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好·賢友·遠謀
——從友人題跋看孫大光的收藏人生
□ 卞 堅 張文蕊
圖1 孫大光在題字 攝于1984年
孫大光(1917~2005年),出生于安徽省壽縣,曾任交通部部長、黨組書記,原地質(zhì)礦產(chǎn)部部長、黨組書記,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等職。他博學好古,精鑒別考證,尤對文化收藏獨具慧眼。生前節(jié)衣縮食,精心收藏了一批不可多得的藝術(shù)珍品,后于1987年將珍藏的古代藝術(shù)珍品全部捐贈給當時的安徽省博物館(2010年更名為安徽博物院),并將安徽省政府發(fā)的獎金分文不留地資助了家鄉(xiāng)的教育事業(yè)(圖1)。
孫大光捐獻文物共計191件,其中古代書畫作品161幅,瓷器17件,工藝雜項13件。這批捐贈文物中,尤以明清時期書畫精品最為奪人眼球,繪畫流派上涉及浙派、吳門畫派、江夏派、華亭派、新安畫派、金陵八家、四王、揚州八怪等,更不乏沈周、周臣、文徵明、董其昌、八大山人、梅清等名家的代表作品。
1988年國家文物局全國館藏書畫鑒定專家組來安徽鑒定這批作品時,啟功高興地說道:“這下安徽(博物館)如虎添翼了!”謝稚柳也稱贊說:“大光給安徽填補三十多項空白,(安徽)可以與江、浙媲美了!”
說到孫大光的收藏,還得從他的人生經(jīng)歷說起。孫大光出身于安徽壽縣孫氏望族,良好的家學環(huán)境為他打下堅實的國學功底。在抗日戰(zhàn)爭初期,他曾化名葉兆南,撰寫了大量進步愛國文章,成為由郭沫若、夏衍所主持《救亡日報》的臺柱子,并結(jié)識了喬冠華、黃苗子等一批“文友”。
上世紀50年代調(diào)任北京工作后,孫大光又與曹瑛、翟蔭堂等好友結(jié)緣收藏,并與啟功、張衍、徐邦達等鑒定大家結(jié)為好友,開始了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收藏之路。
在一次與友人的交談中,孫大光曾這樣回憶:“中國的詩文同書畫是相關(guān)聯(lián)的,我小時候喜歡古典文學,同時也就愛好書法和繪畫。當時家里也掛有一些名人字畫,掛在祖父的屋子里,但不懂。參加革命后,尤其搞地下工作時期,根本顧不上欣賞什么書畫。1953年調(diào)到北京,有一年左右時間過單身生活,業(yè)余時間讀了不少書,每到周末,就和老朋友曹瑛、新朋友翟蔭堂(外交部行政司司長)結(jié)伴逛琉璃廠,觀賞榮寶齋、寶古齋等一些地方的文物和字畫。開始是欣賞,愛不釋手了就想買?!?/p>
據(jù)孫大光的親屬回憶,文革前的十幾年間,家中的大部分積蓄都買了書畫。每得一畫,或請來啟功等鑒賞家鑒定真?zhèn)危换虿殚嗁Y料,仔細研讀畫家的風格特點,揣摩內(nèi)中深意;或邀來曹瑛等好友,觀摩評鑒、相互切磋。
孫大光對書畫收藏近乎到了如癡如醉的境界,只要覓得名家佳作,哪怕已經(jīng)破舊不堪,他也依然視若珍寶,不惜花重金聘請最好的裝裱師傅,除塵、清霉、揭裱、修復(fù),使其再現(xiàn)原有的筆墨神采。
圖2 明 吳偉 踏雪尋梅圖
在孫大光幾十年的收藏過程中,有著獨到的收藏見解和高超的鑒賞水平。他收藏書畫作品涉及明清書畫名家近百人,如明代浙派吳偉、王諤、張路,明四家的沈周、文徵明,有周臣、董其昌,有新安畫派程邃、梅清,有“金陵八家”的龔賢、吳宏、高岑、樊圻、鄒介魯,有清初“四王”和惲壽平,有清初“四僧”的石濤、八大、漸江,有以界畫著稱的袁江、袁耀,還有揚州八怪等。他的收藏不僅注重諸畫派的系統(tǒng)性、師承關(guān)系等,且作品質(zhì)量上乘,多為佳作,彌足珍貴。
如,明代“浙派”健將、“畫狀元”吳偉的《踏雪尋梅圖》軸(圖2)極具北宋遺韻,屬吳偉晚年精品。
明末畫家項圣謨《楓林山居圖》軸(圖3),風格清 ,設(shè)色雅麗,格調(diào)優(yōu)雅,意境深遠,更有乾隆御筆題跋:“楓柏已通紅,蕉梧微勝綠。惟有老蒼松,不改蔭書屋。書屋寂幾席,主人罷吟讀。應(yīng)是往林外,高山聊屬目。庚申仲秋月御題?!绷礅j“乾隆鑒賞”、“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石渠寶笈”、“乾隆御覽之寶”等多方印章,應(yīng)為清宮舊藏無疑。
清初“四僧”之一的八大山人(朱耷),以花鳥畫最富盛名。孫大光收藏其《荷石圖》(圖4)構(gòu)圖飽滿、尺幅巨大,在八大山人的存世作品中極為罕見。
清代揚州八怪之一鄭燮的《墨竹圖》軸(圖5),尺幅較大,圖繪墨竹數(shù)竿,挺拔清秀,節(jié)節(jié)屹立,直沖云天。更有自題畫論一則:未畫以前,胸中無一竹,既畫以后,胸中不留一竹。方其畫時,如陰陽二氣,挺然怒生,抽而為筍、為篁,散而為枝,展而為葉,實莫知其然而然。韓干畫御馬,云:“天廄中十萬疋,皆吾師也?!庇杩途犹鞂幩挛骷獔@,亦曰:“后園竹十萬個,皆吾師也!復(fù)何師乎?”板橋鄭燮。
在孫大光捐贈的古代書畫作品中還有多幅名家佳作留有當代書畫鑒賞大家、孫大光友人的題跋,為我們追溯他的收藏與交友,留下了詳實而重要的線索。
1.明沈周《桐陰樂志圖》立軸(圖6),絹本設(shè)色,畫外橫102、縱288.5厘米;畫心橫87、縱173.3厘米。
圖繪近岸兩棵梧桐臨水而生。枝繁葉茂,濃蔭覆蓋;坡腳綠灌紅楓相峙,前后錯落其間;水邊蒲草隨風搖曳。一只蓬船泊于岸邊,有老者獨坐船頭,迎風持竿垂釣,神情閑適。畫面中部水面波瀾不興,奇石高壘成山,對岸洲渚連綿,與遠黛同沒于天際。
圖左上題跋“釣竿不是功名具,入手都將萬事輕。若使手閑心不及,五湖風月負虛名。沈周。”題下鈐 “白石翁”三字白文方印、“啟南”二字朱文方印各一枚。畫外裱邊右下方鈐有“正大光明”四字白文方印、“四味書屋珍藏圖書”八字白文方印各一枚。
兩側(cè)裱邊還分別留有謝稚柳、啟功的題跋各一段:
石田此作風蒲照元人意,人物尚有南宋遺風,有明一代宗匠,此為獨步。黃胄同志屬題,一九六零年八月,北京。稚柳。
樹石清腴翠欲流,吳縑妙跡出長洲。石渠昔寶相陰鶴,相見文華殿上頭?!妒汅拧放f藏石田《桐陰玩鶴圖》,與此絕似。一九八零年五月獲觀因題,時居首都小乘寓廬,珠申啟功。
2.明周臣《秋山紅樹圖》立軸(圖7),畫外橫71.4、縱242.4厘米;畫心橫55.8、縱124厘米。絹本,設(shè)色。
圖繪群峰嵯峨,山貌崢峻,圭峰并指,聳插云天。山外古剎森殿,遙在天邊;山下蒼松茂美,形如華蓋。壑間松林搖影聽濤,婆娑于游云奔嵐之中。云海隔天之下,是崗巒溪洲,五色秋林。有茅亭柴扉,隱建其間。屋中二人席地而坐,促膝談心。遠景山峰林立峻峭,山腰煙云在松林間浮動。近景危巖巨石,居高臨下。上立紅楓二株,如墜欲傾。在楓樹濃蔭下筑一臨水瓦屋村居,山下木橋橫架溪上,白衣老者拽杖而過,緩步走向野村陋居。屋中主人正伏案假寐,點明醉秋主題。遠景圭峰林立峻峭,山腰煙云在松林間浮動。畫上未見作者題款印識。
畫外包首有行題簽:“周東村《秋山紅樹圖》真跡,失款精品,啟功鑒定署識?!鳖}左下鈐“啟功”白文正方印等二枚。
畫幅外右下方裱邊有徐邦達行書題跋一則:“霜后青黃秀木,天邊崱屴奇峰。間出江南韻手,東邨老筆尋蹤。此圖雖有疑問,望而知為周東邨真跡。輒題六言一章表之,徐邦達。”鈐“李菴”朱文方印一枚。
圖3 明 項圣謨 楓林山居圖
圖4 清 朱耷 荷石圖
圖5 清 鄭燮 墨竹圖
畫幅外左上裱邊有啟功題跋一則:“群峰競秀擁層云,霜葉山居染夕曛。劉李先型吳苑筆,不勞題署識東村。此周臣妙制,為人割去名款以冒宋畫。然正不待款字也。啟功觀題?!奔逾j“啟功”白文方印、“元伯”朱文方印各一枚。
3.明文徵明《木涇幽居圖》卷(圖8),畫外橫532、縱28.9厘米;畫心橫75.2、縱25厘米;書法橫295、縱25厘米。
圖為小青綠山水,繪春天江南水鄉(xiāng)秀麗風景。坡岸沙渚相接,河水輕漾漣漪。周子颥(周復(fù)?。﹦e墅木涇,幽然圈筑于臨水聚生的茂林深處。左側(cè)丘阜上繪一片密林,坡上蘆圍筑院,院中書齋、樓閣前后錯落。書齋內(nèi)古籍滿架,充滿逸雅文藻之氣,門口美人獨立,守望遠眺于廊下。畫幅中部,岸邊水榭高架,主人朱衣長袍,悠然步入亭榭,書童抱琴相隨。畫卷右半部,遠處溪水宛延,水上二舟并泛,漁翁彼此競渡。對岸草堂空置,窗內(nèi)羅紗輕拂。陸上沙林迷茫,景象深邃萬千。用贊頌的筆調(diào)描繪了主人避囂拒垢,潔身自好的高潔情懷及幽居之處清靜優(yōu)美的環(huán)境。畫面右下角鈐“徵明”二字白文豎長方印、“大光”二字白文正方印共二枚。圖尾左下角壓鈐“徵明”二字白文正方印、“徵仲”二字朱文正方印、“四味書屋”四字朱文正方印共三枚。
圖后另附魚籽金黃箋紙一段,加署題跋、名款:木涇見說幽居好,喬木蒼蒼玉一灣。雅稱名園依綠水,別聞高閣占青山。百年勝慨人增重,十里風煙興寄聞。去去仙郎方許國,莫緣魚鳥便思還。子顬赴曹,別業(yè)在木涇之上,雅有林泉之勝,因自號“木涇居士”。比歲奉使滇南,便道還家,非久還朝,不無淹戀之意。余因為作此圖,且賦小詩為行李之贈。京華塵土中時一展詠,或亦可以寄江湖之懷也。丁酉(1537年)八月六日,徵明識。鈐“文徵明印”、“悟言室印”白文方印兩枚。
又續(xù)附楊慎、邢侗、錢逢道、羅文瑞、啟功古今名人題跋五則。
其中,啟功題跋寫道:“平生水石最相關(guān),勝景真擬消夏灣。畢竟奇蹤非俗諦,能歸臣眼即名山。贊無好句虧佳麗,跋富英靈異等聞。馬齒經(jīng)年垂棘在,高擎寶軸待君還。大光同志以此卷相示,旋即出游,留寒舍經(jīng)年。秋夜無眠,次卷中衡山翁韻題后賞音,當有以教之。一九八五年九月,啟功?!扁j“啟功”、“元公”朱文方印兩枚。
4.明董其昌《仿大癡山水圖》軸(圖9),畫外橫寬58.2、縱長238.4厘米,畫心橫寬38、縱長86.1厘米。紙本,墨筆。立軸,絹裱。
圖6 明 沈周 桐陰樂志圖
圖7 明 周臣 秋山紅樹圖
圖繪高處重巒疊嶂,平巖聳峙遞進。山間野生林木蓊郁,谷底有茅屋陋舍。山下塊壘散落,浮于江岸之畔。遠方坡巒低迷,沒入云海之中。中景為空曠的明湖,水面平靜如鏡。近景山頭古木參天,蒼柏枯樹各蘊姿態(tài),松柏槐柳肥瘦相照。樹頭蓊郁與四面參差出入交柯。山下堤岸回環(huán),無人無橋無舟。似可于萬籟幽寂之中,參悟禪意氛圍。圖右上角有作者行書自題論畫一則:“大癡九十而童顏,米友仁八十余神明不棄。蓋畫中煙云供養(yǎng)也。余以意仿此,自謂近之。玄宰。”鈐“宗伯學士”、“董氏玄宰”白文方印二枚。圖左下角鈐“四味書屋”朱文正方印、“孫氏大光之珍”白文正方印、“卯園”朱白文正方印、“四照堂考藏印”朱文正方印,共四枚。圖右下角壓鈐如意圖案朱文正方印一枚。
畫外右下方裱邊有徐邦達題跋一則:“玄宰此圖,余定之為王湘碧代作??钭止P滯腕鈍,則由是床頭捉刀人應(yīng)極晚書也。按:玄宰卒于崇禎九年丙子,年八十三,故圖中自擬米元暉、黃子久皆耄耋而神明不衰者。湘碧,少思翁四十五歲,如為丙子所作,則年僅三十有九。宜其樹枝松葉均有少嫩態(tài)也,識者當肯余之云。邦達?!扁j“孚尹”朱文印、“徐邦達印”白文印各一枚。
從上述幾幅作品不難看出,孫大光在與啟功、徐邦達、謝稚柳等一批當時頂尖的書畫鑒定大家的交往中,學到了真知灼見,練就了“火眼金睛”,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
以啟功的題跋為例:
在評鑒明代大畫家沈周的《桐陰樂志圖》時,曾寫道:“《石渠寶笈》舊藏石田《桐陰玩鶴圖》與此絕似?!笨芍^言簡意賅,既點名了真?zhèn)斡盅悦髁藘r值。
在鑒定周臣《秋山紅樹圖》時,寫道:“此周臣妙制,為人割去名款以冒宋畫。然正不待款字也?!辈⒂H筆題簽:周東村《秋山紅樹圖》真跡,失款精品??芍^言之鑿鑿,毫無猶豫、推諉之言。
在品鑒文徵明《木涇幽居圖》卷后,啟功不僅題詩:“馬齒經(jīng)年垂棘在,高擎寶軸待君還?!边€詳細記錄了大光以此卷相示,經(jīng)年不取的過程??梢姡瑫嫷蔫b賞早已不在“真?zhèn)巍倍?,而是朋友間的坦誠相待,惺惺相惜。
謝稚柳在孫大光《四味書屋珍藏書畫集》的序言中曾這樣寫道:
(大光同志)愛好書畫始于何時,我卻不很清楚,但我倆相識確是書畫作的“媒人”。他性格開朗,一見如故,談書論畫,娓娓不倦,看來定是在忙里偷閑,把書畫作為陶冶性靈、涵養(yǎng)精神的一道。
但凡人都有多種不同愛好,大光同志愛好書畫藝術(shù),自然是出于性情。由于這一點,正在于和我為同好。因此,隨著我們的來往,也就日益親近起來了,除了十年浩劫之中不能相問聞外,差不多每年都見面一兩次以上。每次見面又多是以書畫為議題,往往談至動情處,忘乎身外物了。
仔細讀來,這也許就是對孫大光收藏交友最好的概括了。
圖8 明 文徵明 木涇幽居圖
1986年春,孫大光回到了闊別半個多世紀的故鄉(xiāng)—安徽省壽縣堰口鄉(xiāng)。在得見家鄉(xiāng)落后的教育狀況后決定將自己的數(shù)十年的收藏捐贈安徽,用于支持家鄉(xiāng)的教育事業(yè)。
1987年4月捐贈文物運往安徽之前,在中國地質(zhì)博物館舉行了一次內(nèi)部展覽,中央書記處書記鄧力群同志參觀后題詞:高尚欣賞,無私奉獻,向大光同志致敬,黃鎮(zhèn)同志稱贊孫大光為安徽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著名畫家李可染、吳作人、董壽平、黃苗子、劉力上、周懷民、俞致貞、田世光、白雪石等參觀了展覽并給予高度評價。
圖9 明 董其昌 仿大癡山水圖
圖10 孫大光(左三)捐贈古代藝術(shù)珍品展覽開幕式
圖11 孫大光 行書對聯(lián)
1987年6月10日,安徽省博物館舉辦了孫大光收藏捐贈儀式暨“孫大光捐贈古代藝術(shù)品展覽”(圖10)。
好友啟功有感于孫大光捐資助學的功德之舉,揮毫賦詩:
筆精墨妙推前修,法書名畫垂千秋。
歷經(jīng)劫火稀傳流,壽州伉儷勤搜求。
朝披暮卷欣忘憂,盈箱溢篋何勝收。
不甘自秘韞櫝留,遙為桑梓瓊瑤投。
樹人之資貽遠謀,與眾同賞誠嘉猷。
昔人妙跡幸有托,賢無古今堪相儔。
1990年5月1日,由孫大光獻寶捐資興建的安徽壽縣堰口小學教學樓、安徽壽縣一中綜合教學樓落成剪彩。孫大光借孟郊詩句“報得三春暉”之意,為壽縣一中綜合教學樓提名為“春暉樓”。
孫大光曾寫給友人一副行書對聯(lián):“行止無愧天地 褒貶自有春秋”(圖11)。想來,這難道不也是對他本人數(shù)十年革命事業(yè)和人生歷程最好總結(jié)嗎?
2017年1月7日是孫大光先生百年誕辰,安徽博物院精心策劃推出了“大德之光—紀念孫大光誕辰100周年暨文物捐贈三十周年特展”,追憶孫老的收藏人生,緬懷他的高尚節(jié)操和無私情懷,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責任編輯:田紅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