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嘉桐
摘要:刑事冤案是指無罪而被判為有罪并受罰的已生效判決案件,刑事冤案的發(fā)生嚴重背離司法公正原則。刑事冤案在司法實踐中不易避免,主要原因在于偵查過程中刑訊逼供未能杜絕;審判過程中被告人的辯護權未能獲得充分的行使,事實認定存在欠缺;整個司法過程中司法權未能獨立行使。
關鍵詞:刑事冤案;刑訊逼供;辯護權
中圖分類號:D9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2-0119-02
公正,即社會公平與正義,為司法的核心價值,然而,實務中不是所有案件都能實現(xiàn)這一價值。其中,刑事冤案是司法不公的最大體現(xiàn)。近年來,媒體上曝光了若干刑事冤案,典型案例如佘祥林案、杜培武案、李化偉案、呼格吉勒圖案等,引發(fā)了社會各階層及部門的廣泛關注。
一、刑事冤案的界定
在法學理論界和法律實務界,對刑事冤案的界定存在著不同的標準,尚無統(tǒng)一界定。
聯(lián)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4條第6款規(guī)定:“在一人按照最后決定已被判定刑事罪而其后根據新的或新發(fā)現(xiàn)的事實確實表明發(fā)生誤審,他的定罪被推翻或被赦免的情況下,因這種定罪而受刑罰的人應依法得到賠償,除非經證明當時不知道的事實的未被及時揭露完全
是或部分是由于他自己的緣故。”
將上述聯(lián)合國的相關規(guī)定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本文認為,刑事冤案是指無罪而被判為有罪并受罰的已生效判決案件,即無過而受罪,謂之冤。
由于刑事訴訟是一個發(fā)展過程,自立案、偵查到起訴、審判,每后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對之前環(huán)節(jié)的審查和糾正,所以只要訴訟程序尚未結束,就不能認定冤案的形成。
二、刑事冤案的成因
刑事冤案在各國都實難避免,但并非完全不可避免,刑事冤案的成因復雜多樣,只有分析其內因,才能提出相應對策。在我國,導致冤案發(fā)生的因素是多重的,如傳統(tǒng)文化、社會轉型期、輿論壓力等方面的因素,但歸根結底在于司法體制與刑事程序的缺陷。本文認為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四方面:
(一)刑訊逼供未能杜絕
刑訊逼供是人類司法文明史上的頑固毒瘤。我國已發(fā)生的刑事冤案中,多數(shù)被無罪釋放的當事人稱受到過刑訊逼供或誘供,而這些供述往往成為他們被判有罪的主要證據,可謂“有冤案必有刑訊”。例如,在楊波濤案中,曾被曝光:連續(xù)十幾天不得睡覺,遭到拳打腳踢、強灌屎尿,胡須、腋毛全部拔掉……又如張光祥案中,在接受央視采訪時,張光祥稱遭到持續(xù)數(shù)天的刑訊逼供,“只有早點承認,才不會死在看守所”。
刑訊逼供在我國根源頗深,自古以來,各類偵查機關都習慣于以口供為偵查中心,圍繞口供尋找證據,并傾向有利于作出有罪證明的相關證據;而在現(xiàn)實中,排除故意頂罪的情況,那么即便是真正的犯罪分子,在受到訊問時多少也會對其所犯罪行進行狡辯,以期開脫罪名,故各種逼供的方法層見疊出。
(二)辯護權未能充分行使
辯護權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的核心權利,貫穿于刑事訴訟全過程,對于實現(xiàn)程序公正、防止冤假錯案具有重要作用。但在我國刑事司法實踐中,多種原因導致辯護權未能得到充分行使。具體如下:
首先,辯護質量不高。目前,我國的律師數(shù)量尚無法滿足實際需要,且律師的專業(yè)性良莠不齊,部分律師的職業(yè)能力有限,不能提供保質保量的辯護服務。尤其在法律援助的案件中,指定的辯護律師普遍缺乏責任心、怠于履行辯護職責,這個問題亟待解決。
其次,律師權利在實務中受限,不易進行有效辯護。例如,由于偵查階段律師取證權的法律規(guī)定模棱兩可、相互矛盾,使辯護律師難以于偵查階段行使取證權。又如,法律雖然規(guī)定了辯護律師有權申請啟動非法證據排除程序,但即使符合,啟動程序仍屬不易,成功排除的更少,諸如此類的立法缺陷不在少數(shù)。
最后,少數(shù)辦案人員對辯護制度不夠重視,對待辯護人警惕多于信任。如廣西北海4位律師的案件即典型。在司法實踐中,還出現(xiàn)過在法庭審理過程中將辯護律師強行帶出法庭或處以司法拘留的事件,以至法庭上出現(xiàn)控審對抗而非控辯對抗的異?,F(xiàn)象。辯護律師是實現(xiàn)審判公正、防止發(fā)生冤假錯案的無可替代的保護機制。錯誤對待律師辯護,是造成司法不公乃至鑄成冤案的一個重要原因。
〖HJ1.08mm〗(三)違法認定案件事實
第一,證據運用不合法。在辦案過程中,部分公安機關及其辦案人員通常重打擊而輕保護,尤其是收集證據方面,更為重視不利于被追訴人的證據而忽視有利于被追訴人的證據,更有甚者偽造被追訴人的有罪證據。例如,在廣東徐輝案中,為快速破案,警方以警犬氣味鑒定確定犯罪嫌疑人,但氣味鑒定尚不屬于法定證據,與此同時,DNA鑒定又無確定結論,徐輝的有罪供述與證據間的矛盾遭到忽略。
第二,質證環(huán)節(jié)有欠缺。我國1996年修改的《刑事訴訟法》將庭審制度改革作為重點之一,其中一項措施為加強控辯雙方在庭審階段中關于證據的質證與對抗。目前,我國的證人出庭率普遍浮動在最低線上下,且一般采用檢察機關宣讀證言的方式進行,導致難以當庭質證言詞類證據,尤其是證人證言。
第三,實行有罪推定。在司法實踐(尤其是故意殺人案件)中,受各種因素的制約,當出現(xiàn)罪與非罪不明確的情況時,法院很少直接作出“疑罪從無”之認定,而更多選擇疑罪從輕,作出降格處理并留有余地的判決。如趙作海案件,合議庭認為該案尚存疑點,故作出了死刑緩期執(zhí)行的判決,而非死刑立即執(zhí)行,但是,在正常情況下,對于殺人碎尸一類的惡性犯罪,無疑應當判處死刑立即執(zhí)行,該案采取的就是“疑罪從輕”而非“疑罪從無”。這種與現(xiàn)代司法理念相背的判案標準是不可取的,因為“從輕”是在確認有罪的基礎上進行量刑,其本質是有罪推定,而非疑罪從無的原則。
(四)司法權未能獨立行使
《憲法》第135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準確有效地執(zhí)行法律。”該法條表明公、檢、法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在分工負責的前提下,相互配合與相互制約并重。
刑事訴訟程序應當是后階段不斷糾正前階段的過程。然而,實務中出現(xiàn)的更多是以配合為主、以制約為輔的現(xiàn)象。公、檢、法機關各自內部無法準確完成任務,又不能對其他機關的瑕疵結果進行原則性的糾正,導致偵查中的錯誤未能在后續(xù)程序中得以糾正。
司法不同于行政,有其獨特性及運行規(guī)律,它保證法律的嚴格實施,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保障司法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只有法院得以獨立行使審判權,才能中立的維持控辯雙方,否則不可能做到有效防止冤假錯案的發(fā)生。
三、刑事冤案的防范措施
根據上述分析,本文提出相應的防范措施建議,具體如下:
(一)嚴格杜絕刑訊逼供
我國公、檢、法三機關先后制定并發(fā)布了一系列相關文件。然而,徹底鏟除刑訊逼供仍道阻且長,在實務中,尤其應當重視變相刑訊逼供的問題。還需要指出,法律規(guī)定不完整明確、司法程序的正當公開性仍未徹底落實,使辦案人員不依法行事,例如,羈押犯罪嫌疑人之前的時間仍可能實施刑訊逼供;公安機關急于破案導致加強刑訊逼供等情況。這些程序漏洞使刑訊逼供久不能除,亟待修補。為了盡量減少和避免刑事冤案,第一道關口就是建立一種針對偵查人員的監(jiān)督機制,形成一個可以有效遏制檢控人員為所欲為的法制環(huán)境。
(二)充分發(fā)揮辯護律師辯護權
2012年我國新修改的《刑事訴訟法》就該問題已有所改進。當前,我們一方面要對新規(guī)定予以落實,另一方面要對不足規(guī)定予以彌補。首先,保證法定辯護權真正到位,即各地公安司法機關應對律師辯護活動更加重視,為其取證環(huán)節(jié)提供理解和便利。其次,擴大辯護律師的介入范圍,使更多的案件當事人享受到免費的法律服務,縮小控辯雙方實力差距,實現(xiàn)司法公平公正。最后,明確法律援助的適用范圍應當包括死刑二審案件和死刑復核案件,因死刑判決的后果十分嚴重——甚至是不可逆轉,所以法律應明確規(guī)定在死刑二審案件和死刑復核案件中,若被告人沒有辯護人的,法院應當為其指定法律援助律師。
(三)依法認定案件事實
全面、合法地收集證據,將證據在法庭上出示、質證,正確把握證明標準,堅持“疑罪從無”。目前的司法實踐中,“命案必破”是不現(xiàn)實的。司法者應確實認識到冤枉無辜的危害要比放縱罪犯的危害大得多,因為前者不僅嚴重侵犯了人權,而且損害司法公正,破壞司法公信力。畢竟放錯了還可重新抓捕來彌補,但發(fā)生錯判則既是對真兇的放縱,使其能夠繼續(xù)為非作歹,又是對無辜者的冤枉,枉受牢獄之災。
(四)落實司法權獨立行使
第一,改進黨領導司法工作的方式。堅持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具體方式仍需改進,有待完善,尤其是政法委介入協(xié)調辦案、拍板定案的現(xiàn)象應予取消;第二,正確處理被害方的訴求。公安司法機關在辦案過程中應頂住各方壓力依法辦案,落實必要的安撫、救濟工作,并宣傳“疑罪從無”的司法理念;第三,理性對待社會輿論。在確保公民言論自由權、維護道德正義的同時,應加強法制宣傳教育,使社會輿論通過合法的正確的方式進行。
總而言之,冤案的發(fā)生對受冤者、受害人以及社會穩(wěn)定都有著很大程度的傷害,更是對真兇的放縱。為了根本上降低刑事冤案的數(shù)量,我們要學會從已有案例中汲取經驗教訓,借鑒國外切實可行的預防措施,并逐步完善和嚴格遵守法律的規(guī)定,以期防止刑事冤案的發(fā)生。這是一個長期的、系統(tǒng)的計劃工程,需要社會各界的協(xié)力配合,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趙琳琳.刑事冤案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5.
[2]鄧子濱.使刑事冤案得以昭雪的制度空間[J].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03(2):204.
[3]賈高彬,李紅,于曉東.重視聽取律師意見[N].檢察日報,2013-02-07(02).
[4]陳光中,于增尊.嚴防冤案若干問題思考[J].法學家,2014(1):55-56.
[5]劉計劃.死刑冤案的程序控制[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3(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