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洮
(寶應縣柳堡水產技術指導站,江蘇寶應 225800)
柳堡鎮(zhèn)祁榮和的鱖魚養(yǎng)殖高效技術
張洮
(寶應縣柳堡水產技術指導站,江蘇寶應 225800)
鱖魚適宜小池塘養(yǎng)殖,面積以4×667 m2~6×667 m2為好,不小于667 m2,不大于8×667 m2。若池塘面積過小,水質變化快,難控制;池塘面積太大,餌料魚不集中,不利于鱖魚的攝食。還需配備餌料魚池塘,鱖魚養(yǎng)殖池塘面積與餌料魚培育池塘面積比在1∶3~1∶4之間。池中最好種植有少量沉水植物,為鱖魚提供棲息場所。
該養(yǎng)殖戶共有4個塘,均為東西長、南北寬的長方形,長寬比大約為2∶1。池塘背風向陽,淤泥厚度均未超過15 cm。所有塘口靠近河流,有充足的水源且水質較好。1號塘4×667 m2,作為鱖魚養(yǎng)殖塘;2號塘2×667 m2,3號塘2×667 m2,4號塘10×667 m2,均為餌料魚養(yǎng)殖塘。1號塘水深在1.80 m,其他塘水深在1.30 m。上一養(yǎng)殖周期結束后將池水放掉進行清淤工作,將池底整平。之后進行冬凍曬塘工作,充分曝曬,以加速有機質的分解。池塘東西兩端分別設有進水口和排水口,保證池水交換充分。進排水口均安裝有60目的尼龍濾網,防止鱖魚外逃和敵害生物、垃圾入池。并在1號塘種植有輪葉黑藻,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
2016年3月,在修整過后的4個池塘中用生石灰消毒,用量150 kg/667 m2。為防止pH值太高,潑灑生石灰后開動增氧機,用茶粕來清除野雜魚,用量在30 kg/667 m2,同時茶粕也可以跟生石灰一起使用,消毒效果會更好,茶粕用量應適當減少。
魚苗的投放在清塘消毒后、水質指標合格的情況下進行。在消毒15 d后進行水質檢驗:在桶中盛池水后放進幾尾魚,經過24 h后仍無異常,則可進行魚苗放養(yǎng);倘若24 h后出現死魚現象,則需要用“解毒寶”對池水進行解毒,過2 d后再重復試驗,直至水質合格。
3.1 餌料魚放養(yǎng)
鱖魚的餌料魚以鯪魚最為適口,也可用鯽、團頭魴、鰱、鳙魚魚苗。4月14日,1號塘放入鯽魚苗350萬尾(1 cm),2號塘放入鯽魚苗20萬尾,3號塘放入鯪魚600萬尾,4號塘放入鯽魚80萬尾。餌料魚除鯪魚來自廣東外,其余品種均來自本地。
3.2 鱖魚苗種放養(yǎng)
鱖魚一開口就要吃適口的活魚苗,因此養(yǎng)殖戶買較小的魚苗回去難以養(yǎng)活,購買魚苗時候最好選擇3 cm以上的鱖魚苗,以增加成活率,保證養(yǎng)殖效益。在放養(yǎng)鱖魚苗種前,必須對池中餌料魚情況進行抽樣檢查。餌料魚的體長應為鱖魚的2/5左右,最好不超過1/2。餌料魚達到規(guī)格后,將鱖魚苗種用3%的食鹽水浸泡10 min后在上風口放苗。
5月20日在1號塘放5 cm長的鱖魚苗8 000尾,之前放養(yǎng)的鯽魚苗長度接近2 cm,正好達到鱖魚適口餌料要求。若是8~10 cm的大規(guī)格鱖魚種,每667 m2放養(yǎng)數量需適當減少至1 500尾左右。
3.3 餌料魚培育和投喂
魚苗放養(yǎng)采取肥水下塘方式。餌料魚培育池塘在年初清塘消毒等處理后注入新鮮水,在放苗前7 d,用“肥水寶”肥水,用量在10 kg/667 m2,以培肥水質,使餌料魚下塘便有充足的天然餌料。剛開始用粉料對水全池潑灑,日投喂量在魚體質量的3%左右,15 d稍大后改投破碎料。根據天氣、氣溫和吃食情況適當增減投喂。在放入鱖魚苗前30 d左右放入餌料魚苗,根據計劃購入鱖魚苗的大小確定餌料魚放養(yǎng)密度,使鱖魚入池便有新鮮的開口餌料。餌料魚在投喂前進行消毒和殺蟲,在準備過塘投喂前2 d,全池潑灑硫酸銅。
保持池塘餌料魚與鱖魚數量比在15∶1左右,根據餌料魚存池情況,大約每4 d補充1次,每次投喂量為鱖魚體質量的8%。應注意餌料魚的密度,把握好投餌量,夏秋季節(jié)以3~5 d吃完為準,春冬季以一周吃完為好。同時餌料魚的投喂量應隨氣溫變化而調整,氣溫高的時候應適當增加投喂量。
4.1 水質調控
鱖魚喜清水,對水質要求較高,水質管理是鱖魚養(yǎng)殖過程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前期水位較淺,之后分期注水,到高溫季節(jié)水深應達2 m左右,合適的水深有利于鱖魚的攝食和生長。應經常加注新鮮水,特別是在夏秋季,一般每周需加注新鮮水一次,每次加入池水10%深度左右的水,保持水位的相對穩(wěn)定。定期測量池塘水的pH值、氨氮、亞硝酸鹽等各項理化指標,保證各項指標正常。鱖魚對酸性水質特別敏感,池水需呈弱堿性,低于7.5時用生石灰調節(jié),高于8.5時要加注新水。池水溶氧應保持在5 mg/L以上,合理使用增氧機、活水機或耙水機,為鱖魚提供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
藻相是水質好壞的重要標志??梢栽谇缣煸绯坑谙嘛L口用薄軟且透明的礦泉水瓶取一瓶中層池水,灌滿后蓋上擰緊,在陽光下靜置15 min后觀察:若有較大的氣泡產生,說明池水有老化現象;若氣泡小且比較均勻說明藻相穩(wěn)定;若沒有氣泡說明池水較瘦,此方法比較實用,可以此進行簡單的判別參考。如果較難判斷,可定期帶一瓶池水給專業(yè)人員判斷。建議在池塘中使用芽孢桿菌和乳酸菌等有益菌,既可以分解有機質,也可以使有益藻類繁殖,抑制藍藻,進而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
4.2 底質管理
鱖魚是生活在近底層的魚類,對底質較為敏感,隨著排泄物和殘餌的累積,底質會越來越差,需經常進行底改。市場上的底改產品很多,主要是化學改底和生物改底。
在前期清理好淤泥后,日常維護底質一是多開增氧機,不但能增加池水溶氧,而且還能減少底層的“氧債”,降低池水亞硝酸鹽的含量;二是定期潑灑生石灰或過氧化鈣,不僅能改善酸性水質、降低氨氮和亞硝酸鹽的含量,還能殺滅病菌,為藻類提供肥料;三是使用芽孢桿菌、EM菌等微生物底質改良劑,其作用是協同各種有益菌將殘餌、腐殖質和排泄物及時分解,以免池水和底質遭到破壞,能有效降低病害的發(fā)生。
4.3 魚病防治
做好水質調控和底質管理將會最大限度地降低魚病發(fā)生概率。投喂的餌料魚需要消毒,定期對餌料魚和鱖魚進行檢查,查看其健康狀況,必要時拿到專業(yè)人員處進行鏡檢。定期使用一些水產用保健品,增強抗病力,減少疾病的發(fā)生。鱖魚常見出血病、腸炎、敗血癥等細菌性、病毒性疾病和車輪蟲、斜管蟲、指環(huán)蟲等寄生蟲病。預防細菌性疾病和寄生蟲病常分別用0.3 mg/L的聚維酮碘、1 mg/L的漂白粉和0.7 mg/L的硫酸銅全塘潑灑。一旦有了病害的發(fā)生,及時抽樣送到專業(yè)人員處鏡檢,確定了疾病后在專業(yè)人員的指導下對癥下藥,以減少對水環(huán)境的傷害。
經過一個周期的精心管理,2017年1月22日將池水放至60~80 cm,然后進行拉網捕撈。整塘捕撈出的鱖魚約4 000 kg,有60%的鱖魚規(guī)格為0.65~0.70 kg,有40%為0.80~0.85 kg,均價52.8元/ kg,總產值211 200元。該養(yǎng)殖戶在本周期共投入112 075元,其中:魚塘承包費10 000元,水電和人工費10 000元,保健品和藥品6 000元,顆粒飼料64 600元,鱖魚苗9 600元,餌料魚苗11 875元。年凈收入99 125元,平均利潤5 507元/667 m2。
該養(yǎng)殖戶多年來精心養(yǎng)殖鱖魚,掌握了較好的養(yǎng)殖技術,積累了不少經驗,為鱖魚養(yǎng)殖在全鎮(zhèn)的推廣做出了示范,同時也為全鎮(zhèn)的特種水產養(yǎng)殖起到了帶動促進作用。
6.1 魚苗選擇是根本
質量好的魚苗成活率高、生長速度較快、抗病能力強,但鱖魚苗種質量是較難判斷的,該養(yǎng)殖戶很關注鱖魚苗的優(yōu)劣,選擇了江都一家苗種培育場的鱖魚苗種。該鱖魚苗種的親本為長江靖江段的2齡性成熟野生鱖魚,魚苗培育階段未用抗生素,身體無白斑,大小均勻,規(guī)格整齊,尾柄彎曲,體寬,無病無畸形。購買的鱖魚苗長約5 cm,成活率高。平時游動少,攝食快速敏捷。苗種的選擇為養(yǎng)殖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開端。
6.2 餌料魚投喂是關鍵
該養(yǎng)殖戶在餌料魚放養(yǎng)前施用了一些發(fā)酵好的畜禽糞肥,餌料魚池的浮游生物和底棲生物較為豐富,自育餌料魚較為充足,僅在7月購買了一次,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外來病原感染鱖魚的可能性。因養(yǎng)殖密度較大且餌料魚充足,他采取了飽食法投喂:將餌料魚分次投入鱖魚池塘,每次餌料魚均被吃完,一次投喂到鱖魚不再搶食為止。堅持每天在鱖魚攝食最旺盛的早晨和傍晚巡塘,觀察鱖魚的活動情況,據此調整投喂量。既保證了鱖魚有充足的餌料,又避免了浪費。
6.3日常管理是保障
該養(yǎng)殖戶在放苗后5 d,用20 kg/667 m2福爾馬林殺蟲。養(yǎng)殖過程中以調水為主,殺蟲為輔,定期殺蟲,15~20 d一次。不僅使用傳統的增氧機,還為鱖魚池塘配備了微孔增氧設施,并常用EM菌、芽孢桿菌等生物制劑調水。消毒以碘制劑為主,殺蟲用阿維菌素、伊維菌素、“車輪凈”和“斜管凈”。殺蟲之后3 d調水,常用餌料魚池的水與鱖魚池水互換,并加“肥水寶”。殺蟲消毒后定期用硫代硫酸鈉解毒改底,以修復原先被破壞的養(yǎng)殖環(huán)境,大約每20 d一次,全年未發(fā)生嚴重病害,保證了收益。
2017-03-27)
10.3969/j.issn.1004-2091.2017.06.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