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亮
黃金周跟朋友一家相約南部山區(qū)游玩,下車后朋友從車里拿出一個大水壺背在身上。我心想,朋友真夠細心的,水壺里的水足夠我們兩家人喝了。
但出乎我意料的是,沒走出多遠,朋友的女兒就站在那里氣喘吁吁地說要喝水,于是朋友迅速地小跑著過去擰開壺蓋遞給女兒。原來朋友的水是專門給女兒準備的。我以為女孩子嬌氣并未往心里去。下山的時候,看到有點溝溝坎坎,本來大步就能邁過去,那孩子就站在那里不動,等朋友攙扶著過去。挺大的個子,看上去身體并不弱。頓時,我對那孩子有些“刮目相看”了。
中午在山下一個農(nóng)家樂吃飯,到了飯店,我們沏好茶水,朋友的女兒則一言不發(fā)地坐在那里玩起了手機。飯菜上來后,大家開始習(xí)慣性地拆開包裝好的碗筷洗刷。我洗完后抬頭,看到朋友的女兒還是坐在那里玩手機,我剛要開口提醒,就見朋友順手把他女兒的碗筷拆開洗凈,然后麻利地往女兒的盤子里夾了不少菜。這時,朋友的女兒才慢慢地放下手機緩緩地吃起來。一頓飯,朋友為女兒夾菜倒水忙活,那孩子則不亦樂乎地吃著。吃完,接著拿出手機玩起來。
“孩子都這么大了,你這樣無微不至的照顧對她有好處嗎?”趁去洗手間的時候,我直言不諱地問朋友。朋友搖搖頭:“從小都是這樣,我也不想這樣,可是習(xí)慣了啊?!薄澳憔筒粨?dān)心這樣下去,孩子會產(chǎn)生依賴心,將來吃大虧嗎?”聽我說完,朋友嘆了口氣沒再說話。
相傳,佛祖在傳道途中因病去世,貼身弟子在他臨終前請教道:“吾師圓寂后,吾輩將依靠什么生活?”佛祖笑道:“舍棄依賴之心。”
現(xiàn)實生活中,不少人大事小事皆依賴父母、朋友的幫助,如果離開別人的幫助做什么事都沒有信心,最終敗下陣來,完全失去了對生活的主動性。
法國著名作家小仲馬,成年后痛感法國社會的淫靡之風(fēng),他決心通過文學(xué)改變社會道德。而他的父親大仲馬,在當時已經(jīng)是馳名文壇的大作家了。但小仲馬卻根本不想依靠父親的聲譽獲得成功。在小仲馬二十多歲的時候,他每天都沉浸在創(chuàng)作當中,寫了大量的作品,但是他郵寄給出版社的稿子總是如泥牛入海。大仲馬擔(dān)心兒子因為總是失敗而氣餒,于是告訴兒子在郵寄稿子的時候,注明自己是大仲馬的兒子,以此來“打動”編輯。小仲馬最終也沒有依賴父親的“聲譽”贏得編輯的照顧。而是幾年以后,依靠自己堅實的努力完成了《茶花女》的創(chuàng)作,最終走上了文壇,成為與父親齊名的作家。
事實說明,每個人不是只有依靠父母、朋友帶來的“呵護”才能生存和成功。舍棄依賴心,只要堅定信心,不懈追求,讓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同樣也可以到達成功之巔,成為生活中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