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舒 崔榮榮
(首都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北京 100048)
國際文憑組織(IBO,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成立于1968年,是一個非贏利性的國際教育機構,IBO有意識地拋開偏見與傾向,在各國教育特色中尋求一種國際性的教育,從而形成國際公認的高校選拔學生的標準,并以此為尺度設計了IB課程[1]。如今,IB課程的學習已經成為各國學生申請世界名校的重要考評依據之一。IB課程項目共設六類學科課程和三門核心課程。六類學科課程分別是:實驗科學、母語、第二語言、人文科學、數學以及藝術與選修。學生可在每一類學科課程中任選自己感興趣的課程進行學習。內部評估屬于質性評價,由任課教師實施,關注學生學習全過程,一般占最后成績的20%~50%,在學習期間由學科教師按照評價標準完成,以檔案袋方式為主,并提交IBO指定的評審官進行評審[2]。
2016年5月開始,IBO對DP科學科目有了新的內部評價標準,其中有幾點改動:①內部評價如今成為學生的一項單獨的探究,包括研究過程以及對其科學背景的理解;②每一位學生必須進行一項個人的探究,需要呈現出有目的性的研究問題以及相關聯的科學原理;③學生需要自行想出研究問題和方法——教師在此過程中僅僅充當指導者;④研究的范圍擴大,平時動手實驗、開放式建模以及電子表格分析、計算機模擬分析和在線數據庫分析,或這些類型的各種集合,都是被允許的;⑤新的測評標準和新的“最佳”評價方法用于進行評價;⑥新的內部評價不再僅僅是一篇拓展論文,或者期望學生在某個領域完成一項超越于課程內容程度的工作,而是讓學生基于個人興趣自行決定一個課程之外的課題。
以實驗科學課程中的生物學為例,在IB生物學教材中專門有一章內容對內部評價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并且將其歸屬于學生的一項自主探究內容,其中包括五個評價標準,每個標準占整體的8%~25%,每一個標準反應了整個研究的不同部分。而內部測評的總分將計入整體生物學評分的20%[3]。
1.1 能動性 能動性分值0~2分,占比8%。能動性評價了學生自己參與該研究時達到的程度,能動性的評分可通過不同的品質和技能來確定:如獨立思考、創(chuàng)造力、個人興趣和用自己的方式陳述科學思想。學生必須提供清晰的證據證明其已經進行了有意義的思考、行動或對該研究有深入理解,研究問題則需要基于課堂或者個人興趣進行擴展。學生也可通過展示個人投入、主動設計、執(zhí)行實施或研究的匯報陳述來展示自身能動性。通過改進方法來測量或設計一個分析數據的有趣方法,而不僅僅是進行食譜式的實驗或進行毫無新意的實踐活動。
例如,一位學生對潛水有興趣,想要研究潛水員在憋氣狀態(tài)下心臟減速跳動(心搏徐緩)的問題。她在水面上測量其脈搏,接著在泳池底憋氣30 s,此時脈搏速率會減慢,她可以運用簡單的方法去測量脈搏,如感受橈動脈30 s。這位學生希望找出脈搏在多長時間后開始減緩?它是突然減緩,還是逐漸減緩的?脈搏在較低速率下是否仍然保持穩(wěn)定?她需要監(jiān)測心率連續(xù)一分鐘或更久。因此,她需要一個電子探針。但是,教師給她的設備必須保持干燥。如果這位學生在這種情況下能夠設計出自己的方法,那就會突顯出她個人的能動性。
在這個案例中,這位學生根據興趣找出問題,并克服困難設計研究方案,充分展示了她的能動性。如果該學生的設計只是按照教材中給出的題目和思路去完成研究任務,就沒有體現她自己的思考,則能動性一項欠缺。
1.2 探索 探索分值0~6分,占比25%。探索標準是用來評價學生在學習工作中建立的科學背景,呈現一個清晰又聚焦的研究問題,并且善于運用適當的概念和技術。該維度關鍵在于選擇、開發(fā)和應用適當的方法來開展科學研究。學生確定的主題必須合理,描述的研究問題有意義且充分聚焦,研究背景信息必須恰當且有關聯,研究方法必須適用于解決研究問題。另外,學生如果想得高分,他的研究必須鑒別出可能影響數據關聯性、可靠性和充分性的重要因素。
例如,以“探究酶活性影響因素”為例,學生首先需要對酶的背景資料進行盡可能全面的查閱,接著選擇一個感興趣的課題:如不同的實驗材料(梨、馬鈴薯)的過氧化氫酶的活性有什么不同?這個問題的提出是具體且科學的,與酶的活性這一概念相結合。學生設計實驗方法,運用控制變量法,確定實驗中的自變量、因變量和無關變量,除控制實驗材料這一條件有所差別以外,其他條件必須完全相同。另外,在這個實驗中,必須保證兩種實驗材料的質量或研磨液的濃度用量保持一致。如果采用單位時間內收集氧氣的量代表過氧化氫的分解速率來測定酶活性的大小,實驗中需要保證裝置的氣密性,以及需要嚴格記錄時間所對應產生氣體的體積。
如果學生在實驗設計中,并沒有考慮到如何保證兩種實驗材料質量或濃度一致,如何精確有效的測定酶反應速率,該實驗方法則有所欠缺;如果學生沒有考慮到實驗中可能的干擾條件,研究過程的可靠性則降低。
1.3 分析 分析分值0~6分,占比25%。分析標準的關鍵是對研究數據進行適當又合理的分析。學生的研究必須包括足夠多的原始數據去支撐詳細又有效的結論,數據處理必須有充分的準確性。另外,報告須充分展示所分析的證據,以及對不確定性影響因子的適當考量。最后,學生必須正確地解釋數據,讓研究問題有一個完整、有效又詳盡的結論。
例如,以“兩種材料過氧化氫酶的活性比較”為例,學生在進行該實驗探究的過程中,可以得到一系列的數據。下一步,學生需要充分利用數學方法對實驗數據進行合理分析。在該實驗中,若學生需要對每組實驗都進行三次重復實驗,一共會得到六組原始數據,用Excel表格錄入數據后,計算平均值,生成時間-氧氣量曲線圖表,通過斜率求得速率,并進行比較。原始數據和二級數據都必須展示在實驗報告中。通過對實驗數據的解釋,回答研究問題。
如果學生在此過程中,并沒有進行重復實驗和嚴格的記錄,實驗數據的準確性將缺乏保障;數據分析時,若只是直接觀察數據,而不進行數學的計算分析,則無法得到速率值,不能回答問題;曲線的斜率大小會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研究問題的結論應當與實驗數據保持一致性。
1.4 評價 評價分值0~6分,占比25%。評價標準是用來評價學生的報告中提供的有關研究問題和結論的證據時達到的程度。最后的論文必須呈現一個描述詳盡且合理的結論,且該結論必須和研究問題相關,完全由所展示的數據支撐。學生需要將其與相關已接受的科學發(fā)現做比較。研究中的優(yōu)勢和劣勢(如數據的局限性和資源的不確定性)必須討論,還有必須提供對研究方法的清晰理解。這意味著不僅需要鑒別其局限性,而且需要討論局限性的影響和后果。最后,學生必須討論提升和可能擴展該研究的現實意義及相關性。
例如,以“酶活性比較的實驗探究”為例,學生在上述實驗數據分析之后,往往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結論,但是還需在此基礎上呈現詳盡的結論,努力回答研究問題。同時學生還需要對該實驗設計中的優(yōu)點和局限性做分析:如梨的成熟度會對其過氧化氫酶的活性產生較大的影響,采用不同成熟度的梨,會讓實驗結果產生不同。學生也可進一步設計研究來比較不同成熟度的梨的過氧化氫酶活性的變化。
如果學生提供的結論和研究問題無關,與研究數據的關聯性不強,則結論的針對性不強;如果學生沒有對研究的優(yōu)缺點做出評價,也沒有思考進一步可能的研究,那該項維度應適當扣分。
1.5 表達 表達0~4分,占比17%,是指評估是否給出了研究報告,以及報告的方式是否著重于交流研究的重點、過程以及結果。報告必須清晰又易于理解。雖然寫作可能不盡完美,但任何錯誤或誤差不應該阻礙閱讀者對研究重點、過程和結果的理解。報告必須結構良好,注重必要的信息,過程和結果必須用邏輯又緊密的方式呈現。文本一定不能偏離主題。運用特定的生物學術語時必須適當而準確。圖表、表格和圖片必須適當地呈現。實驗報告不應篇幅過長,學生需要提供一份簡明、有邏輯和表達良好的報告,便于理解并用科學語言書寫。
例如,以“探究酶活性的比較實驗”為例,學生在完成實驗之后,需要撰寫研究報告,研究背景中需對酶的相關基礎知識進行敘述:“……在一定條件下,酶不僅在生物體內,而且在體外也可催化各種生化反應?!缚梢允狗磻涌?,并且一種酶催化一個反應?!逼渲校霸谝欢l件下”幾個字不可省略,表達需嚴謹;“酶會讓反應加快”應改為“酶具有高效性”,“并且一種酶催化一個反應”應改為“酶也具有專一性”,盡量使用生物學語言。另外,在實驗步驟的呈現中,涉及到多組實驗添加不同試劑表述時,盡可能用表格形式來表示,既表達清晰,又減少篇幅。
學生一般在報告結構上能夠做到完整性,但是表達水平卻是一個需要長期練習的技能。在日常訓練中,應對學生的不良表達做出糾正,冗長、白話的表達是不合格的,更不能出現錯誤的表達。教師在內部測評過程中雖可指導學生,但不能直接幫助學生修改其研究報告。評分時,兩位教師同時獨立對學生的研究報告進行打分,進而對有較大差異的部分再次打分,盡量保證測評的客觀公正,該評分與研究報告也會被上級測評機構隨機抽取,進行校準。
學生在進行內部測評這個探究的過程中,前期需了解到整個過程的預期結果并積極主動地與教師交流并尋求幫助,且必須有強烈的學術誠信道德,避免在自己的科學成果論文中出現學術不端。教師會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進行探究,選題由學生的興趣決定,有較大的自由度,可以是平時的動手實驗、數據庫研究或模擬、模型。教師在學生未上交論文前都可以提供幫助、修改。但一旦學生上交之后,便不能再進行改動。IB內部評價更偏向于工作單評價及文件夾評價的共同體,學生的實驗報告會被一直保留,供進一步抽查校準。
由于IB課程是學生申請大學之前的課程,有些課程的難度和大學低年級的難度類似,學生在達到高標準(HL)時,說明學生的各項能力足以支撐其進行獨立的探究學習了。在我國的生物學課程學習中,也有類似的開放式探究活動提供給學生。那么,教師對于如何評價學生的表現,則不應單一化、簡單化,否則容易讓學生的思維產生局限,不能夠很好的發(fā)散。因此,什么是優(yōu)秀的探究課題,如何設計、分析、評價和表達,應當成為教師和學生在進行探究活動時的標尺。對于科學探究的評價盡管研究層面上已經較多,但是實際應用過程中教師仍然很少有完整的設計。IB內部評價模型對于我國生物學實驗課程中的評價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特別是在進行開放式的科學探究(如研究性學習等類型)中具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