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國華
常用字字義源流淺析之那
□封國華
2016年,我應邀去一所新聞學校上書法課,新聞學校設立在圖書館四樓,一部觀光電梯可直達,我乘觀光電梯時一幅巨型書法作品《觀書有感》映入眼簾,作品非常大氣,字寫得也很瀟灑。不過,美中不足之處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的“那”寫成了“哪”。這種現(xiàn)象其實我在書展作品中也發(fā)現(xiàn),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普遍誤用現(xiàn)象呢?原因或許是這里的“那”作疑問詞用,詩中的“那”是“怎會”的意思。而“那”在現(xiàn)代漢語中作指示代詞,不作疑問詞用。但是,“那”在古代是可以作為疑問詞用的,朱熹并沒有用錯,按現(xiàn)在的標準來說,這里的 “那”是通假字,通“哪”,古詩文中的通假字我們不能隨意更改,如果改了就不叫古詩文了。那么,“那”為什么可作疑問詞用呢?在此就“那”字的源流作一下簡單分析。
《說文·邑部》:“那(nuó),西夷國,從邑,冄聲?!北玖x應為西夷國國名。“那”是一個會意兼形聲字。篆文“”從冄表示胡須,會西夷國人毛發(fā)胡須多而長,右邊從邑表示城邑。由此,“那”引申用作指示代詞,指某個地方、某個時間、某個事物等。由于西夷國男子毛發(fā)多而長,那引申有多的意義?!对姟ば⊙拧どl琛罚骸安魂浑y,受福不那?!边@里的“那”就是多的意思。 鄭玄箋:“王者位至尊,天所子也。然而不自斂以先王之法,不自難以亡國之戒,則其受福祿亦不多也。”俗話說“好女一身膘,好男一身毛”,西夷國男子以蓄須為美,故“那”引申又有美好的意思,湯顯祖《紫釵記·哭收釵燕》:“人兒那,花燈姹,淡月梅橫釵玉掛。”這一意義現(xiàn)在作“娜”。根據(jù)《正字通》的解釋,“那”是“奈何”二字合音,“那,猶何也”?!蹲髠鳌ば辍罚骸芭t有皮,犀兕尚多,棄甲則那?”由此,“那”具備了疑問詞的功能。又引申指移動,薛昂夫《端正好·高隱》:“花陰轉(zhuǎn)眼那,日光彈指過?!边@一意義現(xiàn)在作“挪”。接下來再分析一下“哪”字,“哪”同樣是會意兼形聲字,從口從那會意,那也兼表聲,是“那”的加旁分化字。《說文》中并沒有收錄“哪”字,《正字通》:“哪,囊何切,音那,哪哪,儺人之聲。又語余聲,本作那?!北玖x為舊時迎神賽會驅(qū)除疫鬼的聲音?!墩滞ā窞槌绲澞┠陣颖O(jiān)生張自烈撰,沒有收錄“哪”作疑問詞的義項。民國時期著名學者魯迅、胡適仍用“那”作疑問代詞,五四運動以后,為了與指示代詞“那”相區(qū)別,借用“哪”作疑問代詞,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認為是由“若”演變而來。了解了“那”字字義源流,我們就能準確運用“那”“哪”“挪”“娜”。
以上屬本人一孔之見,不當之處還望各位讀者批評指正。
勘誤:
第2期雜志第47頁“碑帖硬臨”欄目,作者許志安應為許治安。
第3期雜志目錄“寫規(guī)范字”欄中漏刊:《規(guī)范字教學中的幾個問題》作者張學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