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與南京》:情景再現(xiàn)一代偉人
郭曉偉
關于孫中山的紀錄片有很多,《孫中山與南京》有所不同,以一個人和一座城為主線,立意獨特。為提高可看性,該片運用大數(shù)據(jù)分析、動畫手段、情景再現(xiàn)手法,結合嚴密的史學考證,還原偉人的真實。
孫中山;紀錄片;電視
2016年11月12日,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紀念日,為此,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決定推出一部精品紀錄片,向一代偉人孫中山先生致敬。2016年8月中旬,南京電影制片廠接到了制作任務,此時距離預定的播出時間僅剩三個月,時間緊迫,責任重大,我們迅速集結精英編導團隊,展開紀錄片創(chuàng)制工作。
我們幾乎搜閱了所有關于孫中山的紀錄片,如何避免重復,找到新的解析維度,成為創(chuàng)作團隊最為關心的問題。簡而言之,就是尋找立意,確定主題。只有站在新的歷史高度,賦予新的思想內涵,才能為觀眾及后世留下值得留存的紀錄片。
孫中山先生在南京總共度過了94天,但短短94天卻讓他留下了葬于南京的遺愿。我們不禁想問,究竟怎樣浩蕩的人生,才足以支撐一個人留下如此堅定的信念?
所謂念念不忘,必有回響。鋪開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地圖,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中山路、逸仙橋、中山碼頭、中山陵都與孫中山先生的名字息息相關。孫中山與南京,有著怎樣無法割裂的歷史關聯(lián)?
大道之行,始于足下。登上中山陵,俯瞰南京城,我們確定了紀錄片的主題——孫中山與南京。
圍繞這個主題,我們采訪了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的權威專家、學術泰斗,南京大學榮譽資深教授張憲文老師,邀請國內孫中山研究的專家,南京大學民國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陳蘊茜、韓文寧,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研究員郭必強擔任歷史顧問。他們認為,關于孫中山的紀錄片著實很多,但以一個人與一座城構成立意的,《孫中山與南京》尚屬首次。
我們還邀請了中國近代史博物館陳列展覽部部長劉剛指導創(chuàng)作,文史專家聞慧斌執(zhí)筆撰稿,他們擁有深厚的歷史學科背景,長期在總統(tǒng)府、中山陵等文保單位工作,在文獻資料的篩查選用上極為謹慎,將理論與遺址融會貫通。
如果將紀錄片比成烹飪,那么史實就好比珍貴的食材。我們借助于史學專家數(shù)十年的積累,挖崛到不少稀有食材,但食材再好,沒有高超的廚藝也不行。如何將孫中山與南京的故事娓娓道來,抽絲剝繭、條理清楚,豐富生動、情懷雋永,成為考驗編導團隊的第二道難關。
“孫中山與南京”是一個看似好寫的題材,通常來說,只需線性敘述,對應時間、人物,羅列事件,鋪陳觀點即可。比如,從1912年1月1日,孫中山赴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起,到1912年4月3日孫中山離開南京,其間發(fā)生了哪些事情,一一陳列,如此這般撐起一部紀錄片,并非難事。但這樣的紀錄片,顯然枯燥乏味,既沒有引人入勝的敘事技巧,更談不上深刻的思想和動人的情懷。
我們選擇的切入點小,并非一代偉人在南京的事跡羅列。經(jīng)過再三斟酌,六易文稿,我們最終搭建起《孫中山與南京》的主體框架。
《孫中山與南京》共三個篇章:“定都南京”“南北議和”“臨時約法”,以獨特的視角,詳細解析了為何選擇南京建立新政權、南北議和如何推動、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如何搭建等一系列重大歷史問題。
在敘事上,我們布局雙線敘事,一明一暗,交織并行。
敘事明線為孫中山在南京的時間節(jié)點,即孫中山1912年1月1日赴南京就任,到1912年4月3日卸任離開;敘事暗線為孫中山與南京的歷史傳承,即孫中山的政治舉措和精神思想,對南京乃至中國的深遠影響。
在回答重大歷史問題的同時,我們堅持發(fā)揮南京得天獨厚的遺址優(yōu)勢,披露了很多鮮為人知的資料文獻,內容豐富,極其珍貴。如孫中山就職典禮實況、孫中山如何組閣、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機構如何運轉等等。就連每個空鏡都盡量做到言之有物。
在文本結構確立,繼續(xù)字斟句酌的同時,編導團隊開始冥思苦想具體的電視表現(xiàn)手法。我們總結了兩個關鍵詞:元素,運用。
紀錄片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電視形態(tài),這兩年大有興盛之勢。究其原因,無外乎兩點。一是人們文化生活的精神需求,二是紀錄片的革新進步。所謂革新,就是表現(xiàn)手法的豐富和多元化。過去我們做紀錄片,重在宣教,常常陷入文獻資料的堆砌難以自拔,忽略了觀眾的審美情趣。而現(xiàn)代電視藝術,要求創(chuàng)作者融入新鮮有創(chuàng)意的元素,在不扭曲史實的前提下,盡可能增強可視性。
為了提高《孫中山與南京》的可看性,我們首次引入了大數(shù)據(jù)分析。通過合理的數(shù)據(jù)分析,我們能夠較為準確地預估某種表現(xiàn)手法在紀錄片中所占的比例值。
經(jīng)過分析研討,我們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情景再現(xiàn)手法往往控制在百分之三十以下,文獻資料和空鏡則占據(jù)主要篇幅。近年來,帶有影視特色的情景再現(xiàn)曾引起關注,但因其成本高、操作難度大,拍不好會拉低紀錄片水準,所以一度飽受業(yè)界異議。
我們認為,《孫中山與南京》講述的是一個人與一座城的歷史,那么空有城沒有人,難免會留下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遺憾。于是編導組大膽決定,將情景再現(xiàn)的比例調整至百分之五十以上。
對于歷史題材來說,這是一個值得冒險的嘗試。
舉個例子,“1912年1月1日夜,孫中山以一個莊嚴簡樸的就職典禮,宣告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亞洲第一個共和國在南京誕生?!?/p>
單就解說詞而言,這句話沒有任何問題。但是作為電視語言,就顯得書面老套沒有感染力。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根據(jù)部分史實,模擬再現(xiàn)就職典禮,比如流程、與會人員,孫中山先生發(fā)表演講時的內容。這些是觀眾從來沒有見過的,而且是符合歷史的。
我們希望達到一種全新的收視效果,觀眾在收看這部紀錄片時,既可以收獲了解歷史知識,又不會感到沉悶枯燥,解說詞與情景再現(xiàn)仿佛融合成一部影視劇,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讓紀錄片脫離說教,更加生動活潑有帶入感。
從拍攝手法上說,傳統(tǒng)的紀錄片情景再現(xiàn)多為虛拍,點到為止,我們則根據(jù)腳本內容,創(chuàng)作了多達90場戲的情景再現(xiàn)劇本。負責情景再現(xiàn)的導演,與史學專家充分溝通后,為每一場“戲”都設計了臺詞。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確保每一個演員,哪怕是道具式的背景演員都能夠準確地再現(xiàn)真實的歷史畫面。這些臺詞的核心部分都是真實可考的,就連有些人物的細微動作都是歷史上明確記載的。我們盡可能降低影視劇的戲說成分,在情景再現(xiàn)的藝術性與真實性上追求融合。
影視演員的中近景表演,能形成特有的情緒感染力,直指觀眾內心,帶給他們強烈震撼和感動。我們特別向著名演員郭廣平發(fā)出了盛情邀請,郭廣平演技扎實,作品頗豐,屢屢在重大歷史題材影視劇中奉獻精彩表現(xiàn),如《人間正道是滄?!贰峨p刺》《絕命后衛(wèi)師》等。此番受邀扮演孫中山,郭廣平倍感神圣,欣然答應并為此做了相當充分的表演準備。
劇組從北京請來資深化妝師,提前半個月給主要演員定妝,郭廣平的定妝照一出,立刻受到好評。舉手投足間,神情并茂,栩栩如生。
為提高拍攝進度,我們計劃安排兩組拍攝隊伍。A組赴武漢、廣州、上海、南京拍攝空鏡和文獻資料。B組則負責情景再現(xiàn),三組機器同時拍攝,保障畫面足夠豐富。僅情景再現(xiàn)的拍攝團隊就達到60人,歷時20天完成。
導演組、攝像組、燈光組抓緊確定拍攝方案,美術服化道部門則嚴格依據(jù)歷史照片布置場地,還原人物造型。為了盡可能再現(xiàn)真實場景,我們力爭在總統(tǒng)府、中山陵、明孝陵進行實景拍攝,并請文史專家陪同指導,就這一點而言,《孫中山與南京》是唯一的。
在理順文本創(chuàng)作和前期拍攝后,我們的后期策劃工作也提前展開。
前面說過,多元素的靈活運用極其重要。后期制作不僅可以彌補前期不足,還能為之增色。但我們更苛刻地認為,好的后期制作絕不是修修補補或者錦上添花,必須是完完全全地藝術加工再創(chuàng)作。
舉個例子,孫中山為防止并約束袁世凱,提出《臨時約法》,孫、袁圍繞政府內閣人選,展開了明爭暗斗的政治角力,核心事件就是九個部及其人選,你來我往,幾經(jīng)變化。這一段歷史充滿張力,本應很精彩,文本也花費了相當篇幅予以講解。但是僅憑情景再現(xiàn),無非是開會再開會,商量再商量,何況孫中山與袁世凱一南一北,沒有謀面,從影視劇的角度來說,很難形成強烈的戲劇矛盾。這種情況,就需要引入動畫手段進行豐富。哪九個部對應哪九個人,哪些部門人選沒變,哪些變了,通過專門設計的動畫一目了然,清清楚楚。
動畫運用的精髓不是炫技,而是追求創(chuàng)意感和歷史感的完美契合。在展示珍貴的文獻資料,如電報、新聞時,我們堅持呈現(xiàn)它本來的質感,由于年代較久,有些資料已經(jīng)模糊,我們依然會用模糊的原件影印做底,再用動畫手段模擬當時的筆跡和內容。
對于照片的處理,我們追求靜中有動,動靜結合。例如孫中山謁陵,既有真實的歷史照片,又有模擬的情景再現(xiàn),我們打算用動畫銜接過渡,讓照片上的人物回到現(xiàn)實,照片與情景再現(xiàn)穿插使用。最后孫中山與眾人合影時,動歸于靜,情景再現(xiàn)隨著照相機畫面定格,幻化成真實的歷史照片,巧妙縫合,極具視覺沖擊力。
此外,戰(zhàn)爭場面、軍事形勢,均可以用動畫設計配合槍炮聲音,營造置身其中的氛圍,有新意又不失質感。
《孫中山與南京》的解說詞配音工作,我們力邀著名配音演員任志宏擔當,他的聲音大氣磅礴富有感染力。
(郭曉偉: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南京電影制片廠總經(jīng)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