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萍
(武昌實驗寄宿小學美林校區(qū),湖北武漢 430000)
反“失”不如思“得”
——淺談思“得”的意義
王 萍
(武昌實驗寄宿小學美林校區(qū),湖北武漢 430000)
反思,一種是反“失”,即為總結經驗;另一種稱為思“得”,即為回憶美好的獲得。現實中,孩子對于“失敗”的經歷太多,對于收獲思考的太少,從而會造成一些保護自己的本能反應。而思“得”卻能夠幫助孩子找到自尊,并取得成就感。
反思失誤;思索獲得
師:你知道我找你干什么嗎?
生:我知道。
師:找你干什么?你說說。
生:我錯了。
師:你錯了?做錯了什么事嗎?
生:哦,我剛才說錯了,我的意思是說我以為我錯了。
師:……
在不長的教學經歷中,對于上面的對話我經歷過許多次,聽完后雖然有些啼笑皆非,但是細細品味之后不免有些苦澀,問題到底出在哪里了?為什么孩子見到老師會條件反射般地回答“我錯了”?為什么老師與孩子之間的關系會如法官與犯人那般死氣沉沉?要講清楚這個問題,要先從反思教學談起。
反思,即對自己過去所學所想所作所為的一種回顧及總結,然后得出一些結論指導自己以后的發(fā)展。而學習呢?就是了解新的知識。兩者的結合即是“溫故而知新”。而在1983年,美國學者舍恩(D.Schon)展開了將反思理論運用于教育實踐的研究。他認為,當從業(yè)者依靠行動來獲得知識,自發(fā)地開展工作并產生意外的結果和驚喜時,反思就開始了。而瑞士的心理學家皮亞杰(Piaget J.)在其學習理論中指出,學習取決于實踐和反思的結合以及理論和實踐的結合,經驗雖然是學習的基礎,但沒有反思卻不能產生學習。
基于此,我認為這種反思的想法有兩種解釋,一種是總結經驗,讓自己不要在同一小河里摔倒,而在教學過程中,這點普遍被大多數老師接受。這種方式我想叫它反“失”。
另一種解釋是回憶美好的獲得“好處”的時光。美好的獲得,是的,我想獲得多半是伴隨著美好的。而在教育中,這樣的體驗更能讓人感受到快樂的源泉,雖然獲得的過程很短暫,也許一個動作幾十秒,一句話幾秒,但它對于某些孩子來說意味著幾天、幾周甚至十幾年的努力終于有所收獲,這會讓他記憶很久。我把這種反思叫作思“得”。
可能很多搞過教育的人會選擇后者,因為這就是“快樂學習”,這就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名言的由來。
但我認為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口號就能做到的,因為現在的教育方式很難讓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到這樣獲得的機會,他們常常被分數或者被行為上的條條框框所束縛,稍不留意就會觸碰到那些看不見的規(guī)則“底線”,從而招來狂風暴雨的洗禮。在多次之后他們終于明白自己始終無法與“天”抗衡,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
我曾經就遇到過這樣的例子:一個很聰明的男孩,但是在行為習慣上總是劣跡斑斑,所過之處無人不厭惡之。這導致他產生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有一次,我在一節(jié)作文課中先讓每個孩子畫一幅以“一件最難忘的事”為題的畫時,才發(fā)現了他的秘密。他最難忘的不是他到什么地方去玩耍,也不是得到了多么精美的禮物,而是一個足以讓他感到恐懼,讓他顫抖的家,他害怕那個家所帶給他的“幫助”。
這個發(fā)現足以震撼我的心靈,這時我不得不思考我們?yōu)槭裁匆ミM行反思,它的意義從何而來。杜威(J.Dewey)在《我們怎樣思維》(How We Think)一書中對反思做了詳細闡述。他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就在于幫助人們獲得反思習慣,可見杜威對反思的重視。杜威將反思稱為“反省思維”(reflective thinking),并認為“這種思維乃是對某個問題進行反復的、嚴肅的、持續(xù)不斷的深思”。反思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提高和各方面素質的發(fā)展;是對自己的思維過程、思維習慣和思維結果的認知和檢驗過程;是學生掌握知識、增強素質、提高能力的必要條件。既然我們希望學生在反思錯誤中去體驗獲得,那么我們?yōu)槭裁催€要增強他們對于成功的挫敗感,讓它如同一部化療的機器在治癌的同時又在致癌呢?這無不讓人遺憾。
既然思“失”不合適,那思“得”又怎樣呢?羅杰斯認為反思自我是個體如何評價他人和社會對自己的看法,因此我認為思“得”能夠強化孩子的自我評定——自尊。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中,自尊是一種高級的需要。它包括兩方面:一是對成就、優(yōu)勢與自信等的欲望;二是對名譽、支配地位、贊賞的欲望。自尊需要的滿足會導致自信,反之則會產生自卑。詹姆斯在《心理學原理》(1890)一書中提出了一個自尊的經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負,意思是說,自尊取決于成功,還取決于獲得的成功對個體的意義。
既然思“得”能夠幫助孩子找到自尊,并取得成就感,那我們?yōu)槭裁床蝗L試呢?因為思“得”太難。在現行的分數教育的限制下,教師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而孩子們就更難操作。他們除了學校的學習,還有其他的培訓。他們所擁有的時間太少,思考的更少,這樣他們得到的就太少,而失去的太多。即使有成就感,也轉瞬即逝,形成不了指導以后生活的支柱。所以這就不得不讓許多現在的教學工作者回到過去,選擇讓學生反失的方法去總結經驗,指導自己更好地學習。
對于這種剪枝蔓,立主要的辦法,在現行體制下無可厚非。但思“得”是否無法走得通呢?換句話說,我們應該如何去做呢?好像不是說起來那么簡單,但是我認為做起來其實并不難。首先,淡化學習目標,特別是知識學習的目標,讓孩子以完成某件任務為教學主體。在這個主體之下強化孩子的成功意識,讓他們回到自然的狀態(tài)下,摘掉面具;然后,用真實的自己與他們溝通,讓他們相信自己能夠做好一件事情,用趨利的本能來學習,這樣他們就會漸漸地找到他們丟失許久的自信;最后,逐漸提出一些難度稍強的問題進行強化,你就能慢慢地將他牽出那個小黑洞,讓他們走進正常的校園生活中。
當然這其中有一個難點也是一個重點,那就是要求我們真正地了解孩子們需要什么,只有對癥下藥,才能藥到病除。在我看來,孩子們真正需要的是快樂,而且孩子只有在玩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如果我們真能給予他們自由的空間,學生能學到什么我不敢說,但我能保證他們的心智發(fā)育得都很健康。心智好,還有什么學不會的呢?
我有一個夢想,每天看著孩子們對著自己希望完成的目標露出笑顏;我有一個夢想,看著孩子們?yōu)榱藢崿F他的目標而忙碌的每一天;我有一個夢想,看到孩子為克服各種困難而查閱各種信息與利用身邊的每一個資源,這樣當他們走出校園,他將面對一片無邊無際的天。當夢想實現的那天,即使我們不要求他們反思,他們也會拉著你對你說一些他們感到無比快樂的事情,而且說得是那么的享受,那么的“喋喋不休”。
這樣看來思“得”其實并不困難,只要我們放棄一些太過苛刻的要求,換一種思路去引導,或許能夠有所收獲。當然思“得”也有需要孩子們自己去努力的地方,那就是讓他們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問自己三個問題:“你們今天得到了什么?是怎么得到的?明天你還想得到什么?”想清楚后他們會用飽滿的精神迎接下一個朝陽的到來。
[1] 劉加霞.國外教學反思內涵研究評述[J].比較教育研究,2003(10).
[2] [美]杜威.我們怎樣思維 經驗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王萍,1985年生,女,湖北安陸人,畢業(yè)于華中師范大學教育系專業(yè),本科學歷。現擔任小學語文教學及班主任管理。研究方向:反思性學習、自主學習、問導式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