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沭陽縣孫巷小學 孫方友
有效運用律動,提升學生音樂欣賞能力
江蘇省沭陽縣孫巷小學 孫方友
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不足,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律動音樂教學,強化音樂教學體驗性的方式提高教學效率,這種音樂教學方法特別適合應用在小學音樂的教學中。
小學音樂;音樂教學;律動
律動,是指一種有節(jié)奏的跳動,通常人們在有節(jié)奏的律動下會忍不住想跟著音樂一起動作,這就是律動的魅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律動著手學習音樂。
音樂是一種表達情感的藝術,如果學生欣賞音樂的時候不能融入音樂的情感中去,就不能了解音樂要表達的事物。小學生的音樂積累不足,教師如果讓學生欣賞過于復雜的音樂,那么學生可能覺得難以理解音樂,從而不愿意積極欣賞音樂。律動性強的音樂在表達情感上比較直接,并且情緒的表達比較飽滿,教師在開展音樂教學的時候,可以從具有律動性的音樂著手,引導學生開始學習欣賞音樂。
比如音樂教師可以在音樂教學中為學生播放鄧麗君版的《阿里山的姑娘》,這個版本的音樂律動性強過其他歌手的版本,極能引學生融入音樂。當教師播放起這首音樂時,律動性極強的音樂能迅速讓學生融入情景中。即使學生這時不了解這首音樂的節(jié)拍、旋律、編曲等知識,學生也能感受到這首歌傳達的是一種愉悅、自豪的心情。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音樂教室內站起來邊跳邊跟著唱,學生能跟著節(jié)拍舞動,唱著:“高山清、澗水藍——”,在唱著、舞著的時候,學生的心情便放松了,愉悅了!特別當學生唱到間奏的時候,很多學生會抓著其他學生的手跟著間奏一起哼一起跳,此時學生完全融入高山族民間音樂歌舞中。此時教師引導學生邊唱邊跳,邊思考,這首歌是一首充滿高山族民族風情的舞曲,學生感覺到什么是民族音樂歌曲嗎?此時學生結合音樂體驗感受到民族音樂是一種非常體現(xiàn)民族文化特點的音樂,這樣的音樂旋律不復雜、特色鮮明、適合人們在生活中、特殊的節(jié)目中邊唱邊跳。教師又引導學生思考,舞曲的特點是什么呢?學生結合律動體驗,能感受到舞曲是一種非常適合人們舞動的音樂,它的節(jié)奏感強、風格鮮明、音樂旋律以適合反復演奏為主。
律動,是一種能夠讓人愿意融入情境中,使人邊唱邊舞的一種音樂表現(xiàn)方式,在學生缺乏音樂基礎的情況下,教師適合應用律動性強的音樂幫助學生融入情境,讓學生在律動的體驗中初步感受到音樂知識。
律動最大的特點為能增強音樂的體驗性。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不足,如果教師讓學生從抽象的、理性的角度去分析一首歌中的音樂元素,那么學生會覺得音樂知識太難,他們不能夠理解,從而失去學習音樂的興趣;小學生的體驗性學習能力強、感性思維能力強,教師在音樂教學中要抓住學生的學習特點,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來學習知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律動的環(huán)境中充分體驗音樂,通過對比分析來抽象音樂知識,從中獲得音樂知識理論。
依然以教師引導學生學習《阿里山的姑娘》為例。在學生充分體驗了鄧麗君演唱的版本以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再聽李娜的版本,讓學生繼續(xù)在律動中體驗。通過體驗,學生發(fā)現(xiàn)李娜的版本律動性變弱了,他們在聽著李娜演唱的同名歌曲時不愿意跟著音樂起舞了,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這兩首音樂的旋律幾乎是一樣的,為什么學生感覺體驗不一樣了?經(jīng)過對比,學生發(fā)現(xiàn)這兩個版本的編曲不一樣。鄧麗君的版本非常強調音樂節(jié)奏,它的節(jié)拍強弱分明;而李娜的版本則不強調音樂節(jié)奏,而較為強調音樂的旋律。當學生找到這樣的差異性時,教師可以給予學生鼓勵,讓學生繼續(xù)分析。學生經(jīng)過分析,發(fā)現(xiàn)鄧麗君演唱歌曲的時候,她唱的歌曲重點與音樂節(jié)奏是一致的,比如她唱的“高山清、澗水藍——”這句歌詞時,音調高的時候,她就強調這個音是重音、反之,她就不把這個音當作重音。因為鄧麗君的歌唱重點與單調的高低是一致的,所以律動性更強;反之,李娜用另一種方式演繹音樂,她不強調律動性。學生再次認真體驗,會感受到鄧麗君在唱這首歌曲時,就是把它當民間舞曲唱的,她的唱法強化了舞曲的律動效果;李娜演唱的版本更接近于民族美聲唱法,學生在聽民族美聲音樂時似乎聽過這樣的演唱方式。通過這樣的對比分析,學生意識到了音樂節(jié)奏能夠直接影響音樂的情感表現(xiàn)力、音樂旋律的應用能夠突出情感表達的重點、不同音樂的音樂元素組合可以呈現(xiàn)出不同的音樂表現(xiàn)效果。
以小學生的思維能力而言,他們很難直接從單一的音樂旋律中發(fā)掘音樂元素知識的應用,難以豐富音樂理論。這是由于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不強,只能以具象化的方式感受知識。如果教師要提高教學的效率,就要引導學生在律動中體驗音樂,在對比分析中發(fā)現(xiàn)音樂元素的應用規(guī)律,繼而發(fā)現(xiàn)音樂理論知識。
教師在引導學生欣賞音樂時,要引導學生學會分析音樂的風格,使學生能從風格、特點等更宏觀的高度理解音樂,綜合理解音樂理論應用的方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充分體驗的過程中感知知識,聯(lián)系相關的音樂知識。
以教師引導學生體驗了《阿里山的姑娘》以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高山族音樂的特點是什么呢?學生有沒有聽過類似的音樂旋律呢?學生經(jīng)過思考,覺得高山族音樂的特點就是旋律不復雜,情緒很高亢,比如學生覺得這首音樂才開始播放,就忍不住跳起來了,跳著跳著學生就跟著音樂的歌曲“哦呦咿呀”的演唱開始甩起手,踢起腿,它是一首適合聚會演唱的歌曲。學生表示似乎民族音樂都有這樣的特點,比如學生覺得《新疆祝酒歌》也是這樣律動性強、曲風歡快、情感表達強烈、適合人邊唱邊舞的歌曲。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繼續(xù)對比分析像這樣具有民族風格的,適合人們載歌載舞的音樂,它們在旋律上、節(jié)奏上、編曲上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學生在分析的過程中理解了可以音樂元素可以營造音樂的風格;同一種體裁的音樂具有共通性、具有某種民族風味的音樂元素應用也存在共通性。
在開展音樂理論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律動發(fā)現(xiàn)音樂的風格,然后從風格這一抽象的概念著手分析音樂元素的應用方法,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能夠理解了元素綜合應用的方法及應用的規(guī)律。以后,學生在欣賞音樂時,就能從領會音樂風格著手,作為思考學習的模板,探索這是種什么類型的音樂,它的音樂元素是如何應用的。
音樂律動的教學,實際上就是通過強化音樂的律動引導學生體驗,讓學生在體驗音樂的過程愛上學習音樂、愿意對比分析音樂、能夠嘗試深入探索音樂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