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芬 高悅玲 賈志勇 高月霞
(河南省國有西華林場河南周口466600)
桑樹紫紋羽病和細菌性黑枯病的發(fā)生與防治
馬小芬 高悅玲 賈志勇 高月霞
(河南省國有西華林場河南周口466600)
本文介紹了桑樹紫紋羽病和細菌性黑枯病的發(fā)病癥狀及規(guī)律,總結出具體的防治措施。
桑樹;紫紋羽?。患毦院诳莶?;發(fā)生;防治
1.1 桑紫紋羽病。病菌一般先從幼根侵入,然后擴展到主根。根部被害后,根皮失去光澤,漸變?yōu)辄S褐色,最后成黑褐色。嚴重時皮層腐敗,木栓層和木質部很易分離,呈筆套管狀。被害根表面纏有紫紅色的根狀菌索,并向露出地面的根頸部擴展形成厚紫紅色的絨狀菌膜,5~6月間膜上生出子實層。在腐朽的根部除菌絲索外,還生有紫紅色的菌核。根部受害后,芽葉生長緩慢,葉形變小,葉色褪綠,氣溫較高時,芽葉迅速凋萎,隨著病情的加劇,桑芽不發(fā),枝梢枯萎,以致全株枯死。
1.2 細菌性黑枯病。以幼嫩葉片發(fā)病較早,最初葉片發(fā)生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的油漬狀斑點,逐漸擴展成黃褐色,病斑周圍葉色稍褪綠變黃,氣候干燥時中部破裂。嚴重時葉片大部分發(fā)黃,很易脫落。病梢的葉片多變黑腐死,形成爛頭現象。葉脈和葉柄被害,常使葉片皺縮,生長畸形。枝條被害,常出現粗細不等稍凹陷的棕褐色點線狀病斑,在氣候潮濕時病斑上產生大量蜜黃色球狀細菌溢膿,溢膿干燥后,成為有光澤的小粒。
2.1 桑紫紋羽病。病菌以菌索和菌核在病根和土中越冬越夏,病菌可生存多年,當環(huán)境適宜時,產生營養(yǎng)菌絲侵入桑根。主要通過病根、流水及農具等接觸傳染。桑園地勢低、排水不良以及酸性土壤和砂礫土質發(fā)病較多。苗圃地連作或桑地間作帶病作物常為發(fā)病的誘因。有病桑苗是遠距離傳播的重要原因。
2.2 細菌性黑枯病。病菌在枝條上形成越冬病斑,第2年春暖潮濕時,病斑里的細菌大量繁殖,產生溢膿,借風、雨和枝條接觸,傳播到鄰近桑樹的幼芽、葉片上,從傷口和氣孔侵入,引起初次發(fā)病的新病斑大量溢膿,擴大為害。高溫多濕有利病菌繁殖,尤其風雨襲擊和蟲害造成的傷口,病菌更易侵入為害,引起再次侵染。該病在高溫25℃~30℃,相對溫度85%以上發(fā)生嚴重。相對濕度在80%以下,無風雨發(fā)病則輕,桑品種對該病的抗病力差異很大。此外,酸性土壤、地勢低洼、地下水位高及抬風地段桑園發(fā)病較多,容易誘發(fā)此病,偏施氮肥,枝葉徒長有加重病情趨勢。
3.1 桑紫紋羽病。①加強檢疫,發(fā)現病苗及時挖除,就地燒毀,對疑病桑苗需在45℃溫湯中浸20~30min,或用含有效氯0.3%的漂白粉藥液浸漬30min進行消毒,以殺滅可能附著在苗上的病菌。對新辟的桑園應進行土壤檢查,將30cm長的桑條插于土中至1/2處,經40~50d檢查桑條上有無紫紅色的病菌,無病菌時才可種桑。桑園內嚴禁間作易染病的作物,對易積水桑園做好開溝排水工作。②對零星發(fā)病的桑園,應將病株及時挖去燒毀,并在周圍開寬30cm、深1m的溝,以防病菌菌絲蔓延擴展,再用2%福爾馬林進行土壤消毒,消毒后應用舊席或塑料薄膜等覆蓋一晝夜,增強消毒效果,揭蓋后過半月才可種桑。也可每畝施用石灰氮50~75kg進行消毒。對發(fā)病嚴重的桑苗地應改種水稻、玉米、麥類等禾本科作物,經3~5年后再種桑樹或育苗。③土壤處理:用氯化苦熏蒸消毒或氨水灌澆消毒。也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每畝25kg拌土撒勻翻入土中。
3.2 細菌性黑枯病。①注意檢疫,病條不可作接穗,苗地發(fā)現病苗及時拔除燒毀,并用0.6%~0.7%波爾多液噴苗地,防止蔓延,及時剪除燒毀病條。對發(fā)病嚴重的幼齡桑樹,可降干春伐,重新發(fā)條。新種桑園可選種大種桑、湖桑197、湖桑199、荷葉桑等抗病高產品種。②加強常年肥培管理,早施夏肥,多施有機質肥料,防止桑園過濕或土壤酸度過大。夏、秋期用葉,應摘葉留柄,防止損傷冬芽。③在發(fā)病初期用100單位農用鏈霉素或300~500單位鹽酸土霉素藥液噴霧殺菌,10d噴1次,連噴2~3次,為節(jié)省藥液,也可先將病部剪去,后再將藥液噴于頂梢嫩尖部及傷口,防治效果良好。
[1]中南林學院.經濟林病理學[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86.
[2]張素敏,劉春雨,徐少鋒.園林植物病害發(fā)生與防治[M].北京:中國農業(yè)大學出版社,2014.
[3]伊建平,賀杰,單長卷.常見植物病害防治原理與診治[M].北京:中國農業(yè)大學出版社,2012.
[4]陳延熙.植物病害的發(fā)生和防治[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81.
[5]張俊樓,修先平,林威.北方林果樹病蟲害防治手冊[M].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