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倩
(荊楚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湖北荊門 448000)
模因論視闕下茶葉商標的英譯研究
羅 倩
(荊楚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湖北荊門 448000)
從模因論的視角來看,茶葉商標模因主要以“基因型”和“表現型”兩種方式傳播,對應的英譯方法有直譯、音譯、意譯、混合譯、約定俗成譯、縮譯等。
模因論;茶葉商標;強勢模因;英譯方法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然而到目前為止,中國茶企還沒有打造出一批具有全球知名度的茶葉品牌。這與中國茶葉缺乏吸引外國消費者眼球的英語商標有直接關系。因此,遵循模因傳播規(guī)律,強化茶葉商標英譯名的強勢模因,是改進當前茶名英譯混亂局面的重要舉措。
在茶葉商標的英譯實踐中,譯者必須對中文茶葉商標的命名方式有透徹的了解。中文茶葉商標的命名方式主要有如下幾種:
以茶葉產地冠名能夠凸顯茶葉的原產地和特定質量。例如根據產地山水命名的臺灣凍頂茶,根據名勝古跡命名的惠明茶,根據原產地行政名或地名簡稱命名的西湖龍井等。
茶葉商標中有很大部分是以茶葉的品質特征命名的。例如眉茶形容茶的形狀如眉形。白毛茶形容茶芽毫毛銀白如雪。黃茶因湯色是淺黃色而命名。十里香形容茶的香氣與滋味??嗖璺从巢枳涛短攸c。梅占形容茶樹品種。碧螺春綜合反映茶的形狀、顏色等多種特點。
為了突出茶葉采制方面的特點,體現茶的嫩度與質量,許多茶葉商標根據茶葉采制特點命名。例如根據采摘茶樹鮮葉的時間和季節(jié)命名的明前,以制茶工藝命名的工夫茶等。
許多茶葉商標來自美妙動人的歷史典故、人物傳說和風俗。例如文君茶產于四川邛崍,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當爐賣酒”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沫若香茗是為紀念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而命名的。
為區(qū)別各地產品,有些茶葉商標以前冠地名,后接專名的形式命名。地名反映產地,專名反映茶的特點。如以地名加主要品質特征命名的六安瓜片,以地名加茶葉制法命名的婺綠,以地名加茶樹的植物學名稱命名的臺灣烏龍,以地名加聯想命名的敬亭綠雪等。
英國牛津大學的道金斯教授在《自私的模因》中首次提出模因的概念,并將其定義為“文化進化單位”[1]。模因既可以在同一語言中縱向傳播,也可以通過翻譯的媒介在不同語言文化中橫向傳播。根據海利根的研究,模因的傳播過程包括四個階段:同化(assimilation)、記憶(retention)、表達(expression)、傳播(transmission)。從模因論的角度來看,翻譯活動是通過語言傳播和復制模因的過程。成功的模因翻譯應使模因的新宿主通過已轉換的語言,成功解碼模因的新載體,從而傳播異國模因。何自然教授在《語言中的模因》一文中指出,模因的傳播主要包括“基因型傳遞”和“表現型傳遞”兩種方式?!盎蛐蛡鬟f”以傳遞信息內容為主,因此在復制和傳播過程中模因的內容一樣,形式各異?!盎蛐蛡鬟f”還可以細分為同型傳遞(同一信息在復制和傳播過程中表現形式一樣),異型傳遞(同一信息在復制和傳播過程中表現形式不一樣)和同異型結合傳遞?;蛐头g意味著源語與目標語的轉化是一種原信息的等值或等效傳播?!氨憩F型傳遞”指模因在復制和傳播過程中形式一樣,內容各異。表現型翻譯意味著信息從源語到譯出語的轉化是一種非對等的橫向復制和擴散[2]。
當某種表達方式在英漢兩種語言中能找到相應的模因,可以對不同國家的宿主產生相似的感染時,可以選擇同型同義直接傳遞的翻譯方法,即直譯和音譯。直譯是將茶葉商標用相同含義的英語單詞一一對應的譯出。這種翻譯方法適用于中英文有對應認知語境的茶葉商標英譯。例如,綠茶Green tea,黃茶Yellow tea,白茶White tea等。音譯是用全國統一的普通話或約定俗成的發(fā)音標音并在后面加tea或cha的翻譯方式。這種翻譯方法適用于以地名命名或極具民族特色的茶葉商標。例如大紅袍 Dahongpao tea,黑茶Heicha,工夫茶 Congou,武夷巖茶 Wuyi rock tea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傳播初始,有些模因由于陌生不能立即感染消費者,但隨著中國茶葉品牌在外國市場的廣泛傳播,消費者對中國茶葉商標的日漸熟悉,就可以去掉tea/cha或注釋。這方面典型的例子有龍井Longjing,碧螺春 Biluochun,普洱 Pu’er,烏龍 Oolong等。
但大多數情況下,茶葉商標中英文在語義和語用上不一定是完全對等的關系。這時茶葉商標英譯應該是以模因的異型同義傳遞或同異型結合傳遞為主,對應的翻譯方法為意譯和混合譯。意譯是根據茶葉名包含的茶葉功能和特征來翻譯的方法,適用于翻譯中西方語言文化差異較大,容易引起外國消費者誤解的茶葉商標。有些中文茶葉名是以煮茶過程中的水聲來命名的,比如“泠泠”、“瑟瑟”。由于中英語言結構和發(fā)音方式的區(qū)別,中外消費者對聲音的理解也存在差異,音譯并不能傳遞中文茶葉包含的茶道之美,而意譯著重傳達這種聲音帶給人的感覺,有利于英語國家消費者的理解。因此,“泠泠”可以翻譯為“Crystal clear”,“瑟瑟”則翻譯為“Chant and cheer”。而對于“綠髓”,“金餅”,“雨露”和“瓊液”等具有文學色彩的茶葉名,翻譯時應突出實質意義,可分別意譯為“Green cream”,“Golden tea cake”,“Jade-green tea”和“Tea sap”?;旌献g是一種音譯加意譯注釋的翻譯方法。這種方法結合了兩種翻譯方法的優(yōu)點,使消費者在認讀茶葉名時既能感知中文的讀音又能全面了解茶葉名包含的茶葉特征和文化內涵,從而激發(fā)他們的購買欲望。例如,“廬山云霧”,“太平猴魁”等含有地名或富有特色的茶葉商標可分別英譯為Lushan yunwu tea(Lushan cloud mist)和 Taiping houkui tea(Taiping monkey king)。
對于那些內嵌含義豐富的中國茶葉商標,其模因傳播方式為基因型傳播,這意味著信息從漢語到英語的轉化過程是一種非對等的橫向復制和擴散。這時譯出語脫離原文的外殼,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處理。如“紅茶”在英語中并不是翻譯為Red tea,而是約定俗成譯為Black tea,因為紅茶在中文中是以泡出的茶湯顏色命名的,而在英語中是以茶葉顏色命名的。還有“工夫茶”,一般譯作“Gongfu tea”。中國的工夫茶是指制作這種茶要花較長的時間,與外國人認知中的中國功夫沒有關系。但鑒于中國功夫在國際上擁有廣泛知名度,選用這種英譯名雖然會造成某種誤解,但有利于茶葉商標的推廣。這種情況下,采用約定俗成的翻譯方法能促進模因的有效傳播。而略譯適用于以歷史典故、人物傳說和風俗命名的中國茶葉商標。因為此類商標中包含中國特有的文化和歷史模因,容易造成外國消費者認知上的誤解,需要譯者根據具體情況對此類茶葉商標中的模因進行增值或刪減。例如前文所述的“沫若香茗”,這個茶名隱含意義比較復雜,單靠幾個英文單詞無法在茶名中解釋出來,翻譯時就可以忽略其中的隱含意義。
[1]Dawkins Richard.The Selfish Ge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2]何自然.語言中的模因[J].語言科學,2005(6):54-64.
[3]徐曉村主編.中國茶文化[M].北京:中國農業(yè)大學出版社,2005,3:41.
[4]蘇寶英.淺析茶葉名字英譯的影響因素及翻譯研究[J].福建茶葉,2016(10):241-242.
荊楚理工學院校級科研基金項目“網絡流行語中模因機制產生的翻譯干擾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YB201706)
羅 倩(1981-),女,湖北荊門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