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響水實驗初中 駱新強
關于近代化探索的幾個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它用具體的、淺顯的、熟知的事物去說明或描述抽象、深奧、生疏的事物,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在心理學界流傳這樣一句話:只要能付諸比喻和聯(lián)想,使其“可見”,就沒有記不住、理解不了的東西。比喻使對事物或事理的說明更形象、具體,深入淺出,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近代化的探索是初中歷史學習的重點,也是理解的難點。首先,中國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史。近代史上,西方列強發(fā)動了一次又一次的侵華戰(zhàn)爭,強迫中國簽訂了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使中國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其次,中國近代史又是一部探索史。民族危亡中,一代又一代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近代史上,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大體上經歷了科學技術——政治制度——思想文化這樣一個由淺到深、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過程。理解這樣一個過程是學習這部分內容的關鍵。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但洋務派只學習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甲午戰(zhàn)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宣告洋務運動破產。隨后以康有為為代表的維新派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先后進行了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維新派和革命派屬于資產階級,他們學習的是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先進的科學技術、政治制度都是好東西,正是這些東西讓西方國富兵強,但是中國人學習了這些卻效果不彰。是不是因為“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中國的水土不好?顯然不是,陳獨秀等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認為原因在于中國人的思想太封建、太落后、太愚昧。為此,他們相約二十年不問政治,專做中國人的思想啟蒙,掀起了一場批判舊文化,宣傳新文化的運動,這就是新文化運動。
本文收集整理了幾則有關近代化探索的比喻,這些比喻或風趣幽默,或形象生動,或精辟深刻,對我們學習這部分內容有很大幫助。
1.張鳴教授在《重說中國近代史》中說:“當時我們只要了白菜,而沒有要到種子和種植方法。通商貿易沒有按規(guī)則出牌,經濟改革也沒有走完該走的路?!弊髡哒撌龅氖?/p>
( )
A. 洋務運動B. 戊戌變法
C. 實業(yè)救國D. 國民經濟建設運動
參考答案:A
解析:張鳴教授的這段話形象地說明了洋務派向西方學習的浮光掠影、淺嘗輒止?!爸灰税撞?,而沒有要到種子和種植方法”,即只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技,而沒有進行制度變革,通商貿易制度沒有改變,經濟改革也沒有在制度層面進行根本變革。
2.有人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樹,認為洋務運動只是剪短了其枝葉,辛亥革命是砍斷了樹干,但樹墩還在,還會萌發(fā)。為了不讓“樹墩”萌發(fā),陳獨秀、李大釗等人掀起了
( )
A. 戊戌變法B. 新文化運動
C. 五四運動D. 北伐戰(zhàn)爭
參考答案:B
解析:這道題是2015年江蘇省鹽城市歷史中考題。這段話比喻精彩獨到,讓人印象深刻?!把髣者\動剪短了其枝葉”,指的是洋務運動主要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不大。接下來“辛亥革命是砍斷了樹干”,指的是辛亥革命不僅是一場政治革命,推翻了滿清政府,也大大沖擊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但是,樹干斷了,樹墩還在,只要樹墩還在,還是可以萌發(fā)的,辛亥革命后的袁世凱復辟,實際上就說明了這一現(xiàn)象。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全盤否定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張全盤西化,相當于將這棵大樹的樹墩挖掉。
3.有人用“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來比喻洋務運動。所謂“插柳”是指
( )
A.引進了近代科學技術
B.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C.培育了近代海防和教育
D.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擴張
參考答案:B
解析:正如社會主義必將取代資本主義,資本主義也一定會戰(zhàn)勝封建主義。洋務派屬于地主階級,“無心”發(fā)展資本主義,但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為中國近代企業(yè)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yǎng)了技術力量,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4.在19世紀中后期到20世紀初期的近代化探索歷程中,有人將先進的中國人展開的一場場救亡圖存運動比喻成“自我療傷”、“溫藥慢治”、“猛藥重治”、“開顱洗腦”。你知道它們分別指什么事件嗎?
參考答案: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
解析:近代中國落后挨打,被稱為“東亞病夫”。如何才能康復,實現(xiàn)民族復興?一代代先進的中國人紛紛推出了自己的治療方案。這段比喻既生動又深刻?!白晕爷焸?、“溫藥慢治”、“猛藥重治”、“開顱洗腦”契合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的基本特征。洋務運動的目的是維護清朝的封建統(tǒng)治;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分別使用了改良和革命的手段,即“溫藥”和“猛藥”;新文化運動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改造國人的思想,可謂是“開顱洗腦”。
5.一個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論思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海軍像一棵樹,只有在合適的土壤中才能開花結果。
——嚴復(北洋水師學堂總教習)
(1)北洋水師最后的結局如何?你認為“合適的土壤”指的是什么?
材料二《天演論》……像野火一樣,延燒著許多少年人的心和血。
——胡適(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
(2)《天演論》的什么主張“延燒著少年人的心和血”?胡適等人所倡導的新文化運動的口號是什么?說一說胡適和嚴復思想的共同之處。
參考答案:(1)結局:在甲午戰(zhàn)爭中全軍覆沒?!昂线m的土壤”:資本主義制度。(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改變落后觀念等其他答案符合題意亦可)
(2)主張: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世道必進,后勝于今。(任答一點即可)口號:民主與科學。共同之處:提倡向西方學習;致力于開啟民智,救亡圖存;宣揚進化論,主張社會變革。(答出兩點即可)
解析:這道題是2017年安徽省歷史中考題,其中材料一中的比喻發(fā)人深省。甲午戰(zhàn)前的1891年,英國《倫敦武備報》在詳細評估之后,認為中國海軍排名世界第8位,而日本海軍則名列第16位。北洋艦隊在實力上和日本沒有明顯差距,最終卻落了個全軍覆沒的下場,原因何在?因為戰(zhàn)爭不僅是兩國軍事實力的比拼,還是一種全方位的較量。北洋艦隊的背后,是腐敗落后的封建王朝,日本則通過明治維新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正如李鴻章所言:“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睕]有先進的制度保障,先進的海軍只是紙老虎,無法充分發(fā)揮其戰(zhàn)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