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建秀
提升學生的問題意識,促成深度課堂
■倪建秀
問題是課堂的核心,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探究,達成師生互動,而問題質量的高低決定了學生對數學的領悟程度,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提問題的能力,從簡單的問題開始,一步一步培養(yǎng)學會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興趣,再逐步深入,推動學生的提問深入化、有效化。
在以往的教材體系中,我們總是在強調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實踐表明,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強了,卻缺乏靈活運用的能力,歸根結底,學生對問題模型不熟悉、不敏感是主因,因此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我們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讓他們自己去發(fā)現問題,進而提出問題,在這樣背景下提出的問題往往更具有實際意義,能夠推動學生數學模型的建立。
例如在“認識倒數”的教學中,我首先給出了一組分數:5/8、8/5、7/9、9/7、2/3、3/2、3/7、7/3,請學生觀察這組數并將它們分成兩類,學生經過觀察后發(fā)現每組中的四個分數在另一組中都能找到一個與之分子分母正好相反的數。于是我借著學生的好奇引出了今天將要學習的課題——認識倒數,在板書后讓學生自由提出問題,學生的問題紛至沓來:“什么是倒數,是不是就是分子和分母顛倒過來的數?”“學習倒數有什么用”“倒數是不是一個比1大,一個比1小”等。在學生提出有意義的問題之后,我相機將問題板書在黑板上,然后以這些問題為框架安排學生通過自學、小組交流等方式首先對倒數有個初步的接觸,之后在學習交流的基礎上再提出一些問題來,整節(jié)課的學習就在這樣一個個問題的引導下順利地前行,學生學得認真,教師教得輕松,可以說問題的串聯作用必不可少。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導師,很多時候我們可以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對知識的渴求來促進他們說出內心的疑惑,這樣的問題能直擊學生內心的困惑,引領他們更好地成長,當然在課堂上學生還要學會細致地觀察,這樣才能提出數學味十足的問題來。
問題對于課堂有巨大的推動力,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端正的態(tài)度,培養(yǎng)他們認真思考的習慣,這樣學生就能將自己的理解摻入到問題中,使得提出的問題更有價值。
例如在“認識負數”的教學中,通過對幾個例圖(溫度、海拔高度)的研究,學生發(fā)現了負數都比“0”小的特點,隨后我在溫度計上請學生找出零下4攝氏度、零下18攝氏度和零下10攝氏度這樣幾個刻度。在他們獨立完成后,我讓學生觀察這幾個溫度對應的位置,看看有什么發(fā)現,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負號后面的數越大,這個數離0越遠。“根據自己的觀察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呢?”我追問學生,學生在前面學習環(huán)節(jié)的基礎上提出了“如何比較負數的大小”“為什么負號后面的數越大,這個數反而越小”這樣的問題,通過隨后的交流、辯論等環(huán)節(jié),學生成功地總結出比較負數與負數,負數與正數的大小的方法,并挖掘出負號后面的數越大表示它比0小得越多的道理,為比較大小找到了理論依據。
如果只是簡單地經歷觀察,沒有必要的思考作為支撐的話,學生不可能提出這樣有價值的問題來,這樣的問題使得他們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將他們對負數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因此這樣的問題是有價值的,增進課堂上的思維含金量。
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累積的東西越來越多,只有將這些知識分門別類地歸納起來,形成穩(wěn)固的知識體系,那么學生的學習才是成功的,而在總結的時候,如果學生能善于反思,他們對問題的認識又能更進一步,提出的問題也將更具內涵。
例如在“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教學中,通過學習,學生對于“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有了直觀的認識,能夠掌握數對的含義,并熟練運用數對來確定平面上的位置,到了總結質疑的時候,我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來看待問題,提出不同的想法,有的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數對中可以用小數嗎?在這樣的問題牽引下,學生對平面圖做了更細致的觀察,認為如果一個位置不是正好位于某一行或者某一列上,完全可以用小數來表示,這樣定位更精確。還有學生提出:如果不是在平面上的位置我們有辦法來確定嗎,比如說在一個房間內的某個離地面有點高的位置?這樣的問題將學生的目光牽引到空間上,在前面認識數對的基礎上,學生在括號內加上了一個高度的選項來確定這個“特別”的位置。
總之,學生的問題意識不是與生俱有的,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yǎng),讓他們養(yǎng)成問題意識,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反思,不斷提升問題的質量,并因此提升課堂的有效性?!?/p>
(作者單位:江蘇如東縣大豫鎮(zhèn)兵房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