和諧。另外,親子共讀還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孩子一同交流和溝通的良好方式,在閱讀時,家人一同參與者閱讀,可以緩和與化解矛盾,使彼此之間更加融洽。
“添油加醋”即是指在閱讀過程中,大人在讀故事時不照本宣科,根據情境作適當的延伸和改變,比如在讀《拾金不昧》的故事時,原故事情節(jié)是“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交給警察叔叔手里”,但現在一分錢的紙幣很少見,孩子可能從沒有見過,所以大人在說故事的時候,可以把“一分錢”改成孩子們平時生活中常見的“一元錢”或“十元錢”,這樣更容易使孩子接納。為讓孩子們加深對故事的印象,還可以在“撿錢—上交—受到表揚”的簡單的情節(jié)中加入其它情節(jié),如“自己尋找失主而不得”。在閱讀的過程中,孩子們可以“聽到”大人的想法,會有很多的小問題從他們的小腦袋中冒出來,比如:撿到錢為什么要交給警察叔叔?警察叔叔是干什么的?警察叔叔家住在哪里?等等,經過與大人們的提問、討論和互動,更進一步地增進了孩子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同時,通過“添油加醋”也讓簡單的閱讀活動變成了故事會現場,讓閱讀變得像游戲一樣吸引人。
堅持每天閱讀,并每周檢查閱讀的成果,檢查的方式主要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進行,比如利用每個星期天的下午,家庭成員齊聚在客廳里,通過佳作推薦、心得分享、自編故事、辯論比賽等形式,把自己當周的閱讀成果向大家展示,并評選出優(yōu)勝者,獲得“閱讀明星”的稱號,也可根據實際給予一定的獎勵。除了家庭成員之間可以進行評比外,鄰居的幾戶家庭之間,或是自主選擇年齡相仿的孩子的家庭之間也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評比,如同事、朋友家庭等,評選出“優(yōu)秀閱讀家庭”。評比的目的不在于比賽的規(guī)模和勝負,而在于給孩子的閱讀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輕松愉快的氛圍,這實際上也是家庭休閑娛樂的好途徑。
親子共讀的讀物大都是適應兒童智力發(fā)展水平的,對于大人們而言很簡單,大人們可以引導孩子對閱讀的作品進行再創(chuàng)作或自己創(chuàng)作新的作品。例如,《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孩子們很喜歡聽,他們會反復要求大人們給他們講,熟悉故事情節(jié)后,還會學著大人們的樣子自己講。這時,大人可以引導孩子共同對故事作一定的延伸,原故事中講到小蝌蚪把大眼睛的金魚、白肚皮的螃蟹、四條腿的烏龜誤認為是自己的媽媽,這時,大人們可以在原故事基礎上加上有其它與青蛙相同特征的動物,爺爺說:“我覺得鲇魚的眼睛也是大大的,它長得很像小蝌蚪的媽媽”,奶奶說:“鲇魚不是小蝌蚪的媽媽,它雖然有大大的眼睛,但它沒有四條腿呢”,爸爸說:“那烏龜應該是小蝌蚪的媽媽,它既有大大的眼睛,也有四條腿”,媽媽說:“不對,不對,龍蝦才是小蝌蚪的媽媽,它有大眼睛,而且身體很靈活”……在這樣交流討論的氛圍中,孩子們也會受到啟發(fā)而加入討論,“龍蝦不是小蝌蚪的媽媽,它有大鉗子,沒有四條腿呢”,在家庭成員的交流過程中,完成了對故事的引申和創(chuàng)作,既可滿足孩子創(chuàng)作故事的欲望,進一步豐富他們的知識,強化他們的認知,同時,通過這樣一種“亦學亦玩”的形式,不知不覺中,家庭成員們一起度過了一段輕松愉快的閑暇時光。
首先,親子共讀不是孩子讀,父母監(jiān)督,而是父母與孩子一起閱讀,一起思考,在閱讀時,父母要放下架子,不能總以“長輩”的身份自居,不能總想著找孩子閱讀時的茬,而應當引導孩子思考,給孩子創(chuàng)造表現的機會。比如,在閱讀《聰明的農夫》的故事時,惡霸地主強占農夫的土地,農夫機智地奪回土地,父母可以扮成地主,得到教訓,最終棄惡從善,讓孩子成為農夫,通過聰明才智贏得自己的權利。在這樣角色扮演的閱讀中,孩子的積極發(fā)揮了主動作用。其次,父母要為孩子營造自由、自主、愉快閱讀氛圍,不能讓孩子一味地執(zhí)行大人的命令而閱讀。再次,父母應當身先示范,擅于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比如,當孩子閱讀時出現不耐煩的情緒,父母不能一味指責,更不能開口就是“我累了一天,好不容易抽出點時間陪你閱讀,你還不耐煩,以后再也不讀了”,這樣的語氣,不論哪個孩子聽到,都會傷心。碰到孩子情緒上的變化,父母應當安撫孩子,問問孩子怎么了?是不是遇到不開心的事,是不是心愛的玩具不見了,是不是身體不舒服?等等。父母學會了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真切地關心愛護孩子,孩子才會體貼父母,兩者之間的關系才會更加親密,也才更容易實現閱讀時的主體客體角色互換。
孩子成長的過程實際也是他們從完全依靠父母到間接依靠父母,再到獨立的過程。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實施的親子共讀,實際上也應當遵循這個規(guī)律,才能促使主客體角色互換。在孩子閱讀剛啟蒙時,如嬰幼兒時期,孩子還不具備選擇閱讀材料、發(fā)表閱讀見解等的能力,這個時候,父母處于絕對領導和主體地位,孩子處于客體地位,我們可以稱之為“牽手”階段。隨著孩子慢慢學會說話,慢慢有了自己的主見,這時的親子共讀就不應當完全聽父母的了,而應當尊重孩子,注重親子之間的互動,父母與孩子共同合作,完成閱讀,這個階段父母與孩子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主次之分,既可以兩方都是主體,也可以兩方都是客體,我們可以稱這個階段為“握手”階段。再到孩子能獨立閱讀時,父母在親子共讀時的作用可以逐漸淡化,在孩子需要時才間接性地參與,孩子上升到主體地位,父母弱化到客體地位,比如,讓孩子自主閱讀,父母只在讀后與孩子一起交流感想。這個階段閱讀的我們可以稱之為“放手”階段。在親子閱讀時體驗了以上三個階段,實際上也就實現了閱讀時主體客體角色的互換,這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能力,提高孩子的閱讀水平,還可以增長孩子的自信。
一是欣賞式閱讀。當閱讀的材料生動有趣時,父母聲情并茂地讀給孩子聽,讓孩子陶醉在作品當中。父母不主動提問或強迫孩子表達自己的感想,讓孩子慢慢體會。二是解析式閱讀。有些閱讀材料的詞句可能是孩子還不能理解的,這時,父母應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作品中出現的那些孩子不懂的詞匯進行解析,以幫助孩子更好的理解作品本真所表現的含義。三是表演式閱讀,即父母與孩子共同扮演作品中的事物,使故事更加深入孩子之心。通過不同的閱讀類型,可以鍛煉孩子的思維,促使他們思考,帶動他們積極參與到作品的再創(chuàng)作中,實現共寫。
當孩子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并體驗過了一段時期的親子共讀時,有些孩子可能會產生逆反的心理,或是認為自己已經知道了閱讀,可以完全不用父母參與,還有些可能因為進入學校學習,面臨學習壓力,而想放棄閱讀。為了讓孩子的閱讀興趣能夠持續(xù),并繼續(xù)發(fā)揮家長在閱讀中的積極作用,父母應當依據孩子的實際情況,為孩子制定相應的閱讀計劃,并對閱讀材料進行“精挑細選”,以引導孩子共想、共說、共寫。一是選取孩子特別感興趣的閱讀材料,這樣即使共讀的時間減少了,但閱讀的質量可以得到有效保證;二是結合孩子身邊的人、事、環(huán)境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這樣更容易讓孩子有話可說、有感可發(fā)、有情可動、有事可寫;三是結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制定閱讀計劃,比如,不能強行規(guī)定說每天得閱讀多少時間,或者必須在某天的某個時間閱讀,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將閱讀的條件放寬,如以一周為單位,讓孩子一周至少閱讀的總時間達到3小時,保證總量,組成總量的個體可以靈活。
無論孩子處于哪個語言發(fā)展階段,為他們營造和諧愉悅的書香氛圍都是必不可少了,只不過根據不同的階段,要求不一樣。當孩子處于初級感知階段(出生后至1.5歲左右),孩子還只有動作的智慧,而沒有表象與運算的智慧。他們依靠感知運動的手段來適應外部環(huán)境。這個階段,閱讀主要靠父母來實現,父母應當多為孩子閱讀故事,帶他們看書中的圖畫,經常播放兒歌、輕音樂等,讓孩子在輕松的氛圍中感受語言文字帶來的享樂。
當孩子處于認知任性階段(1.5-3歲左右)和詞句存儲階段(3-5歲左右),他們的思維能力進一步增強,逐漸學會了觀察、分析問題,甚至還會獨立解決“小”問題,在大人的幫助下解決“大”問題,他們樂于地聆聽來自外部的一切聲音。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父母可以在家中營造書香環(huán)境,用書來裝點孩子的生活,比如,孩子的臥室、書架上、床頭等處擺放上孩子平時喜歡的書,可以根據孩子的喜好擺放出各種形式和姿態(tài);在電視機、茶幾等孩子經??吹?、碰到的地方貼上他們喜歡的小故事、圖畫,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讓他們在不自覺中感受到書籍和閱讀的魅力。
在快速發(fā)展階段(6-8歲)和強化提升階段(9-12歲),孩子們的思維在逐步向成人的成熟思維演變,他們的交際能力進一步增強,思維也更加活躍。根據這些特點,父母可以利用節(jié)假日帶孩子去圖書館,讓孩子多與家人以外的成員交流,在交流中獲得語言的習得經驗。如果條例允許,還可以指導孩子利用網絡等多媒體手段進行閱讀。在家中營造書香環(huán)境,用書來裝點孩子的生活,能增強孩子閱讀的自覺性。比如,孩子的臥室、書架上、床頭等處擺放上孩子平時喜歡的書,可以根據孩子的喜好擺放出各種形式和姿態(tài);在電視機、茶幾等孩子經??吹?、碰到的地方貼上他們喜歡的小故事、圖畫,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除此之外,還可以在家中各個地方擺設一些孩子喜歡的小擺件,任何一件物品都可以成為早期閱讀的材料:一個中國結蘊藏著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復活了一個個古老而美麗的傳說;一個小瓷器展示著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此外,大人們可以將書作為家居的重要組成部分,讓故事、圖畫不僅僅只存在于書本上,還可以成為衣櫥柜子的裝飾,在選擇家具、家居用品時,也可以選擇一些印有經典圖案、童話故事人物等的用品。同時,讓孩子愛上閱讀,大人們必須經常閱讀,做好孩子的榜樣,讓孩子置身于書香的氛圍中,激發(fā)孩子閱讀和玩味書籍的興趣。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書籍對他們語言能力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公共圖書資源,拓寬閱讀的空間,能讓親子共讀更加方便有效。我們平時最常見的公共圖書資源有互聯(lián)網、圖書館、書店、報刊亭等。在初級感知階段和認知任性階段父母可以帶孩子去圖書館,陪孩子一起翻閱畫報,體會初次讀書的新鮮感,或者看看其他人讀書的樣子,作為觀摩者感受讀書的氛圍。在詞句存儲階段,孩子的語言能力進一步增強,也正是他們好奇心勃發(fā)的時期,父母可以帶著他們一起自主選擇喜愛的閱讀書籍,教會他們利用網絡工具,查找閱讀信息,自主購買讀物等,讓他們嘗試著做自己閱讀的小主人。到了快速發(fā)展階段和強化提升階段,孩子們的閱讀習慣已基本養(yǎng)成,圖書館已經成為孩子和父母交流感情的重要場所,他們的頭腦中漸漸會形成移動的圖書館,他們不但愛上閱讀,還會選擇閱讀的書籍,會使用學過的知識,同時也讓孩子知道愛惜書。此外,還可以教孩子使用互聯(lián)網等工具,學會從互聯(lián)網上查找相關信息,并知道如何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閱讀,培養(yǎng)孩子的自學自主能力。
[1][美]奧蘇伯爾等.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60-265.
[2]黃希庭.心理學導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132-140.
[3]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153-162.
[4]張良田,李功連.蔡元培:美育是連接現象世界和實體世界的橋梁[J].當代教育論壇,2007,(6).
[5]張良田.世界主要國家的閱讀理念及其教學模式比較[J]當代教育論壇,2008,(1).
[6]邱云.幼兒閱讀的心理特點及其教育策略[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
[7]許曉輝,辛志勇,劉紅云.關于學前兒童讀物狀況的調查研究[J].山西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1,(1).
[8]宋秋英.美國開端計劃中讀寫能力培養(yǎng)的實施策略[J].早期教育,2010,(1).
(責任編校:周欣)
2017-02-17
湖南省“十二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親子共讀影響兒童價值導向的實證研究”(項目編號XJK014CJC002)。
胡曉(1984-),女,湖南長沙人,研究實習員,碩士,研究方向為學前教育。
G610
A
1673-2219(2017)11-01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