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瑩瑩
(雞西市雞冠區(qū)人民法院,黑龍江 雞西 158100)
彩禮返還問題的實證分析
徐瑩瑩
(雞西市雞冠區(qū)人民法院,黑龍江 雞西 158100)
結合司法案例,就彩禮返還問題,抽象出一些基本規(guī)范,以圖提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十條之規(guī)定在實務中的應用情況,這些規(guī)范包括:無論哪一方悔婚,均不構成判決或者不判決返還彩禮的理由;男方過錯不能構成判決不予返還彩禮的理由;已經同居的事實和一方的過錯,是判決返還彩禮數額時應予考慮的因素;婚前同居不能“折算“為婚后同居,但可以作為酌情返還彩禮的一個因素;辦理結婚登記手續(xù)后同居生活時間不長的,判決酌情返還彩禮;決定返還彩禮時,要注意扣除已經轉化了的部分。
彩禮;案例;實證分析
彩禮,有的地區(qū)也稱“聘禮”“禮金”等。人們使用“彩禮”這一概念,用來指稱這樣一種社會現象,即男女雙方及其家庭依據習俗,在結婚之前,一方及/或其家庭給付對方及/或其家庭的一定數額的財物,并將其作為雙方日后結婚的保證。關于因彩禮而產生的社會關系,例如彩禮契約的成立、有效、履行等問題,我國法律尚沒有任何規(guī)定;只就彩禮返還問題,因審判實務中急需規(guī)范性指引,故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適用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十條規(guī)定,“當事人請求返還按照習俗給付的彩禮的,如果查明屬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一)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xù)的;(二)雙方辦理結婚登記手續(xù)但確未同居生活的;(三)婚前給付并導致給付人生活困難的。適用前款第(二)、(三)項的規(guī)定,應當以雙方離婚為條件。”上述規(guī)定無疑為司法審判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據,但是,因個案中彩禮返還問題千差萬別,案件情節(jié)不同,而上述規(guī)定又較為寬泛,因此在實務中如何不越規(guī)范地處理彩禮返還問題,仍然需要各地法院在司法實踐中努力探索。本文即總結相關案例的判決并試圖抽象出一些基本的規(guī)范,供同仁參考,供學界研究。
在盛行彩禮的地區(qū),一般還流行這樣一個規(guī)則,那就是,接受彩禮的女方悔婚的,要全部返還彩禮;給付彩禮的男方悔婚的,一般不用返還彩禮。但是根據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十條的規(guī)定,這一民間習俗,在人民法院處理彩禮返還案件時并不適用,特別是當人民法院以判決的方式結案時,絕對不能適用這一規(guī)則(調解時可以引用這一規(guī)則促成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對此,請看下面這個案件的處理:
【案例1】
郭某與馮某經媒人介紹相識,并于2002年12月訂立婚約,同日郭某通過媒人給付馮某彩禮款5 260元以及價值400元的戒指一枚,并商定于2006年9月登記結婚。后雙方并未履行婚約,郭某遂起訴要求馮某返還上述財物。馮某辯稱,雙方最終未能結婚的原因是郭某主動提出解除婚約,依當地風俗習慣,無故提出解除婚約的一方是不能討要彩禮的。
辛集縣人民法院審理認為,婚約是男女雙方以結婚為目的對婚姻關系的事先約定。對婚約關系,我國法律既不禁止也不保護。依據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十條之規(guī)定,解除婚約究竟是由哪方提出并不屬于法律所應考查的范疇。故郭某要求返還彩禮5 260元的請求應予支持。至于價值400元的戒指,因數額較小,則應視為雙方訂婚時為增進感情而贈與的財物,以不返還為宜。[1]103-104
在盛行彩禮的地區(qū),一般還流行這樣一個規(guī)則,那就是,對于最終不能結婚,女方有過錯的,要全部返還彩禮;男方有過錯的,不能要求返還彩禮。這個可以簡稱為“過錯原則”。但是根據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十條的規(guī)定,這一民間習俗,在人民法院處理彩禮返還案件時也是不適用的,特別是當人民法院以判決的方式結案時,不能適用這一規(guī)則,調解時可以引用這一規(guī)則促成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對此,請看下面這個案件的處理:
【案例2】
2008年2月6日,某男女雙方經人介紹認識,按當地風俗男方向女方提供見面禮6 060元;在訂婚時,男方又向女方提供禮金10 000元及金戒指兩枚。在結婚當日,男方卻以某種理由拒絕迎娶女方。2010年12月5日,男方向法院提起返還彩禮的訴訟,要求女方及其家人退還各種彩禮16 060元及其他物品。
一審法院審理認為,本案男女雙方按農村風俗訂婚后,男方向女方提供各項彩禮16 060元及金戒指2枚,是以雙方結婚為目的而給予的財物?,F雙方因各種原因導致退婚不能締結婚姻,因此,女方應將上述彩禮退還給男方,男方要求女方返還彩禮16 060元及金戒指2枚的訴訟請求理由正當,應予支持,其他物品不屬于彩禮范圍,不應當得到支持。遂判決女方在判決生效之日起五日內返還男方彩禮16 060元及金戒指2枚,駁回男方其他訴訟請求。一審判決后,女方認為,男方在女方已經置備酒席,等待迎娶之時突然悔婚,造成女方名譽受損,應負一定責任。為此,女方提起上訴。二審法院在審理過程中,在上訴人和被上訴人雙方居住地司法所和社會法庭的配合下,主持雙方調解,適用過錯原則和有限救濟原則,適用調解手段,促使雙方達成調解協議:上訴人一次性退還被上訴人彩禮8000元,被上訴人放棄其他訴訟請求。
本案中,男方的過錯是明顯的。“雖然結不結婚是一種自由,但是任何自由都是有一定的限制。由于一審原告悔婚的時間和場合的特殊性,造成一審被告一定范圍內名譽受損。因此,從風俗和道德層面上看,一審原告是有一定的責任的?!盵2]14-16但是,男方的過錯卻不構成法定女方不予返還彩禮的理由,所以,一審法院判決女方返還男方彩禮16 060元及金戒指2枚是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但是這一判決雖然合法,卻未見得合乎人情事理。因此,二審法院以調解的辦法,適當要求男方承擔一定的責任,是最恰當的處理。當然,從這個案例也可以看出,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十條未考慮接受彩禮一方和給付彩禮一方雙方當事人的過錯,是值得商榷的。
從上面這兩個案例中也可以看出,人民法院對涉案戒指的定性是不盡相同的,前一個案件定性為為增進感情而進行的贈與,后一個案件定性為彩禮。
筆者在前面已經介紹,為了防止借婚姻詐騙錢財,最高法院在婚姻法解釋(二)第十條規(guī)定,只要是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xù)的,就應返還彩禮。即便是男女雙方已經同居生活,按當地習俗已經公認為是“結婚”,事實上有夫妻之實,只是在法律上還沒有夫妻之名的,也要返還彩禮。但是,實踐中,如果絕對貫徹這一規(guī)定,往往造成對女方的不公平。
同時,還應看到,因為一方過錯而導致結婚不成的,也比較多見,對一方的過錯,在判決時絕然不予考慮,不讓有過錯一方承擔一定的責任,也是不公平的。如果只是在調解中使用過錯原則,那么在調解不成的案件中,就不能實現案件的公平處理。下面這一個案件的處理,就說明了以上兩個問題。
【案例3】
2009年4月,原告陰某(男)與被告趙某(女)訂婚,同年6月22日按習俗舉辦結婚儀式后同居生活。同居期間,雙方未發(fā)生性關系,后因瑣事發(fā)生爭議,趙某自同年8月6日起一直住在娘家?,F陰某提起訴訟,主張雙方舉行結婚儀式后未辦理結婚登記,同居后,因性格不合,為瑣事產生矛盾,趙某回娘家居住至今,其和親戚多次勸說未果,無奈只能提起訴訟,請求法院判令趙某返還按當地習俗給付趙某的彩禮38 000元,禮金14 000元,洗水布錢(陰某按習俗給付趙某父親的)5 000元,合計57 000元。
針對陰某的訴訟,趙某辯稱,她確實收到趙某提供的3 8000元,但不是彩禮,而是雙方一起去購買生活用品、床上用品和家電等物品的錢。其余禮金14 000元,洗水布錢5 000元她沒有收到。另外,雙方同居后,之所以分居,是因為陰某經常半夜出門,在凌晨2、3點才回家,且經常如此,有時甚至不回家,趙某問他也不解釋,且對她不理不睬,她無法忍受才回娘家住的。她曾多次提出領結婚證,但陰某一直不肯辦理。
此外,法院審理查明,趙某的嫁妝被子、毛毯等財產尚在陰某處,經法院委托鑒定價格為19 700元。另有羅萊四件套床上用品一套,雙方同意按820元計算。以上趙某在陰某處的嫁妝合計20 520元。陰某表示愿意接收。
一審法院經審理認為,本案中,陰某根據當地習俗給付趙某禮金38 000元,并出資12 980元為趙某購買首飾,上述款物合計50 980元,是陰某以結婚為目的而給付趙某的,且數額較大,應認定為彩禮?,F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xù),雙方也表示不能再成為夫妻,故陰某要求返還彩禮的請求于法有據,應予支持。但是,由于陰某已經與趙某根據本地習俗舉行了婚禮,并同居生活一個多月,按民間習俗,雙方已經“結婚”。且據法庭調查,雙方分居的原因是家庭瑣事及趙某誤以為陰某存在性功能障礙,雙方缺乏溝通造成的。因此,雙方均有過錯。故全額返還禮金顯屬不公。綜合上述情況,根據公平合理的原則,依法酌定趙某返還陰某全部彩禮的80%,即40 784元。同時,由于趙某收受彩禮后大部分用于購置了嫁妝,現絕大多數嫁妝仍在陰某處,且陰某愿意接收,故此部分財產折合20 520元應從趙某當返還的彩禮中扣除。遂判決:(1)趙某現在陰某處的財產歸陰某;現在趙某處的金戒指1枚、金項鏈1條、金手鏈1條,鉆戒1枚、首飾盒1只、平安扣2枚歸趙某所有;(2)趙某于判決生效之日起10日內返還陰某彩禮20 264元;(3)駁回陰某的其他訴訟請求。
本案的處理,有三個問題值得思考。第一,返還彩禮時應當考慮男女雙方共同生活的時間長短。現實生活中,未辦理結婚登記但同居多年的情況也不少,對于這種情況,應權衡雙方的利益,本著保護弱者和無過錯方的原則,在彩禮返還數額上酌情減少或者不予返還。本案中,陰某與趙某已經根據本地習俗舉行了婚禮,并同居生活一個多月,按民間習俗,雙方已經“結婚”。此時,雖然沒能辦理結婚登記手續(xù),但是,如果全額返還彩禮的話,顯然對趙某不公平。因此,酌情降低返還數額,是符合情理的。第二,“法律應當保護無過錯當事人的利益,婚姻不成對于無過錯方本身是一種傷害,包括時間、財產、精力上的損失,更包括精神甚至名譽上的損害。而在社會聲譽上,女方受到的傷害往往大于男方?!盵2]28-31本案中,陰某不與趙某過夫妻生活,對此原因在庭審中避而不談,造成趙某回娘家居住,陰某對婚姻的不成功是有過錯的。如果法院判決全額返還彩禮,顯然對趙某不公平。第三個問題,就是彩禮的轉化問題。本案中,法院認可了趙某使用彩禮購買嫁妝的行為,并從彩禮返還的數額中予以扣除,是符合情理的。
【案例4】
原告胡某(男)與被告單某(女)經人介紹戀愛。2009年10月2日,原告給付被告18.8萬元,被告返還給原告8.8萬元,實收10萬元。雙方于2010年2月2日辦理結婚登記手續(xù),并計劃于同年3月28日舉行婚禮。但因故發(fā)生矛盾,婚禮被取消。原告為返還彩禮問題,向法院提起訴訟,稱辦理結婚登記手續(xù)后,雙方沒有同居生活,被告逐漸暴露出性格粗暴的一面,因家事引發(fā)矛盾,造成感情確已破裂,取消婚禮?,F提起訴訟,要求判決離婚并判令被告返還彩禮10萬元。針對原告的訴訟請求,被告答辯稱,雙方自由戀愛,感情很好,原告主張離婚,但無充分證據證實雙方感情確已破裂。雙方于2009年4月15日起開始同居生活。現雙方已經辦理結婚登記手續(xù),彩禮依法不應予以返還。訴訟過程中,原告對婚前同居一事并不否認,只是主張婚前同居不受法律保護,對彩禮返還沒有影響。
一審法院審理認為,對于離婚問題,雖原告未能提供充分證據,但雙方剛辦理結婚登記不久,且取消了婚禮,說明雙方感情確已破裂,應準予離婚。對于彩禮問題,綜合考慮本案具體事實,法理與情理,酌定被告適當返還。故判決:(1)準予雙方離婚;(二)被告返還原告彩禮6萬元。[2]32-33
本案中,雙方雖然婚前同居,但這并不構成不返還彩禮的理由。雙方辦理結婚登記手續(xù)后,沒有再同居生活,符合法定的返還彩禮的條件,故彩禮應予返還。但是,雙方畢竟存在婚前同居之事實,對此事實,如果一概不予考慮,而是采取要么足額返還要么一分不退的一刀切的做法,不符合客觀實際,明顯不公,不利于糾紛解決,反倒可能激化矛盾。因此,針對彩禮返還案件,特別是涉及婚前同居和男方提出離婚的情形,應綜合考慮婚前同居時間、婚后同居時間、提出分手或者離婚的主體、未結婚或者離婚的事由、婚禮的準備程度等因素,結合法理、人情、習俗等因素,根據公平原則,采取個案平衡的方法,合理確定彩禮返還的比例。
【案例5】
2009年1月,林某(男)與李某(女)經人介紹后交往,同年3月4日,林某與其他五人一起,到李家訂婚,交彩禮7萬元。同年3月14日雙方登記結婚,但尚未舉辦婚禮。2009年10月1日之前,李某一直沒有生活在林家,2009年10月1日雙方電話聯系到鼓浪嶼游玩,林某出去買東西回來后發(fā)現李某走失。之后二人再未見面。后林某提起訴訟,要求判決離婚并返還彩禮7萬元。李某則答辯稱,同意離婚,但要求返還彩禮7萬元沒有事實依據。
訴訟過程中,一審法院依李某申請調查雙方的生活情況,經向林美某、林國某詢問,村民認為雙方尚未舉辦婚禮,按照習俗不認為已經結婚同居生活。
一審法院經審理認為,雙方經人介紹相識,相處時間較短,婚前缺乏了解,婚姻基礎較差,雖已登記結婚,但未按當地習俗舉辦婚禮,且從登記結婚后到2009年10月1日這段時間里,雙方沒能像夫妻一樣共同生活,其后更是完全沒有共同生活。且按當地習俗,雖已辦理登記手續(xù)但未舉辦婚禮,不認為是已經結婚同居生活。故判決:(1)準予離婚;(2)李某返還彩禮7萬元。
一審后李某不服提出上訴,稱二人已經以夫妻名義開始同居生活,戶口也遷到林家,成為當地常住居民。舉辦婚禮不是男女共同生活的必要條件,不能以未舉辦婚禮為由認定雙方未同居生活。因此,一審判令上訴人返還彩禮7萬元缺乏法律依據,不合情理。
二審法院查明:關于7萬元彩禮,李某將其中的1萬元用于請客,3萬多元用于購買喜糖,另外因為林某的原因出走花費1萬多元。關于雙方登記結婚后是否同居,林某主張,在2009年2月至8月間,李某每個月有十幾天到其家居住,但雙方沒有同居;李某則主張登記后一直住在林某家,到2009年8月雙方才分居。
二審法院認為,首先,李某接到彩禮后,舉辦訂婚的酒席,發(fā)放喜糖,符合民間習俗,林某本人亦認可舉辦酒席的事實,故李某并未將彩禮直接據為己有,而是將其中的一部分用于雙方的結婚事項。其次,二人辦理結婚登記手續(xù)后,即為合法夫妻,且婚姻法已實施多年,相關規(guī)定對廣大群眾而言并不陌生,不能僅憑個別證人的陳述就得出沒有舉辦婚禮就不認為是已經結婚的結論。再次,在雙方已為合法夫妻的情況下,林某主張未同居生活,應提供充分的證據予以證實。但林某并沒有提供這方面的證據,相反卻承認登記后李某每月有十幾天到其家生活,這說明雙方至少存在過短暫的共同生活。據此,林某要求返還全部彩禮的理由并不充分。鑒于二人婚后不久即分居,婚姻存續(xù)時間較短,本著公平和公序良俗原則,并結合彩禮的使用情況,李某應酌情返還部分彩禮,金額以3萬元為宜。故判決:(1)維持一審判決第一項;(2)改判一審判決第二項為李某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返還彩禮3萬元。[2]36-39
本案有三點值得關注。第一,雙方已經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xù),且二審法院也認可了登記后二人存在同居生活的事實,如果嚴格依據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十條第2項之規(guī)定,7萬元彩禮就不應當返還。但是二審法院考慮到二人婚后不久即分居,婚姻存續(xù)時間較短等情況,只判決返還部分彩禮。第二,男女雙方辦理結婚登記手續(xù)后,就為合法夫妻,就意味著享有和承擔夫妻之間權利和義務,意味著對同居生活的默許和法律上的推定。這種情況下,主張沒有同居生活的一方應當承擔舉證責任。第三,彩禮存在轉化的問題,對于已經用于結婚花費的彩禮,返還時應予扣除。本案李某按習俗辦了酒席,買了喜糖等花費了彩禮,對這些花費,二審法院也是認可的,并從返還的彩禮中扣除了。
現代社會的彩禮,很多情況下是用于男女雙方結婚花費和購買結婚用品或者婚后共同生活的用品的,對此,有人明確指出,“彩禮給付后,會在雙方當事人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的日常生活中以各種消費形式被逐漸消耗”[2]23。那么,判決返還彩禮時,應將這部分已經轉化了的彩禮予以扣除。
法律重在實踐。誠如美國著名法學家霍姆斯所言,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邏輯,而在于經驗。正因如此,任何法律規(guī)范都須在不斷的司法實踐中檢驗,并得以落實和完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彩禮返還的司法解釋亦復如此。由于各地習俗千差萬別,具體案件案情各異,這就要求法官發(fā)揮司法創(chuàng)造性和能動性,本著既有規(guī)范和法律的基本精神,不斷探索和積累個案的審判經驗,并及時將其升華為理論成果。為此,筆者將持續(xù)關注這一問題。
[1]單國軍.婚姻法司法解釋的理解與運用·典型案例裁判理由[M].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
[2]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案例解讀婚姻法司法解釋(三)[M].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
AnEmpiricalAnalysisofReturnofBetrothalGifts
Xu Yingying
(Jixi Jiguan District People's court, Jixi, Heilongjiang 158100, China)
Considering the specific judicial cases, we draw out some basic principles about the return of betrothal gift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to apply the Article 10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Several Questions on the Application of Marriage Law (II) in judicial practice in China . In judicial practice, how to standardized the return of betrothal gifts still need to explore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in different courts at all levels.
betrothal gifts; cases; empirical analysis.
ClassNo.:D923.9DocumentMark:A
宋瑞斌)
徐瑩瑩,碩士,高級法官,雞西市雞冠區(qū)人民法院。
2096-3874(2017)12-0103-05
D923.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