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慶祥
上期本欄說過,外型抄襲在汽車行業(yè)由來已久,本期來聊聊其他方面的所謂“抄襲”。
幾十年前,要模彷一個車型,由模具制作到生產(chǎn)裝配起碼需時幾年,幾年下來原創(chuàng)者已呈老態(tài)甚至幾經(jīng)改款,被抄襲不覺得是一回事。但今天計算機輔助設計和生產(chǎn)的技術發(fā)達,車廠推出新款車型如走馬燈,連帶抄襲也變得多快好省,正版還沒過氣,山寨便已登場,這才是矛盾所在。
其實在汽車行業(yè)內(nèi)抄襲得最嚴重的并不是外型,技術反而是重災區(qū),不過由于被抄襲的工程師大都作古,因此大家都不會說抄襲,而文明一點地說“采用”。如果讀者不明白我的意思,可以來個驗證,上網(wǎng)搜尋T你認為是目前最新的汽車量產(chǎn)技術名稱,什么電動車、混能、雙離合、渦輪增壓、阿特金森循環(huán),缸內(nèi)直噴等等,看看歷史那一欄,你會赫然發(fā)現(xiàn)它們統(tǒng)統(tǒng)都是一百幾十年前已經(jīng)有人研究過、試驗過,甚至拿了若干年的專利。再老一點的內(nèi)燃機技術則可以追溯到二百年前,由于年代久遠,很多專利已經(jīng)屆滿,對不同技術采用與否車廠有各自的取態(tài)。有人說人類是外星人的后代,如果是真的話,我很相信我們那幫遠房親戚曾在工業(yè)革命前后回來探望過地球,并且留下幾個錦囊,成就了現(xiàn)代機械的基礎,那一二百年間汽車無論動力來源、傳動方式、懸掛技術等等,百花齊放,而且很難想象那些先賢怎樣從無到有設計出那么厲害的東西。相反,近幾十年汽車機械卻沒出現(xiàn)過什么亮眼的新設計,尤其是80年代電子技術堀起之后,大家都在吃老祖宗剩下的家當,充其量將古老的設計電子化。
對于汽車的歷史很多人將起點定于1886年卡爾·本茨做的那臺Motorwaqen,如果是這樣的話中文“汽車”應寫成“氣車”才對。中文的“汽”和“氣”用法是有嚴檢規(guī)范的,汽一定和蒸汽(Steam或vapor)有關,而內(nèi)燃機的作功煤體是空氣(air),是氣體(gas),你以為是清末的翻譯人不懂科技而出錯嗎?太小看他們了。在19世紀中葉清廷便開始派學生出洋留學,工業(yè)革命的產(chǎn)物留學生早就見過,并很早便將蒸汽機引入中國。當年外國新事物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和醫(yī)學名詞的翻譯絕不造次,都是經(jīng)過仔細推敲用上最合適的中文。中國人向來將會動的機械稱為車,以水作動力的稱為水車,以風作動力的稱為風車,很容易理解,當蒸汽機傳入中國,國人見它由蒸汽推動,自然稱之為汽車。
自從瓦特改良了蒸汽機,效率高體積小,即所謂比功率提升了之后,便一直有人用蒸汽機來做車,這些無須軌道能自由自在到處跑的顧名思義稱為automobile,可是蒸汽機無論如何改良,還是笨重,當內(nèi)燃機出現(xiàn)后,它便壟斷了automobile的市場。
十年前我去北京旅游,在頤和園見到一輛古董車,是袁世凱送給慈禧的禮物,導游說這是中國第一輛汽車,我猜這應該是第一輛用內(nèi)燃機的汽車吧,然而“汽車”一詞在此之前早就翻譯好了。蒸汽動力進入中國比進入日本還要早,但發(fā)展的過程不一樣。日文中“汽車”是指蒸汽火車頭,明治年間日本的大門同樣被洋人的炮火武力打開,但他們很早便接受西洋科技,大力興建鐵路。慈禧視英國人建的首條中國營運鐵路——吳淞鐵路為妖物,出錢贖回來拆掉。到重新決定修建鐵路的時候,日本已建了幾千公里的鐵路,當然在鐵路上行走的列車,自然是蒸汽火車頭拉動的,所以他們根深蒂固地稱之為“汽車”。至于Automobile,日文稱為“自動車”,這個譯名忠于原來的意義,跟動力來源無關,省卻日后不少麻煩。中文用上當初動力來源蒸汽的“汽”,雖然正本清源,并無失誤,但當年怎會想到后來動力由內(nèi)燃機主宰,于是出現(xiàn)“汽油汽車”、“柴油汽車”這種尷尬場面。噢,我好像還見過有人將EV譯成“電動汽車”,真系奇也怪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