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銘
(安徽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2)
地域文化的表達困惑及視覺語言的解決
——以安徽省校園景觀設計為例
羅 銘
(安徽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2)
當今的校園景觀設計形式已逐漸轉變?yōu)槌尸F(xiàn)地域文化及利用地域文化符號的新形態(tài),同時結合體驗式設計精神,充分融入了地域文化藝術元素,讓新的校園形態(tài)變得更加多元。籍由景觀本身的文化縮影,達到文化傳承、審美教育與環(huán)境教育的多重目的。安徽地域文化以其深厚積淀而展現(xiàn)出獨特的人文特質。近些年來,安徽省教育界亦將地域文化與地方精神等人文理念融入校園建設中,使校園成為文化匯聚的寶庫,從而孕育出多元的校園面貌。文章試圖探究安徽地域文化的特質如何與校園景觀結合,以及如何進行視覺藝術轉化而兼具功能、科學和美感的統(tǒng)一,重點透過社會學、符號學的角度對校園景觀設計中人與空間、人與文化的互動關系作一定的理論分析。
地域文化;校園景觀;視覺呈現(xiàn)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學校是學生在?;顒拥膱鲇?,同時肩負著傳承文化與教書育人的重要使命,更是知識匯聚的寶庫。校園置身于所在地的地理和社會環(huán)境中,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和客觀性。校園景觀的設計與建設不單是在營造物理空間,更是在形塑文化意識環(huán)境。地域文化可以理解為在一定空間維度內文化行為及其時空特征的組合,是人們在長期生存環(huán)境中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沉淀。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地域文化既強化了特色亦融合了內容,表現(xiàn)出極強的典型性和地域性。校園景觀設計作為文化的具體體現(xiàn),它利用自然景觀與人造景觀的對比統(tǒng)一關系,對校園所處的環(huán)境、景觀的使用功能等要素進行整合設計,密切關注人及活動的區(qū)域,以此體現(xiàn)空間的適宜性。在此,若能將校園的景觀設計與地域文化充分融合,則是彰顯地方特色、塑造校園文化、提升校園形象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地域文化展現(xiàn)和歷史情感表達的重要路徑,對于學生甚至是周邊居民都有著重要意義。
就安徽校園景觀建設而言,根據(jù)近些年的相關實踐和考察,發(fā)現(xiàn)的主要問題反映在:一是受低價中標的招標方式及成本因素影響,景觀視覺表現(xiàn)缺乏個性魅力和準確表達,我們常??吹皆S多校園景觀的視覺表達片面追求新奇;設計單位往往對歷史資料的挖掘和理解不夠深入,很多校園景觀設計滿足于“拿來主義”,在尋找設計方法的過程中套用常規(guī)形式,客觀上產(chǎn)生了“千篇一律”,造成同質化現(xiàn)象嚴重,識別性較差。二是受設計思想與科學思想集合程度低的因素影響,景觀設計互動性、參與性不夠,圖紙化現(xiàn)象嚴重,某些校園景觀局限于供人“觀瞻”的單純要求;實用性功能較弱,較難產(chǎn)生體驗感和認同感,視覺文化綜合塑造能力較弱。三是受設計者水平及理念的影響,無形的精神元素與有形的視覺元素結合程度不夠,地域文化內涵沒有在匹配的景觀載體中找到依托,景觀文化特征喪失,造成“景”與“境”結合程度低,缺乏視覺傳達的“精”“氣”“神”。造成以上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校園建設發(fā)展的內因,也有社會環(huán)境的外因。筆者將結合相關歷史背景,相關理論和實踐積累,試從以下三方面對上述困惑展開探討。
地域文化的存在和組成主要是基于不同地區(qū)、城市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安徽的地域文化是多樣的,主要內容涵蓋了哲學思想、文學、藝術、科技、教育、民俗、宗教等多個方面。首先,安徽的地域文化具體到某個地市又是獨特的,這些獨特性相互影響和交織,共同組合成了多樣化。當然這不僅是地理位置的獨特性,更是文化表現(xiàn)方式的獨特性,是對人們長期生存的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的反映。鑒于歷史文化的長期深厚積淀,安徽地域文化表現(xiàn)出強烈的圈層關系,從北至南可以劃分為:地處淮河流域的渦淮文化、長江流域的皖江文化、新安江流域的徽州文化,區(qū)域的差異性使安徽地域內的文化分布狀態(tài)和空間組合顯示出典型的多樣性。其次,地域文化現(xiàn)象普遍存在,表現(xiàn)形式也各有特點:從以“三曹”為核心的建安文學到以“桐城三祖”為中心的桐城文派;從流行于當時徽州、池州等地的目連戲到今天安慶一帶的黃梅戲;從遍及全省的龍舞到淮河流域的花鼓燈;從蕪湖形成的姑蘇畫派到蕭縣的龍城畫派;從明中都皇故城到黟縣明清古民居等。因此,地域文化自身就是個多樣性的綜合體,每一個文化圈因地理位置和人文環(huán)境不同,又呈現(xiàn)出不同的狀況和特點。探究在地域文化多樣性中如何凸顯獨特性的問題,其根本目的在于挖掘獨特性所包含的意蘊和價值。例如,有些學校為了盲目提升校園形象,興建了“大同小異”的校園景觀。在安徽北部的校園中常常能見到徽派建筑的“馬頭墻”,似乎只有這樣才能代表安徽的地域文化。由于“馬頭墻”作為徽州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而不斷被設計者借用,自認為解讀了安徽的地域文化理念,誤植其它元素,這就會割裂校園文化與地域文化獨特性之間的聯(lián)系,造成很多學生對安徽地域文化的誤讀和對當?shù)匚幕母星榈?/p>
安徽地域文化的形成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源遠流長。在這一過程中各種安徽地域文化的中心由北向南不斷遷移和滲透,從而走向趨同化。安徽地域文化以春秋時代先秦諸子學術思想為中心發(fā)源于淮河以北地區(qū),隋唐時代則逐步過渡到皖江地區(qū),南宋到清代時期則過渡到徽州地區(qū)。經(jīng)過漫長歷史時期的接觸和融合,產(chǎn)生于渦淮文化中的“老莊”道家思想則對徽州文化中的新安理學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反之,徽州文化所奉行的儒學經(jīng)典也慢慢滲透到皖北地區(qū),在這一“遷徙”過程中受到其它地域文化的影響,整合交織,共同組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在安徽省桐城市某中學教育主題文化墻景觀設計中,設計師曾利用安徽蕪湖的鐵畫工藝這一圖像符號來表現(xiàn)桐城教育歷史題材,通過對大量史料的挖掘并走訪相關人員,考證當?shù)貧v史典故,用地方獨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嫁接于地方歷史敘事中,“詩書繼世”“恭謙禮讓”等主題作品躍然墻上、賦予靈魂,雖沒有亮麗的色彩,卻帶來了寓意深厚的傳統(tǒng)審美享受,彰顯出歷史延續(xù)和精神寄托,同時借用現(xiàn)實增強技術進行實景論證,取得了較好的視景感受。例如“恭謙禮讓”這幅作品的創(chuàng)作,從敘事角度來看:景觀敘事的主要內容包含了故事、敘事者和敘事語言三個方面。首先是故事涉及事件、人物、時間、地點、情節(jié)等環(huán)境要素,“事件”是鄰里兩家在宅基地的問題上發(fā)生了分歧,“時間”是清朝康熙年間,“地點”是安徽桐城的“六尺巷”,“人物”是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家人以及鄰居吳家的家人,“情節(jié)”是張英作為朝廷宰輔,在發(fā)生爭執(zhí)的情況下并沒有以權貴壓人,反而勸說自己家人讓出三尺,吳家被這一做法而感動,也讓出三尺,兩家院墻之間則空出了“六尺巷”;其次是三位敘事者,即繪圖者、畫面里被表現(xiàn)的人物和這段典故的文字記錄者;最后是敘事語言,這幅景觀作品敘述了鐵畫這種靜止的視覺圖像所傳播的有效信息,特別是對事件的情景再現(xiàn),對人物的性格塑造等,都進行了細致的描述。
綜上而言,安徽地域文化的重要特點是南北區(qū)域之間差異和趨同的時空共存。我們既要立足當?shù)氐奶厣幕?,又要借鑒其它地區(qū)的文化;既要強化地方視覺要素,又要吸收當今設計的潮流和趨勢,探索適合安徽校園景觀設計的路徑和模式。在校園景觀設計中,許多視覺要素,特別是體量大的標志性景觀結構不僅要考慮如何適應整體校園風格和吸引注意,更要考慮地方文化要素的準確提煉和藝術表達,以突出當?shù)馗挥刑厣奈幕攸c。因此,依據(jù)西方黑格爾美學思維方式,景觀視覺中地域文化的趨同與多樣即可理解為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結合,二者是辨證互動關系,承認地域文化的多樣性和趨同性是必然需要接受的現(xiàn)實。同時,趨同化不能簡單理解為流行的,多樣化也不能單純理解為獨有的,地域文化趨同化與多樣化的關系是相互融合、兼容并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景觀藝術設計重點在于用形象化的視覺語言反映自然、反映文化,注重對文化要素的提煉,體現(xiàn)設計思想主旨,建立與視覺信息接受者的共同認知。它包括了強調點、線、面、體等基本元素,強調形態(tài)、尺寸、色彩、方向、肌理、光線等變量要素,強調節(jié)奏、韻律、比例、對稱等組織要素。通過這些要素的不斷轉換與平衡,達到塑造對象的意象性和藝術形象的典型性之目的。從理論上來講,地域文化概念轉化為設計構思,可被理解為將內在情感、文化外化為景觀的視覺形式,可依照其明確的整體藝術風格來確定,采用近似、重復、特異等設計手法,擴大聯(lián)想的廣度,增加文化的厚度。按照此標準,不論是教學樓、圖書館、操場或是體育館,都會因其藝術特性而引人入勝。舉例來說,源于古徽州的木雕、石雕、磚雕以其技藝精湛而久負盛名,成為安徽地域文化中雕刻工藝的杰出代表,在校園景觀與當?shù)匚幕厣Y合的藝術表現(xiàn)上,利用“徽州三雕”這種特有的視覺元素區(qū)分出學校所處地域和所營造的文化氛圍,借以體現(xiàn)材料、技法、效果三個視覺形式層次的統(tǒng)一,可達到凝聚師生文化認同和塑造特色校園的目的。
作為實用藝術的景觀設計更要考慮實際功能的需要。適宜的景觀設計不僅意味著優(yōu)美的造型,更要有適合的尺寸與材質、正確的體量等實用性構思?,F(xiàn)實中一些校園的景觀設計多設置為只具備藝術觀賞功能的雕塑、水池、花壇等,而校園景觀的實用性則強調物質功能與精神功能并重。因而設計者需要依據(jù)預算經(jīng)費決定材質并考慮可替代材質,依據(jù)安全性去考慮景觀的安裝位置、材料,考慮人流和車流與空間的關系,依據(jù)學生的年齡階段去考慮景觀的比例與尺度,依據(jù)學校的實際面積和地勢特點考慮最佳視距等問題。值得注意的是,設計的實用性同時意味著設計者不能是片面追求藝術表現(xiàn)的主觀行為。設計者在構思景觀的視覺表達方式的同時,需要充分考慮以最大限度保障觀者的需要為目的。校園景觀藝術的設計定位除了為老師和學生們提供一個工作和學習的空間,讓使用者覺得舒適,更是結合科學設計理念讓師生們置身于景觀中能夠釋放自己的學習、工作壓力。例如,有些學校的外墻采用了徽派建筑中的通透式設計手法,使得更多的自然光線穿透與空氣流通,同時考慮街道與校內景觀的框景設計,便為觀者提供了更多內外對話的空間。
校園景觀藝術性與實用性聯(lián)系密切,兩者互相制約和依存。實用性是藝術性的前提條件,藝術性反過來可使實用性得到提升和保障。成熟的校園景觀設計應該是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的共同體現(xiàn),是為了滿足觀者的最佳體驗狀態(tài)而準備的。換言之,若要考慮藝術性與實用性的結合就必須關注景觀設計作品的結構是否完整和嚴密等問題。將地域歷史文化演繹為景觀的視覺呈現(xiàn),不僅在于空間、環(huán)境和景物的表現(xiàn),更在于觀者的體驗,校園景觀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自身的藝術性與實用性決定了景觀設計是否科學,需要充分貫穿人本理念。籍由這樣的評估標準,一項好的校園景觀設計并不是單純考慮是否符合審美規(guī)律,更要考慮是否滿足功能性需要和觀者的接受程度。
從本質上來說,地域文化是不同時期歷史的積淀,它在社會發(fā)展中不斷被繼承和發(fā)展,是社會進步的標志和成果,帶有明顯的歷史痕跡和歷史脈絡。景觀藝術的視覺表現(xiàn)自然要尊重歷史事實和文化積淀,設計者通過“意會”,借助可視化手段,讓歷史中的人或事再現(xiàn)于景觀之中,在此不妨借用符號學理論來看待歷史的視覺表現(xiàn)問題。例如在安徽蒙城(莊子故里)的校園中設置莊子銅像雕塑,景觀中的莊子雕塑成為了一個視覺符號,這個符號相當于索緒爾二元論中的“能指”,同時也相當于皮爾斯三元論中的符號“再現(xiàn)體”,雖然雕塑家所刻畫的是單個人物形象,但我們通常就會認為這就是人物真實原貌,這種惟一性特征使得在校園學習的學生或來訪者皆能通過塑像下的文字說明來獲得“莊子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的指令或信息。同時由于銅像所具有的形體、顏色、材質、文字等特征,雕塑就不再是單一符號,而是一個相對復雜的綜合符號,其指向性就非常明確。除了符號本身,歷史的視覺表達語境也非常重要,這就是雕塑的設置地點和朝向。我們可將這種標志性的視覺景觀置于開闊廣場中的花壇或水池中央,用來強化紀念效果,塑造視覺符號的語境。若沒有這樣的思考過程,地域文化的歷史性視覺表達終究是“形而下”的結果。
景觀設計倘若僅為歷史真實的再現(xiàn)而局限于枯燥無味的視覺表現(xiàn),那么這種歷史性也只能被利用于專業(yè)歷史研究者,面對大多數(shù)觀者的審美取向做出的簡單回應,猶如戴上了“鐐銬”創(chuàng)作。因此必須對歷史進行相應的藝術改造和提升,呈現(xiàn)生動形象和真實情感。受安徽地域歷史、文化、哲學等因素的影響,設計者可借鑒后現(xiàn)代主義“解構”和“重構”原理,以相應的藝術手法,表達對地域文化中所涉及的人、事、物、文的看法,既有吸收又有摒棄,既在解構又在重構,歷史真實也就成了藝術的事實。地域文化的視覺藝術化表現(xiàn)要堅持歷史客觀與現(xiàn)實需要的結合,不僅要給學生提供了解和走進歷史的平臺與路徑,更能為學生帶來藝術享受與愉悅體驗。例如,為了傳達學校特有的地方文化氣息,帶給人獨特的校園情懷,一些學校的校園道路中設置了具有當?shù)鼐哂写硇缘臍v史文化名人在苦讀詩書的等比例雕塑小品,在這種潛移默化的環(huán)境渲染和刺激之中,學生對這些景觀視覺語言經(jīng)歷了完整的心理認知過程,逐漸被學生所接受。在創(chuàng)作時依據(jù)歷史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均融入了設計者對那個時代諸如服飾、發(fā)型等視覺要素的解讀,并加以藝術化的表現(xiàn),通過細微之處表達歷史氣息,做到有神、有憶、有味、有情。
校園景觀設計是對堅持歷史真實與藝術虛構關系相統(tǒng)一的不斷探索。一方面歷史題材的校園景觀作品必須遵循敘事表現(xiàn)的真實性原則,做到敘述的事實是符合實際的,而不是憑空虛構的。另一方面我們在進行文化歷史題材的景觀設計時必須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與藝術唯美主義的統(tǒng)一。設計者必須對互動關系做出積極的設想與安排,甚至需要花上數(shù)個星期的時間,認真探索歷史軌跡,以便熟悉所有歷史資料,并妥善篩選這些資料,去粗取精,挖掘其真實內涵,強化其藝術特征。
綜上所述,一方面將地域文化融入景觀設計,使得景觀這一物質化的顯性存在具備了精神化的隱性特征,成為歷史承載和情感寄托的有效載體;另一方面地域文化也豐富了景觀的創(chuàng)作,為設計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和靈感,景觀設計從此不再是單純的視覺效果,更是體現(xiàn)歷史文化、思想境界、審美意識的綜合體。
將地域文化透過學校教育的方式,使文化精髓得以傳承發(fā)展,需要深入探究在地域文化和校園景觀設計的融入結合問題,豐富校園文化層次。借用安徽地方文化具體的視覺圖像去準確表達設計思想,需要在兼顧實用性和功能性的基礎上,通過相關設計研究觀點來分析校園景觀中地域文化的視覺呈現(xiàn),在歷史真實與藝術再現(xiàn)方面達到平衡,塑造校園軟、硬環(huán)境的藝術特色,并能在校園景觀與地域文化結合過程中表達的獨特意涵和象征意義?!?/p>
本文為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一般研究項目資助--《徽州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的核心價值與核心競爭力研究》(編號:2010SKO99);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研究項目資助--《傳媒與藝術類專業(yè)協(xié)同創(chuàng)新與實踐育人模式研究》(編號:014341362)
[1]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
[2]中國地域文化通覽(安徽卷)[M].北京:中華書局,2013.
[3]段煉.視覺文化與視覺藝術符號學[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5.
The Confusion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the Solution of Visual Language, Taking Anhui Campus Landscape Design as an Example
LUO Ming
(S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2, China)
Today's campus landscape design has gradually changed into a new form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the use of regional cultural symbols, combined with the experience design spirit fully into the regional cultural elements, and make the new campus more diverse. By the cultural epitome of the landscape itself, to achieve the multiple purposes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hui regional culture shows its unique humanistic characteristics with its profound accumul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education sector in Anhui province has also integrated the regional culture and local spirit into the campus construction, making the campus become a treasure of cultural convergence, and gestate a pluralistic campus.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xplore 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hui regional culture combines with the campus landscape, and how to transform visual art into a unity of function, science and beauty, focuse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and space and people and culture in campus landscape design through sociology and semiotics perspective
regional culture; campus landscape; visual presentation
J02; TU986
:A
:1008-2832(2017)05-0076-03
檢 索:www.artdesign.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