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虹
(內蒙古大學外國語學院,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翻譯目的論視角下茶學典籍英譯中的文化傳輸研究
王艷虹
(內蒙古大學外國語學院,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茶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其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汲取了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精粹于一身,漸而沉淀了浩瀚磅礴兼容并包而又溫婉含蓄的文化內涵。陸羽《茶經(jīng)》的問世標志著我國茶文化的正式形成,也意味著茶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開始向多樣化發(fā)展。本文在簡要概述了翻譯目的論的相關內容后,又分析了我國茶學典籍英譯中的文化傳輸現(xiàn)狀,并最后以翻譯目的論為切入點對我國的茶學典籍英譯中的文化傳輸策略進行了具體闡述。
翻譯目的;茶學典籍;文化輸出
我國茶文化內容異常龐雜,其幾乎囊括了音樂、藝術、歷史、文化的方方面面,茶歌、茶詩、茶曲、茶畫以及茶書法與茶道、茶藝都是茶文化的具體表象,而這些紛繁復雜的茶文化形式大多被記錄到了茶學典籍之中。例如,唐代張又新的《煎茶水記》、宋代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以及明代的喻政的《茶書全集》與清代程雨亭的《整飭皖茶文牘》都是我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茶學典籍。然而,隨著世界茶文化風潮的再度涌起,作為茶文化故鄉(xiāng)的中國也自然成為了世界茶文化研究的中心。于是,我國的茶學典籍被翻譯成外文,豐富多彩的茶文化也由此向外輸出,不曾想,我國茶學典籍中的文化意義因為跨文化交際和翻譯失誤等因素而被誤讀。
翻譯目的論最早興起于上個世紀70年代,其是指翻譯人員應該從翻譯的目的屬性出發(fā)運用翻譯理論知識,將原文進行整體化解讀的翻譯行為。德國的凱瑟琳娜·萊斯在《翻譯批評:潛力與制約》一書中初步提出了翻譯功能論這一觀點,并且首次將功能范疇引入了翻譯批評之中。而后,漢斯弗米爾又據(jù)此提出了目的論,進一步深化了翻譯目的論的核心。繼而,賈斯塔·霍茨—曼塔里在交際行為理論的影響下提出了翻譯行為理論,將翻譯結果與翻譯目的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了深層解析。最后,克里斯汀娜·諾德在其基礎上對翻譯目的論進行了整合性梳理,并最終確立了翻譯目的翻譯策略,指出翻譯人員在翻譯時應該謹記“功能加忠誠”這一原則。
翻譯作為一種語言傳達活動,其必須遵循一定的語言規(guī)則。翻譯目的論視角下,翻譯行為則必會將目的原則置于首要位置。所謂目的論原則是指翻譯人員應當按照翻譯目的國的文化語境中對原文進行翻譯,使最終的譯文與目的國的文化屬性相契合進而滿足目的國人民的文化生活需求。通常來說,翻譯人員會采用直譯、意譯或者直譯與意譯相結合的手法對原文進行翻譯。同時,翻譯目的論中對于翻譯內容的連貫性也尤為重視,譯文語句必須連貫,其前后思想的表達也應該通暢。此外,忠實性原則也是不容忽視的,翻譯人員在翻譯過程中應當忠實原文,不能隨意曲解原文的意思,應當按照作者的思想理念對原文內容進行貼切化翻譯??偠灾?,翻譯人員應該從目的國的語言習慣與文化行為以及思想觀念出發(fā),在保證譯文語句流暢內容通達的基礎上對原文進行如實翻譯,以增強譯文的可讀性并促進原文思想文化的傳播。
茶學典籍一般是以茶學知識為載體進而宣傳茶文化內涵,從表面上看茶學典籍的翻譯是翻譯行為,其本質上卻是一種文化輸出。在全球大融合的空間里,世界政治經(jīng)濟逐步趨向于同一化,越來越多的國家不斷地向外輸送其文化思想。美國的快餐文化、英國的紳士禮儀、法國的浪漫主義均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方式,而作為我們中華文化驕傲的茶文化也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向世界擴散。我國的茶學典籍被翻譯為各種各樣的語言文字并在世界范圍內迅速傳播,但是由于翻譯失誤導致不少茶學典籍的核心理念被誤譯,進而使得外國人對我國茶文化的認知陷入了一種錯誤的怪圈中,在無形中增加了我國茶文化的輸出難度。
眾所周知,我國茶文化博大精深,其所涉獵的內容之廣可謂難以言喻,而關于茶文化書籍也是數(shù)不勝數(shù),從《茶經(jīng)》到《茶述》,再到《茶錄》、《茶譜》與《茶疏》,有跡可循的茶學典籍不可謂不多。然而,我國茶學典籍在對外輸出過程中卻因為翻譯人員缺乏基本的茶文化知識而使得原有的茶文化思想被曲解,甚至連最根本的茶文化核心都被誤讀。例如,《茶經(jīng)》通過記載純粹自然的飲茶環(huán)境來表達“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而翻譯人員在進行翻譯時,卻只是運用簡單的直譯手法,以平陳的敘述對原文進行粗暴處理,沒有從茶文化精神實質入手對《茶經(jīng)》內容進行意譯。另外,翻譯人員在對茶文化典籍進行翻譯時,忽略了目的國的文化語境以及語言規(guī)則,沒有考慮跨文化交際這一因素,也不善于運用系統(tǒng)的翻譯策略對茶文化典籍進行規(guī)范化翻譯,更是加劇了茶學典籍的文化輸出之難。
茶學典籍是茶文化的文字表現(xiàn)形式,其以語言為媒介無聲地闡釋著茶文化內涵。但是,我國的茶學典籍大多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語句晦澀難懂內容表達也異常生硬。如若翻譯人員的茶文化知識功底較弱,那么其所翻譯出來的茶學典籍將會不忍直視。因此,翻譯人員在加強自身的茶文化修養(yǎng)之時也應該以翻譯目的論為著手點,結合目的國的語言規(guī)則對茶學典籍進行“入鄉(xiāng)隨俗”化處理。翻譯人員可以根據(jù)譯文的需要,靈活地運用直譯與意譯手法,對于能直接翻譯的茶學典籍采取直譯法,對于適合意譯的茶學典籍采用意譯法,而對于既不能直譯也不能意譯的茶學典籍則可以運用直譯與意譯相結合的手法對原文進行具體化翻譯。
音譯加注法是結合翻譯行為的目的性延伸出來的一種翻譯方法,其是指在音譯的基礎上對譯文進行注釋翻譯,類似于解讀。茶學典籍作為茶文化的承載者,其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到文化負載詞,例如,“天人合一”、“羅織紅紗”、“青煙繚繞”等這些茶文化詞語并不能以直譯或意譯進行翻譯時,則可以采用音譯加注釋的手法,直接將其音譯并利用目的國語言文字對其進行注解,從而使得譯文既保持了原有茶學典籍的文化意蘊,又能使受眾了解原文的深層含義。例如,對于龍井茶的翻譯,有的人將其直接翻譯為“dragon-well tea”,外國人在字面上讀懂了龍井茶后便不會探究其深層含義了。但是,一旦將其翻譯為Longjing tea并且在對其進行注釋解讀,那么受眾對于龍井茶的認知則會更進一步。
翻譯目的論下,只要能達到翻譯目的的翻譯手法都可以拿來運用。而轉換表述法也是基于此點應運而生的。翻譯人員在進行翻譯時可以采用目的國語言文化中意思相近的詞語來替換原文內容,進而使得受眾能更加清楚地了解原文思想。茶學典籍的翻譯也可以借用此方法,翻譯人員在面對難以解釋也不適合音譯加注的詞語時,其可以從目的國的語言詞匯中尋找與之意義最相近的詞語來替代原文中的意象,從而使譯文以讀者能接受認可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例如,對于“清和靜寂”、“道法自然”的英語翻譯可以從《圣經(jīng)》中尋求相關的語詞匯句來表達這些茶文化詞語的具體含義以及其延伸之義。一言以蔽之,為了全面推動我國茶學事業(yè)的發(fā)展,翻譯人員應該在翻譯目的論的引導下,結合自身的翻譯經(jīng)驗選擇恰當?shù)姆g手法對茶學典籍進行綜合化翻譯,為我國茶學典籍英譯文化傳輸作貢獻。
[1]李樹典.目的論視角下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研究[D].西華大學,2016.
[2]宋鐘秀.從目的論視角看中國典籍中文化負載詞的英譯——以理雅各的《禮記》英譯本為例[J].長沙大學學報,2012(26):103-104.
[3]楊定娟.翻譯目的論視角下的漢語典籍英譯——以《論語》英譯為例[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6(7):37-38.
[4]李濤.中國古代典籍書名翻譯——從“四書”、“五經(jīng)”英譯名談起[J].運城學院學報,2013(1):83-86.
王艷虹(1980-),女,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二連浩特市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