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恒兵 賀德才 潘 華 汪炎炎 (十堰市水文水資源勘測局,湖北 十堰 442000)
1933~2015年十堰市鄖縣雨量站降水量變化特征分析
孫恒兵 賀德才 潘 華 汪炎炎 (十堰市水文水資源勘測局,湖北 十堰 442000)
降水的周期、趨勢及變異研究對區(qū)域水資源管理具有重要意義。以1933~2015年十堰市鄖縣雨量站降雨資料為基礎(chǔ),采用一元線性回歸法、10 a均值比較法、Mann-kendall法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對鄖縣雨量站83 a的年降水量、汛期降水量與非汛期降水量變化和周期變化的特征進行了研究,并對暴雨特征進行了分析。結(jié)果表明,鄖縣站雨量有一定下降趨勢且呈波動狀態(tài),在2~3 a和9~12 a之間,有一個相對顯著的豐枯交替周期。
降水量;變化特征分析;分析方法;鄖縣雨量站
十堰市地處鄂西北南水北調(diào)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其降水量的變化特征直接關(guān)系到水源地水量的變化,是影響南水北調(diào)中線工程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十堰市境內(nèi)鄖縣雨量站(32°48′54″N, 110°48′33″E)位于丹江口水庫內(nèi),其雨量資料系列最長,擁有完整的83 a的逐月降水量資料。本文對鄖縣1933~2015年的年降水量、汛期(5~10月)與非汛期(11月~次年4月)降水量的變化和周期變化特征進行了研究,并對暴雨特征進行了分析,以點帶面說明鄖縣周邊地區(qū)降水量的變化特征,以期為調(diào)水水量問題提供參考。
(1) 一元線性回歸法。一次函數(shù)y=kx+b(k≠0) 的圖像是一條直線。當斜率k>0時,直線從左至右呈上升趨勢;當k<0時,直線從左至右呈下降趨勢。斜率k的絕對值表示函數(shù)y在自變量x的每個單位時間內(nèi)變化的快慢。當k的絕對值較大時,函數(shù)在自變量的每個單位內(nèi)變化得快,在圖像上就表示為直線比較陡;當k的絕對值較小時,函數(shù)在自變量的每個單位內(nèi)變化得慢,在圖像上就表示為直線比較平緩。
(2) 采用Mann-Kendall非參數(shù)秩次相關(guān)檢驗法(以下簡稱M-K法)檢驗降水量。一般取顯著性水平α=0.05,則臨界值U0.05=±1.96。將UFk和UBk兩個統(tǒng)計量序列曲線和±1.96兩條直線均繪在一張圖上。若UFk>0,則表明序列呈上升趨勢;若UFk<0,則表明呈下降趨勢,當超過臨界直線±1.96時,表明上升下降趨勢顯著。由超過臨界線的范圍確定出現(xiàn)突變的時間區(qū)域。如果UFk和UBk兩條曲線出現(xiàn)交點,且交點在臨界線之間,那么交點對應的時刻便是突變的開始時刻。
(3) 采用小波分析法揭示隱藏在時間序列中的變化周期性。小波分析是由J. Morlet提出的一種具有時頻多分辨功能的方法,能充分反映系統(tǒng)在不同時間尺度中的變化趨勢,并能對系統(tǒng)未來發(fā)展趨勢進行定性估計。本文采用小波方差值(即小波方差圖上的最大峰就是主周期,其他的就是非主周期[1-3]),分析降水量的主周期。
(4) 本文采用水文學方法計算年降水頻率。
2.1 基本情況
鄖縣雨量站多年平均降水量為801.9 mm,其中1938年為暴雨年,降水量為1 274.7 mm,比均值高58.9%;最小值出現(xiàn)在1997年,降水量為 478.5 mm,比均值低 40.3%[4]。降水年際間變化較大,降水量年最大值是年最小值的2.7倍。點繪降水量過程線,同時添加不同年代平均降水量過程線,1933~2015年年降水趨勢線詳見圖1。
圖1 1933~2015年鄖縣站降水量變化情況
2.2 用直線方程斜率進行的判斷
用鄖縣年降水量與時間進行關(guān)系曲線(見圖1)的趨勢擬合,得如下直線方程表達式
p=-0.7913t+2363.9
(1)
式中,p為鄖縣雨量站第t年降水量;t為時間(1932年時,t=0)。由直線方程可知,其直線方程的斜率k=-0.791 3<0,說明鄖縣年降水量呈緩慢下降趨勢,平均每10 a下降 7.9 mm。
2.3 用年代均值進行的判斷
1933~2015年的統(tǒng)計年代均值見表1。由表1可知,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年降水量呈波動狀態(tài);20世紀90年代以后年降水量一直在減小。
表1 鄖縣10 a期年降水量變化情況
圖2 1933~2015年鄖縣雨量站降水量M-K檢驗趨勢
2.4 用M-K檢驗法進行的判斷
由圖2可知,UFk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呈波動狀態(tài);20世紀90年代以后UFk一直小于0,說明年降水量呈下降趨勢。
2.5 年降水量的周期分析
圖3為鄖縣年降水量小波周期分析實部圖和方差圖。圖中信號的強弱通過小波系數(shù)的大小表示,等值線從中心向四周散開,降水量從最大逐步變小。由圖3(a)可以看出,鄖縣年降水量主要存在2個時間尺度上的波動變化,在2~3 a和9~12 a的時間尺度上,周期震蕩非常明顯;圖3(b)中年降水量小波方差圖有2個峰值,分別對應時間尺度2~3 a和9~12 a。
圖3 1933~2015年鄖縣年降水量小波分析
3.1 基本情況
鄖縣雨量站汛期降水量在汛期內(nèi)變化差異顯著,汛期多年平均降水量 611.7 mm,最大值出現(xiàn)在1938年,為1 108.6 mm;最小值出現(xiàn)在2001 年,為316.8 mm[4]。點繪多年汛期降水量過程線,以及不同年代平均降水量過程線,同時添加1933~2015年汛期降水趨勢線(見圖4)。
圖4 1933~2015年鄖縣站汛期降水量變化情況
3.2 用直線方程斜率進行的判斷
用鄖縣汛期降水量與時間進行關(guān)系曲線(見圖4)的趨勢擬合,得如下直線方程表達式
p=-0.425t+1451
(2)
式中,p為鄖縣雨量站第t年汛期降水量;t為時間(1932年時,t=0)。由直線方程可知,其直線方程的斜率k=-0.425<0,說明鄖縣多年汛期降水量的變化呈緩慢下降趨勢,平均每10 a下降 4.3 mm。
3.3 用年代均值進行的判斷
由表2可以看出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汛期降水量呈波動狀態(tài);20世紀90年代以后,汛期降水量一直在減小。
表2 鄖縣10 a期汛期降水量均值情況
圖5 1933~2015年鄖縣汛期雨量站降水量M-K檢驗趨勢
3.4 用M-K檢驗法進行的判斷
由圖5可知,UFk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呈波動狀態(tài);20世紀90年代以后UFk一直在減小,說明降水量在減少。
3.5 汛期降水量的周期分析
圖6為鄖縣汛期降水量小波周期分析實部圖和方差圖。圖中信號的強弱通過小波系數(shù)的大小表示,等值線從中心向四周散開,降水量從最大逐步變小。由圖6(a)中可以看出,鄖縣汛期降水量主要存在2個時間尺度上的波動變化,在2~3 a和9~12 a的時間尺度上,周期震蕩非常明顯;圖6(b)中汛期降水量小波方差圖有2個峰值,分別對應時間尺度2~3 a和9~12 a。
圖6 1933~2015年鄖縣汛期降水量小波分析
鄖縣站非汛期多年平均降水量190.1 mm,最大值出現(xiàn)在1989年,為 418.1 mm;最小值出現(xiàn)在1996年,為 68.3 mm[4]。點繪多年非汛期降水量過程線,不同年代平均降水量過程線,同時添加1933~2015年非汛期降水趨勢線(見圖7)。
圖7 1933~2015年鄖縣非汛期降水量變化情況
4.1 用直線方程斜率進行的判斷
情況 2 u1,…,u10的顏色當中互不相同的僅有兩種,不妨設(shè)f(ui{1,2}, i=1,2,…,10,則當每個C(vj)是2-子集時,C(vj)不包含顏色1或2,從而可以作為Y中頂點色集合的{1,2,3,4,5,6}的子集的數(shù)目為當49≤n≤90時,48個集合不能區(qū)分Y中的n個頂點,得出矛盾。令B=B1∪B2∪B3,其中:
用鄖縣非汛期降水量與時間進行關(guān)系曲線(見圖7)的趨勢擬合,得如下直線方程表達式
p=-0.381 2t+942.6
(3)
式中,p為鄖縣雨量站第t年非汛期降水量;t為時間(1932年時,t=0)。由直線方程可知,其直線方程的斜率k=-0.381 2<0,說明鄖縣多年非汛期降水量的變化呈緩慢下降趨勢。平均每10 a下降 3.8 mm。
4.2 用年代均值進行的判斷
由表3可以看出,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非汛期降水量呈波動狀態(tài);20世紀90年代以后非汛期降水量一直在減小。
表3 鄖縣10 a期非汛期平均降水量
4.3 用M-K檢驗法進行的判斷
由圖8可知,UFk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呈波動狀態(tài);20世紀90年代以后UFk一直小于0,說明降水量在減小。
圖8 1993~2015年鄖縣非汛期降水量M-K檢驗趨勢
圖9 1933~2015年鄖縣站降水量頻率曲線
據(jù)統(tǒng)計,研究期發(fā)生的暴雨全部集中在汛期內(nèi)。其中7月降水量占汛期總量比值最大,為21.9%,7~9月占61.6%。逐年汛期總量占年總量的比值,最大值為93.7%,最小值為 54.9%,說明汛期降水總量決定年降水總量。由圖10統(tǒng)計可知,5~7月為夏汛,占汛期總量 49.7%,而秋汛占汛期總量 50.3%,也反映鄖縣站所在流域,即丹江口庫區(qū)存在夏汛和秋汛,相對而言,秋汛所占比值較大。
圖10 鄖縣多年平均汛期雨量百分比
(1) 1933~2015年間,鄖縣雨量站年降水量呈波動狀態(tài)并呈弱下降趨勢,平均每10 a下降7.9 mm;汛期平均每10 a下降 4.3 mm;非汛期平均每10 a下降 3.8 mm。
(2) 鄖縣站年降水量有2~3 a和9~12 a的震蕩周期;汛期降水有2~3 a ,9~12 a的震蕩周期;非汛期沒有顯著震蕩周期。
(3) 鄖縣雨量站100 a一遇降水年雨量為1 307.1 mm, 汛期是特大暴雨和大洪水的多發(fā)時間,全年幾乎所有的大雨和暴雨都集中在汛期,其中秋汛所占比值相對較大。
鄖縣雨量站地處南水北調(diào)中線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庫庫區(qū)內(nèi),其代表丹江口水庫年降水量變化趨勢。資料分析表明,該區(qū)域降水量呈弱下降趨勢,相關(guān)部門應予以重視并采取相應措施,才能保證調(diào)水水量的供給。
[1] 張潔祥,張雨風,李瓊芳等.1971-2010年上海市降水變化特征分析[J].水資源保護,2014,30(4):87-92.
[2] 戴春霞.黑河流域降水量趨勢分析[J].甘肅水利水電技術(shù),2008,44(3):177-180.
[3] 胡嬌,李進,陳晨,等.長江上游中小雨洪洪水特征分析[J].人民長江,2015,46(16):5-9.
[4] 十堰市水利水電局,十堰市水文水資源勘測局.十堰市水資源公報[R].十堰:十堰市水文水資源勘測局,2015.
(編輯:陳紫薇)
1006-0081(2017)01-0037-04
2016-08-16
孫恒兵,男,十堰市水文水資源勘測局,高級工程師.
P426.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