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燕
(江蘇省南通師范第一附屬小學,江蘇南通 226000)
適宜性教學的核心是以生為本,其適宜性是兒童數學教學的根本特性,是處理教與學關系的黃金法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那些呈現于文字、圖形的數學知識、數學教材等信息是靜態(tài)的,通常情況下是比較容易定位的。但是正在生長著的、有自我生命力的兒童,他們的認知結構、認知狀態(tài)等是動態(tài)的,是不斷變化發(fā)展著的。為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在適當的時機,采用適宜的教學方式,對兒童的數學展開適切的教學指導。這些適時恰切的指導、適宜的評價、適度的訓練,都是適宜性教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兒童數學適宜性教學是數學知識生成邏輯性與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性復雜性的疊加,因此,教師從兒童的身心特點、認知需求出發(fā),設計、實施教學,整體優(yōu)化教學,讓教學適合每位孩子的素質發(fā)展要求,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教學中,我嘗試從學生學情出發(fā),設計相適宜的教學策略,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教學等待是一種慢的藝術。在兒童數學教學中,教師尤其要學會等待。因為,知識是有難易的,兒童是有差異的,教學不可能平鋪直敘,更不可能一馬平川。當然,等待不是簡單地延遲,而是給予兒童適切的思、做、說、聽的時空,讓兒童深度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例如《比例尺》(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第12冊)的教學共分兩課時,第一課時是概念、是關鍵,第二課時是應用、是核心。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運用結構化問題,借助導學引思輔助學生拾級而上。
師:誰來告訴大家,比例尺是什么?生1:比例尺是一個比。師:哦,比例尺是數值比,而不是我們生活中常用的尺這樣的測量工具?。∧潜壤哂心男┭??生2:按類型分,比例尺有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生3:按功能分,比例尺有放大比例尺和縮小比例尺。師:介紹得清晰明了!那大家知道比例尺一般有哪些形式嗎?生4:比例尺有數字式、文字式、線段式這三種常見的形式。師:比例尺和比、比例之間有什么聯系和區(qū)別?生5:比例尺是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比例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可以組成比例……
教學中,我對這一部分概念性內容刻意放緩節(jié)奏,讓學生慢慢咀嚼、反芻,通過眾扶、眾籌,從厘清“比例尺不是測量工具而是一種比的形式”開始,逐步把握“比例尺有多種類型和功能”“比例尺和比、比例之間的聯系和區(qū)別”,從而形成關于比例尺的理性認識。這樣,在教學第二課時“比例尺的應用”時,孩子們自然已經清楚地擁有了解比例的經驗。這樣的速度處理,就是適宜性教學合理安排的體現。
教學中,適當等待,其目的是深化兒童對知識的理解,促進兒童心智的發(fā)展。所以,我們要讓兒童充分經歷知識的誕生過程,獲得充分的數學活動經驗和思維經驗,并在這個輕重緩急的巧妙、靈活處理中,讓兒童能夠真切感受到數學的魅力。
適宜性教學思想源遠流長,早在先秦時期,著名教育學著作《學記》中就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蔽艺J為,適時性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適應、順導兒童天性,在兒童遭遇學習障礙時教師要及時跟進,及時對兒童進行指導。例如:教學《釘子板上的多邊形》(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第9冊),教學中,我首先引導兒童猜想“多邊形的面積與什么有關”,然后孩子設計數學實驗。
生1:我覺得應該從規(guī)則的平面圖形開始探索,因為這些圖形的面積我們可以計算得到。生2:我覺得應該從點子數少的情形開始探索,如圖形內有一個點、兩個點……在確定了研究的基本方案后,我讓學生展開實驗。他們首先用橡皮筋在釘子板上圍成已學過的平面圖形,如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并且讓圖形內只有一個點。一會兒,小手紛紛舉起來。生3:我們組認為,多邊形的面積是邊點數÷2。生4:我們組認為,多邊形的面積一定既與邊點有關,也與內點有關,我們組探究的結論是:內點×邊點÷2就是多邊形的面積。師(引導):這是內點為1的情況,我們別忙著下結論,繼續(xù)探究。當孩子們用橡皮筋圍成內點為2的時候,上面的公式不成立了。生5:我們組認為,這個公式適用于內點為2的情形,(內點+邊點)÷2。教師繼續(xù)指導兒童探究內點為3、為4的情形,相繼形成了(內點+邊點+1)÷2、(內點+邊點+2)÷2……
最終經過我的不斷引導,孩子們不斷探索,形成了(邊點÷2+內點-1)=面積的“皮克定理”。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斷地關注兒童的學習動態(tài),不斷調整自己的引導策略,將兒童的思維向縱深推進,助推兒童對數學知識的自主建構。
適宜性教學評價必須遵循兒童的個體差異和個別性,評價的內容、方法以及標準等都應該因人而異,讓每一個兒童的學習進步都能得到充分的肯定。然而當下的一些評價要么迎合兒童,采用一些簡單化的評價諸如“棒、棒、你真棒”“你真會動腦筋”“真聰明”等,毫無含金量的吹捧讓孩子興奮得得意忘形,有的不知好在哪里而無動于衷;要么扼殺兒童,采用一些“不對”“不好”等語言,讓孩子感覺一無是處,心涼到谷底。這些評價沒有實質性的內容,同時也缺乏溝通,阻斷了兒童的學習成長。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得好:我們的教學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數學評價的根本目的是激發(fā)兒童的數學學習內驅力,助推兒童的數學學習。因此,評價要適度,要基于兒童的需要,基于課堂教學的需要。通過捕捉兒童數學學習的亮點、及時跟進兒童的數學學習,將兒童的數學學習引向深入。
例如教學《圓的面積》(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第10冊),當孩子們通過圓與外切正方形在方格圖上的比較形成了圓的面積比半徑平方的4倍小一些后,我啟發(fā)孩子思考。師(發(fā)起):可以將圓的面積轉化成什么圖形的面積呢?
生1:我認為可以將圓轉化成長方形。師:你是怎樣想到的?生1:我是課前預習教材的。師(贊賞式評價):真是個善于預習的孩子。生2:我認為也可以轉化成三角形、梯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什么的。師(追問式評價):你是怎樣想到的?生2:我認為,既然圓可以轉化成長方形,長方形是已經學習過的圖形,那么類推,圓可能也能轉化成其他已經學習過的圖形。師(激勵性評價):你能大膽地猜想,還要大膽地驗證……
教學中要淡化評價的甄別功能,擴展評價的促進和發(fā)展功能。正如著名教學評價專家斯塔費爾比姆所說:“評價最重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币l(fā)揮評價的積極功能,在評價中啟發(fā)、引導、喚醒。通過適度的評價,挖掘兒童的潛能,啟發(fā)兒童的創(chuàng)造,彰顯兒童的個性。
適宜性教學基于兒童立場,順應兒童天性,關注兒童個體差異,努力探索教師教與學生學的和諧、圓融的最佳路徑。通過適當的等待、適時的指導、適恰的呈現、適度的評價,以及適度的訓練,靈活變通施教。教學中,教者要做到心中有學生、心中有數學、心中有目標,努力讓教學智慧契合兒童數學認知的發(fā)展、思維的提升、智慧的生長。
[1] 陳寧海,李培芳.引領學生感悟數形結合的思想——“數與形”教學片段賞析[J].教學月刊小學版:數學, 2015(11).
[2] 趙華.借研習單追問深思,促數學思維的發(fā)展[J].教育觀察,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