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彬
論民族民間藝術在動畫設計中的傳承與拓新
張海彬
(桂林理工大學 藝術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
中國動畫學派的輝煌得益于民族化藝術道路的堅持,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中國動畫產業(yè)的高速擴張帶來的卻是創(chuàng)作的現(xiàn)實困境。民族元素的開發(fā)和融入是任何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都必須面臨的課題,也是它們獲得持久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動力和源泉,只有回歸民族文化,緊密結合現(xiàn)代動畫科技,才能使中國動畫走上從中國學派到中國氣派的復興之路。
中國學派;中國氣派;民族民間藝術;文化自覺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民族藝術作為民族文化的精神物化,是一種古老的智慧結構,與民族精神有著高度而深層的一致性。歷史告訴人們,背棄了傳統(tǒng),遠離了民族,心靈就趨向于虛無和空洞,這一點老一輩的動畫藝術工作者做了最好的證明。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動畫以獨特的民族風格和藝術語言,融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內涵,形成一個完整的文化體系,在世界動畫影壇創(chuàng)立了“中國動畫學派”,達到一個史無前例的藝術高峰。題材上選取歷史故事或神話傳說,形式上借鑒民族民間藝術,打造出了不少的動畫精品,如:《驕傲的將軍》《漁童》《小鯉魚跳龍門》《哪吒鬧?!贰短鞎孀T》等,創(chuàng)造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藝術樣式?!爸袊鴮W派”在國際上被贊譽為“達到世界第一流水平的中國學派”,當中運用了大量的民族藝術表現(xiàn)手法,譬如昆曲、京劇、民樂、剪紙、皮影、陶瓷、國畫、畫像石等,配以明朗、精煉的線條及傳統(tǒng)東方的顏色,動作設計上則采用中國戲劇的程式化手法及舞臺效果,整體藝術風格獨樹一幟。截至到1986 年,中國共有31 部動畫片在各類國際電影節(jié)上獲獎46 次,好評如潮,“中國學派”的曾經輝煌為當代中國動畫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參照維度。
中國動畫在今天的發(fā)展有目共睹,已上升為一種國家文化戰(zhàn)略的高度,但這背后卻是令人沮喪的現(xiàn)實:國產動畫難以在國人精神生活中生根發(fā)芽,市場被外國動畫占據。雖然也有很多作者努力推出了一些帶有民族特色的動畫作品,但結果卻不太盡如意人,難以與觀眾產生共鳴。出現(xiàn)這樣的局面,原因是復雜而眾多造成的,但其首要原因在于缺乏正確的定位,疏離了民族的文化,因而失去了自己市場和價值觀念。在日美動畫的沖擊下,中國動畫逐漸迷失了創(chuàng)作的民族特色和文化方向,使得作品本身缺乏應有的文底蘊和思想深度。有調查表明,92.3%的人認為國產動畫一味模仿他人,畫風缺乏創(chuàng)新,沒有自己的個性和風格可言。80%青少年最為推崇日本動畫,在中國少年兒童最喜愛的20部動畫片中,有19部來自國外。其二,過分追求制作技術和表面效果,如各種軟件應用、綜合材料、后期特效和視覺沖擊等,進一步加快了中國動畫文化性和民族性的缺失。其三,主題先行,思想僵化,缺乏娛樂的精神和態(tài)度。眾所周知,中國動畫片創(chuàng)作一直秉承“寓教于樂”“文以載道”的理念,但現(xiàn)實中往往是“教”大于“樂”而忽視了作品的娛樂性和幽默感。正所謂過猶不及,這些問題造成了中國動畫題材枯燥乏味,表現(xiàn)陳舊老套的硬傷。其四,時代的發(fā)展催生觀眾群體的巨大改變。隨著IT 業(yè)和數字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動畫的觀眾群體悄然發(fā)生著重大變化,再加上西方文化的巨大影響,年輕一代都是在優(yōu)秀的歐美、日韓動畫陪伴下成長起來的,因而他們的欣賞眼光十分挑剔,對民族文化的接受程度也有所減弱。
(一)中國氣派的內核在于文化的自信和藝術的自覺
動畫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不僅在表現(xiàn)形式上包含了美術、文學、影視、音樂等藝術門類,內涵上也承載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價值和精神風貌。中國動畫發(fā)展目前面臨的最大國情,不僅是一個產業(yè)振興的問題,更應該被視為整個國家文化復興戰(zhàn)略的一大組成部分,這與當年戰(zhàn)后面臨重建和文化斷層的日本將動畫當成支柱產業(yè)來發(fā)展,幾乎一樣的情境。民族元素的開發(fā)和融入是任何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都必須面臨的課題,也是它們獲得持久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動力和源泉所在。中國動畫要擺脫當前困境,在曾今輝煌的道路上繼續(xù)前行,仍需回歸本土的藝術和文化,再次貼上中國的民族標簽,催生“中國氣派動畫”的新體系。何為中國氣派?愚以為就是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質的,能夠牢牢把握中國哲學精神與文化價值,展示出鮮明的民族個性和人文品質。一段時間以來,西方文化中心論制約了國人對民族文化藝術的認同,一提到民族化、本土化許多人就會將它與落后、陳舊聯(lián)系起來。殊不知,中國民族藝術和傳統(tǒng)文化數千年來不僅塑造了中國,還正在滋養(yǎng)著世界。君不見美國動畫《功夫熊貓》獲得空前的成功,橫掃全球五億多的票房(不包括由此衍生出來的其他商業(yè)價值),而成功的背后卻是中國的民族元素,中國人完全可以自信地說自己的民族文化是全世界的絢麗瑰寶。文化自信的最高境界在于創(chuàng)造新的民族文化,這一觀點投射在中國動畫上,就是要用世界的視野和時代的眼光來發(fā)掘民族文化的偉大價值,實現(xiàn)中國動畫的藝術自覺。即尊重文化規(guī)律,釋放創(chuàng)造活力,努力探尋民族文化與時代精神的藝術生態(tài)關系,從中尋找到當代觀眾所缺、所想和所需的東西,讓動畫成為民族精神的文化載體。
(二)加強民族藝術樣式與現(xiàn)代動畫科技的創(chuàng)新結合
世界上幾乎所有資源都是有限的,而唯獨文化資源是永遠不會枯竭、日久彌新的。中國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思接千載,積淀出豐富而深厚的民族藝術樣式,如繪畫、書法、雕塑、織繡、圖案、工藝、建筑等,是中國氣派動畫發(fā)展的根基所在。所謂“周雖舊邦,其命唯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講的都是中國文化的創(chuàng)新傳統(tǒng)。從中國學派到中國氣派核心就在于與時俱進,再創(chuàng)中國動畫新的歷史高峰。一味追隨西方,拋棄民族文化談創(chuàng)新,中國動畫便沒有了特色,丟掉了自己的靈魂,永遠只能“東施效顰”。筆墨當隨時代,中國氣派動畫的創(chuàng)新要始終堅持民族文化的核心地位,將民族藝術樣式與現(xiàn)代視覺要素相結合,賦予傳統(tǒng)的“言簡意賅”“以小見大”“虛實相生”“大巧若拙”等美學原以新的時代內涵,在內容題材、形式格調及藝術手法上具有精純而獨到的表現(xiàn)。3G 信息時代高新科技賦予了動畫創(chuàng)作新的形式,在新的制作媒介、交互方式和視覺元素三位一體的作用之下,從前無法達到的任何奇幻效果如今都變得輕而易舉,如《阿凡達》中震撼的動畫效果就讓人嘆為觀止,超出了人們的原有想象??萍嫉睦顺辈豢勺钃酰?1 世紀人類的想象隨著時空的變化而延伸,現(xiàn)代科技已讓動畫從二維平面延伸到了三維立體的空間,動畫制作的各項技術都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變化,為民族文化元素的傳承和拓新開辟了新的領域。
(三)中國氣派的兩個向度:海納百川式的融入和文化形象的輸出
文化離不開交流,交流是文化發(fā)展的必要條件,中國氣派是個開放型和包容性的概念。魯迅在談文化發(fā)展時曾說“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中國氣派既不是對民族文化的故步自封,也不是對世界文化的頂禮膜拜,而應當以開放的姿態(tài)與世界進行深入的對話。實際上民族文化的彰顯并不限囿于單一民族的范疇,在這一點上,美國和日本都做過很好的嘗試。如美國取材于中國的《花木蘭》《功夫熊貓》等動畫,從中國的文化基因中找到動畫的主題,又以西方人的思維方式闡釋出來,不僅沒有引起中國觀眾的反感,反而讓他們非常樂意的接受了這些美國氣派的中國動畫形象,贏得了中國的市場和好的口碑。而日本取材于印度神話的《天空戰(zhàn)記》和取材于希臘神話的《圣斗士》等片也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因此,中國氣派的動畫應該以更開放的心態(tài)、多元并存的理念來關照到民族化與全球化的對立統(tǒng)一,積極倡導東西方之間的真誠對話。在梳理與發(fā)掘中國文化的同時,以全球的眼光汲取世界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進行有機的嫁接與整合,從而使作品更加適應當代人的審美心理和文化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具有直觀性和娛樂性特點,動畫不僅是世界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也成為了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中國氣派的動畫概念,在廣泛融入的同時也應當在國際交流中展現(xiàn)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讓中國進一步了解了世界,讓世界重新發(fā)現(xiàn)中國?!?/p>
[1] 孫立軍 主編.易欣欣,生喜編著.影視動畫經典作品剖析[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2] 趙世林.論民族文化傳承的本質[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national Arts in Animation Design
ZHANG Hai-bin
( School of Fine Arts,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541006, China)
The splend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imation schools owe a lot to its coherence to the Chinese national arts. In spite of the rapid expansion of China’s animation industry, its creation is also confronting with some bottleneck. The integration of national elements and modern technology can be a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and a driving force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as well as the revival of the Chinese animation style.
Chinese school; Chinese animation style; national arts; cultural consciousness
J0
A
1008-2832(2017)02-0085-02
廣西高校2014年度科研資助項目“廣西民間美術生產性保護的本真性研究”(YB2014166),廣西高等學校強基桂林理工大學2016年教學建設項目“設計基礎課程群教學方法改革”。
檢 索:www.artdesign.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