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楓
2016年4月15日,教育部名校長領航班周大戰(zhàn)工作室授牌儀式在長沙麓谷中心小學舉行。名校長領航班是教育部“校長國培計劃”高端培訓項目,旨在培養(yǎng)造就一批教育家型校長,首期64名,其中湖南兩名。而周大戰(zhàn)是湖南省唯一一名入選的小學校長,也是全國唯一一個來自農村學校的校長。無疑,這是屬于周大戰(zhàn)校長的“高光時刻”。
頗富意味的是,“大戰(zhàn)”兩字聽起來與其本人似乎格格不入,因為樸實和睿智是他的顯著標志。而了解他的人會說他人如其名,因為他總是與教育問題死磕,每每有“大戰(zhàn)”幾百回合,不解決問題絕不罷休之勢。
而這些年來,無論在鄉(xiāng)野偏遠的冷水灘馬坪中學,還是在城市中心的長沙東方紅小學,周大戰(zhàn)其實都只是在和一件事較真,和一個問題“戰(zhàn)斗”——如何辦智慧的教育?
智慧教育:歷時十年的“回歸”
1993年,周大戰(zhàn)分配到永州市冷水灘區(qū)易家橋中學,開始了教師職業(yè)生涯。在以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他都堅守在教學一線。上課之余,他常常思考一些課堂以外的東西。比如教育是什么?
細思之后他感到憂心,因為這番思考讓他看清了當時教育的一個大問題:其實教師遠沒有老百姓想象的那么偉大,他們忙來忙去,無非是為了盡可能拔高學生的分數。分數成了教育的代名詞,這讓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更讓他憂慮的是,這是一場沒有盡頭的追逐。只要在崗一天,教師就一天也不會停止對提高學生分數的努力。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無論學生考試分數多高,也僅能被人們短暫地記住和談論,一到九月,當新的學生到來時,老師們就會忘記一切,開始新一輪的追逐?!绱藳]玩沒了,讓老師們疲于奔命。
周大戰(zhàn)覺得,他所從事的工作,原來竟是這么一種簡單的勞動。而與此同時,學生又在追求什么?他們?yōu)槭裁磥淼綄W校?他開始反思問題出在了哪里,最后他意識到,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
換一種方式做教育
對教育現(xiàn)狀的冷靜思考,讓周大戰(zhàn)在2005年的時候,就開始萌生了“回過頭去重新做教育”的念頭。因為在他看來,教育本來是好的,是人們對分數的過度追求才讓它變了味。所以我們需要回歸到教育的本源,還教育以本來面目。
于是,周大戰(zhàn)對老師們說:“我們換一種方式來做教育,去成就一番不一樣的事業(yè)。我相信,終有一天我們會走出區(qū)里,走出縣里,走出市里,走出省里,走向全國?!苯Y果,老師們都報之以善意的嘲笑。
但周大戰(zhàn)非常自信,認為自己找到了教育的真諦。當時,他本能地意識到,當大家都在往同一條路上走的時候,如果能走出一條新路,那就很有可能成功。于是從2006年起,他開始了做不一樣的教育、走不一樣的路的嘗試。十年過去,他的嘗試獲得了成功。
在周大戰(zhàn)看來,當前學生的學習是殘酷的,“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這甚至被一些學校當成標語,張掛在校園甚至是班級的大門上,這讓大多數學生都覺得學習是一件艱苦之事。而苦學,也成了孩子們學習的常態(tài)。
然而,這不是學習的本義。“學生讀書不是因為有了學校他們就必須去讀書,而是因為與生俱來的求知的天性。因為人一生下來就對未知世界充滿了好奇,正是這一本能促使我們不斷去學習?!敝艽髴?zhàn)如此解釋說。但現(xiàn)實卻是孩子被社會綁架,成了成人利用的工具。與此同時,教師也被系上了道德的十字架,在學生苦學的同時也只好苦教。這種學與教的現(xiàn)狀,說明教育已走上歧路。
這讓周大戰(zhàn)終于明晰了自己的教育理想——不能用職業(yè)本能和純體力去應對這一職業(yè),不能以簡單的對分數的勞苦的追求,去指引學生鮮活生命的成長發(fā)展。要實現(xiàn)教育的目的,必須以專業(yè)者的智慧,去引領教育的回歸。
“辦智慧教育”的理念,開始在周大戰(zhàn)的腦海里扎根。多年以后,周大戰(zhàn)在與顧明遠教授交談中談及自己的教育理想,顧老非常贊許他的想法,欣然為其題詞祝愿。
然而,在當年,并不是所有人都理解他的理想,更別說相信他了。
智慧的教育指向核心素養(yǎng)
“說一個人有智慧,往往是說他能看出問題在哪里,能發(fā)現(xiàn)問題,并且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顯然,智慧是后天的,可以培養(yǎng)的?!边@是周大戰(zhàn)對自己的教育理想充滿信心的邏輯起點。
在不斷的實踐中,周大戰(zhàn)漸漸完善了“智慧教育”的概念——所謂智慧教育,就是指認定人有好學的天性,尊重兒童腦發(fā)育的關鍵過程,通過教育教學實踐,來培養(yǎng)學生終生發(fā)展所需的合作精神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教育。
對于智慧教育,周大戰(zhàn)認為有幾點非常重要。第一是“認定人有好學的天性”。對此,周大戰(zhàn)坦言他無法給出科學證明,只能憑一個教育工作者多年的經驗,來做出一種本能的判斷——這也是他教育教學工作的哲學起點,是他辦學的一種策略。
顯然,如果以此為施教的出發(fā)點,教育就將發(fā)生變化:既然人有好學的天性,那我們就不必去指畫干涉,不必去擔憂孩子不愿意學等等,而只需尊重孩子的這種天性就好了。在這方面,很多老師可能會有疑惑:既然如此,為什么會有那么多孩子厭學呢?
周大戰(zhàn)解釋說,那是因為我們強行改變了他,讓他已經不再是那個“自己”,感覺不到自己先天對未知的追求。
第二是“合作精神”,這是一種品德要求。在周大戰(zhàn)的學校,學生們都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那就是合作的意識和愿望非常強烈。這和他推崇的合作學習有關,也與他對學生品質要求的序次有關。
另外就是“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作為校長,周大戰(zhàn)對思維能力的看重遠超其他學習品質,因為說到底人的差異就是思維的差異。而僅就知識而言,那是窮盡一生也學不完的,但只要具有了好的思維能力,再多的知識都能掌握。
出于這種思考,周大戰(zhàn)意識到,在學生需培養(yǎng)的六種核心素養(yǎng)中,合作精神和思維能力是最必須優(yōu)先發(fā)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只要這兩方面都具備了,其他品格和能力的發(fā)展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