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文物管理處
(河北 廊坊 065000)
2016年7月31日,河北省三河市黃土莊鄉(xiāng)老辛莊村村民在自家玉米地中發(fā)現(xiàn)一處被雨水沖開的古墓葬,廊坊市文物管理處立即派專業(yè)人員趕赴現(xiàn)場進(jìn)行調(diào)查,并于7月31日—8月4日對所發(fā)現(xiàn)的墓葬進(jìn)行了搶救性清理。
墓葬位于三河市黃土莊鄉(xiāng)老辛莊村南的耕地中,西北距三河市區(qū)4公里,西距河0.2公里(圖一)。此次共發(fā)現(xiàn)兩座墓葬,分別編號為2016SLM1、2016SLM2(下文簡稱M1、M2)?,F(xiàn)將清理情況簡報如下。
1.M1
圖一 墓葬位置示意圖
圖二 M1平、剖面圖1.菱形纏枝花葉紋銅鏡 2.A型瓷碗 3.雙魚紋銅鏡 4.陶燈盞 5.陶盞 6.B型瓷碗 7.獸首足雙耳銅爐 8、17.C型Ⅰ式瓷碗 9.C型Ⅲ式瓷碗 10、18.C型Ⅱ式瓷碗 11.銀耳勺 12.木簪 13、36.銀簪(殘) 14.銀發(fā)釵 15.醬釉雙系罐 16.骨刷 19、29.雞腿瓶 20、22、23、24、26.A 型陶罐 21、25.B型陶罐 27.A型陶缽 28、30.乳釘紋獸首銜環(huán)銅壺 31.陶杯 32.A型陶盆 33.B型陶盆 34.五釜 35.半圓形玉帶扣 36.方形玉帶扣
方形穹頂單室墓,由甬道和墓室組成,方向185°(圖二)。墓門位于南側(cè),拱形,磚砌,寬1.3米,高1.3米,砌法為兩順一立、一順一立、三順一立,向上內(nèi)收起券,券頂已坍塌。門外兩側(cè)有長身磚豎砌而成的門柱,門柱外為門墻(具體形制不明)。上半部分封門磚立砌斜放,呈橫“人”字形,下半部分用碎磚錯縫平砌。甬道券頂,寬1.3米,高1.3米,進(jìn)深0.76米,鋪地磚為對縫平鋪。墓室方形,東西長2.9米,南北寬2.85米,高2.2米,墓底有鋪地磚,為錯縫平鋪。墓室北部磚砌“凸”字形棺床。棺床東西長2.9米,南北寬1.3米,高0.3米,立面為對縫平砌。棺床凸出部分南北寬0.36米,東西長0.7米。墓壁砌法簡單,由下至上為兩順一立、一順一立、三順一立,四角逐漸內(nèi)收為穹窿頂。棺床以上墓壁的砌法為六順一立。整座墓用素面青磚砌成,磚長36厘米,寬18厘米,厚6厘米。
由散落在墓室的朽木可知,葬具為木棺。兩具人骨擺放在棺床上,保存較完整,左男右女,頭北腳南,為夫妻合葬。
由于墓室內(nèi)有淤土,葬具和隨葬品位置已發(fā)生改變。隨葬品主要發(fā)現(xiàn)于棺床下的西南、東南兩角,有陶器、瓷器、銅器、骨器、銀飾、木簪、玉帶扣等35件,銅錢42枚,包括政和通寶1枚,大定通寶41枚,淤土中還發(fā)現(xiàn)少量漆器碎片。
2.M2
長方形磚壙墓,位于M1西南1.7米處,方向184°(圖三)。墓室呈長方形,東西長1米,南北寬0.78米,高0.72米。墓壁用碎磚錯縫平砌,至0.54米處開始從四角疊澀起小平頂。碎磚均整面朝內(nèi),斷面朝外,僅在近墓頂處用少量整磚。墓頂南北向順鋪素面青磚。墓室地面用碎磚錯縫平鋪。墓磚均為素面青磚,磚長36厘米,寬18厘米,厚6厘米。
圖三 M2平、剖面圖1.B型瓷碗 2.陶盞 3.陶燈盞 4、14.獸面貫耳銅壺 5.B型陶盆 6.A型陶盆 7、8、9、11、13.A型陶罐 10.鬲式雙耳銅爐 12.B型陶缽 15.陶杯 16.五釜 17、18.B型陶罐
圖四 出土陶器1.A型Ⅰ式陶罐(M1∶20) 2.A型Ⅱ式陶罐(M1∶23) 3.B型陶罐(M1∶21) 4.陶燈盞(M1∶4) 5.陶杯(M1∶31) 6.陶盞(M1∶5) 7.五釜(M2∶16) 8.A型陶盆(M1∶32) 9.B型陶盆(M1∶33) 10.A型陶缽(M1∶27) 11.B型陶缽(M2∶12)
墓內(nèi)有少量骨灰散落,無葬具。由于墓室被淤土填滿,隨葬品位置已經(jīng)改變,現(xiàn)集中分布在墓室西側(cè),有陶器、瓷器、銅器等18件,銅錢24枚,包括崇寧通寶1枚,大定通寶23枚。
兩座墓共出土隨葬品119件,主要為銅器、瓷器、陶器,還有少量銀飾、骨器、木飾、玉飾,及66枚銅錢。
1.陶器 共28件,均為泥質(zhì)灰陶。
罐 14件,根據(jù)口部、頸部特征分為二型。
A型 10件。直口,圓唇,溜肩,鼓腹下收,平底。依據(jù)頸部形態(tài)分為二式。
Ⅰ式 9件(M1∶20、22、24、26,M2∶7、8、9、11、13)。微束頸。M1∶20,口徑7.2厘米,腹徑9.5厘米,底徑5.1厘米,高7.8厘米(圖四,1)。
Ⅱ式 1件(M1∶23)。短直領(lǐng),唇部內(nèi)壁有一周凹槽??趶?.9厘米,腹徑9.6厘米,底徑5.5厘米,高 8厘米(圖四,2)。
B型 4件(M1∶21、25,M2∶17、18)。敞口,圓尖唇,短直領(lǐng),腹微鼓,平底,唇口接橋形提梁。M1∶21,口徑6.6厘米,底徑4.8厘米,高8.2厘米(圖四,3)。
燈盞 2件(M1∶4、M2∶3)。束頸,平底。燈盤圓形,敞口,圓唇,內(nèi)唇下有一周凹弦紋,燈盤中間有孔與柄相通。燈柄修長,上有三周凸棱,中空,喇叭形足外撇。M1∶4,口徑4.6厘米,底徑4.4厘米,高 10.8厘米(圖四,4)。
杯 2件(M1∶31、M2∶15)。敞口,薄唇,束腰,上腹斜直,下腹微弧,平底出沿漸內(nèi)收,腰部有一周帶狀弦紋。M1∶31,口徑5.9厘米,底徑3.7厘米,高6.2厘米(圖四,5)。
盞 2件(M1∶5、M2∶2)。敞口,尖唇,斜壁,平底,唇下一周凸棱。M1∶5,口徑5.9厘米,底徑4.1厘米,高1.8厘米(圖四,6)。
盆 4件。敞口,弧腹,平底,假圈足。根據(jù)口沿特征可分為二型。
圖五 出土瓷器1.A型瓷碗(M1∶2) 2.B型瓷碗(M1∶6) 3.C型Ⅰ式瓷碗(M1∶17) 4.C型Ⅱ式瓷碗(M1∶18) 5.C型Ⅲ式瓷碗(M1∶9) 6.醬釉雙系罐(M1∶15)7.雞腿瓶(M1∶19)
A型 2件(M1∶32、M2∶6),折沿微內(nèi)卷。M1∶32,口徑11.8厘米,底徑5.6厘米,高 3.8厘米(圖四,8)。
B型 2件(M1∶33、M2∶5),卷沿。M1∶33,口徑11厘米,底徑6厘米,高3.6厘米(圖四,9)。
缽 2件。斂口,平沿內(nèi)展,外沿凸起微高于沿面,根據(jù)頸部、腹部特征分為二型。
A型 1件(M1∶27),頸部微束,鼓腹斜收,小平底??趶?.9厘米,底徑3.2厘米,高4.4厘米(圖四,10)。
B型 1件(M2∶12),直腹斜收,平底??趶?.3厘米,底徑4.5厘米,高4.1厘米(圖四,11)。
2.瓷器 共11件,有碗、瓶、罐等。
碗 8件。根據(jù)口沿、腹部特征分為三型。
A型 1件(M1∶2),微殘。敞口,圓唇,曲腹,圈足。內(nèi)壁施滿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釉色白中泛黃,釉質(zhì)較為光潤,內(nèi)壁繪兩周環(huán)狀圖案,內(nèi)底點綴圖案,均為褐彩,足底臍心??趶?0厘米,底徑7.1厘米,高 7.5厘米(圖五,1)。
B型 2 件(M1∶6、M2∶1),一件完整,一件微殘。敞口,弧腹,小圈足。外壁刻蓮瓣紋,蓮瓣中脊挺拔,富有立體感。通體施青釉,釉色瑩潤??谘丶吧彴晖钩霾糠钟詫虞^薄,略透白色,即所謂“出筋”。圈足露胎處呈朱紅色,足底臍心。M1∶6,口徑 18.2厘米,底徑4.2厘米,高7.5厘米(圖五,2)。
C型 5件,呈斗笠形,敞口,斜直壁,假圈足,平底。根據(jù)口沿、紋飾分為三式。
Ⅰ式 2件(M1∶8、17),均殘。通體施青釉,足底無釉。內(nèi)壁中間模印雙鳳圖,外圍一周雷紋。M1∶17,口徑16.8厘米,底徑3.3厘米,高 5.6厘米(圖五,3)。
Ⅱ式 2 件(M1∶10、18),一件完整,一件微殘。通體施青釉,足底無釉,胎質(zhì)較粗疏,釉色泛白。M1∶18,口徑13.3厘米,底徑2.7厘米,高 5厘米(圖五,4)。
Ⅲ式 1件(M1∶9),完整。六瓣葵花口,內(nèi)壁花口處有對應(yīng)的六條細(xì)直棱至內(nèi)底。通體施青釉,足底無釉,釉色泛白,胎質(zhì)較為細(xì)膩。口徑12厘米,底徑3.3厘米,高5厘米(圖五,5)。
圖六 出土銅鏡1.菱形纏枝花葉紋銅鏡(M1∶1) 2.雙魚紋銅鏡(M1∶3)
醬釉雙系罐 1件(M1∶15),完整。直口方唇,矮直領(lǐng),溜肩,鼓腹下收,圈足稍外撇,肩部堆貼對稱的扁葉形系。內(nèi)壁施滿釉,唇無釉,外壁施半釉,露胎處呈淺褐色??趶?7.1厘米,腹徑22.4厘米,底徑10.5厘米,高17.6厘米(圖五,6)。
雞腿瓶 2件(M1∶19、29),均完整。小口,平唇,束頸,溜肩,長弧腹,肩部以下飾弦紋,小平底。通體施茶綠色釉,近底無釉。胎質(zhì)較粗,色泛黃,釉層較薄,足底粗糙有裂紋。M1∶19,唇下有一周凸棱,肩部陰刻“省”字??趶?厘米,腹徑14.5厘米,底徑5.9厘米,高50厘米(圖五,7)。
3.銅器 共出土8件,包括鏡、壺、爐等。從器形、紋飾特征來看,壺、爐應(yīng)為宋人工匠仿制商周禮器之作。
銅鏡 2件。
菱形纏枝花葉紋銅鏡 1件(M1∶1),完整。鏡背有一層綠色銅銹,鏡面銹蝕。鏡作八出菱花形,窄立緣,橋形鈕。鏡背以呈方形排列的乳丁紋為界分為內(nèi)外兩區(qū),內(nèi)區(qū)飾一周乳丁紋,外區(qū)飾纏枝花卉四枝,分別從其莖處分枝向左環(huán)繞,枝蔓上莖葉穿插錯落,枝頂花瓣盛開,最外圍飾一周小乳丁紋。直徑11.5厘米,厚0.4厘米,鏡緣厚0.48厘米,重0.13千克(圖六,1)。
雙魚紋銅鏡 1件(M1∶3),完整。整體有一層綠色銅銹,鏡鈕銹蝕。圓形,寬素緣,半球形鈕。鏡背以水波紋為地,雙鯉體型肥大,張口鼓腮,翻折擺尾,繞鈕追逐嬉戲,鰭鱗清晰,生動活潑。直徑18.9厘米,厚0.6厘米,鏡緣厚0.75厘米,重1.22千克(圖六,2)。
壺 4件。
圖七 出土銅壺1.乳釘紋獸首銜環(huán)銅壺(M1∶28) 2.獸面貫耳銅壺(M2∶4)
圖八 出土銅爐1.獸首足雙耳銅爐(M1∶7) 2.鬲式雙耳銅爐(M2∶10)
乳釘紋獸首銜環(huán)銅壺 2件(M1∶28、30),一件完整,一件底殘。直口,寬平沿內(nèi)展,長頸,兩側(cè)附一對獸首銜環(huán)耳。溜肩,鼓腹下垂,圜底,高圈足有階,外撇。頸部飾兩組三行乳釘紋,間以三周凸弦紋為界。M1∶28,口徑6.3厘米,腹徑11.7厘米,底徑8厘米,高21.7 厘米(圖七,1;封二,1)。
獸面貫耳銅壺 2件(M2∶4、14),均完整。直口,圓唇,細(xì)長頸,溜肩,鼓腹下垂,圈足稍外撇。唇下飾一周蕉葉紋,蕉葉內(nèi)飾卷草紋。頸部飾一周勾連雷紋,兩側(cè)附一對貫耳,貫耳上飾勾連雷紋。頸下部飾三組盾形紋飾,內(nèi)為一對變形鳳鳥紋,下襯雷紋。腹中部飾一周勾連雷紋。足上飾一周“”字紋。M2∶4,口徑3.8厘米,腹徑9.2厘米,底徑6.2厘米,高18.2厘米(圖七,2;封二,2)。
爐 2件。
獸首足雙耳銅爐1件(M1∶7),微殘。直口,方唇,平沿外展,沿上裝一對半環(huán)形繩紋耳。直腹,平底,下承三獸面蹄形足。腹部以豎棱為界飾六組卷云紋??趶?5.8厘米,底徑8.6厘米,通高13.2厘米(圖八,1;封三,1)。鬲式雙耳銅爐 1件(M2∶10),完整。敞口外撇,方圓唇,窄沿,沿上裝一對半環(huán)形耳,高領(lǐng),束頸,鼓腹,鬲形底,三柱形足。頸部飾六組饕餮云雷紋??趶?1.3厘米,腹徑11.3厘米,通高18.2厘米(圖八,
2;封三,2)。
4.玉器 2件。
半圓形玉帶扣 1件(M1∶35),完整。乳白色,玉質(zhì)瑩潤,半圓形,側(cè)面有深凹槽。長2.3厘米,寬1.5厘米,厚1厘米(圖九,1)。
方形玉帶扣 1件(M1∶36),微殘。乳白色,玉質(zhì)瑩潤,扣環(huán)為長方形,長2厘米,寬1.3厘米,厚 0.6厘米(圖九,2)。
5.銀器 2件。
圖九 出土飾物及銅錢1.半圓形玉帶扣(M1∶35) 2.方形玉帶扣(M1∶36) 3.銀耳勺(M1∶11) 4.銀發(fā)釵(M1∶14) 5.木簪(M1∶12) 6.骨刷(M1∶16) 7.大定通寶 8.政和通寶 9.崇寧通寶
耳勺 1件(M1∶11),完整。整體呈扁長形,尾部尖細(xì),至頭部逐漸變寬,頸部收窄,頭部呈圓形,大部分氧化為綠色。長9.6厘米,寬 0.4厘米(圖九,3)。
發(fā)釵 1件(M1∶14),完整。呈“U”形,由一根粗銀絲對折而成,彎折處向一側(cè)彎曲,大部分氧化為綠色。長5.8厘米,寬0.8厘米(圖九,4)。
6.木簪 1件(M1∶12),已殘。深棕色,整體呈圓柱形,微彎,兩頭破損呈不規(guī)則錐形。殘長11.6厘米,直徑0.5厘米(圖九,5)。
7.骨刷 1件(M1∶16),微殘。牙黃色,有光澤,整體呈彎曲的扁圓柱形,尾部逐漸扁平,有一月牙狀缺口,有燒灼痕跡。頭部偏粗,共7個植毛孔,縱向排成一列。長13.7厘米,直徑 0.4厘米(圖九,6)。
8.銅錢 66枚,銹蝕。
大定通寶 64枚。圓廓方穿,錢文楷書,對讀,背文楷書“酉”字?!坝稀弊治挥阱X身上部的3枚,位于下部的61枚。錢徑2.5厘米,厚0.13厘米(圖九,7)。
政和通寶 1枚。圓廓方穿,錢文篆書,對讀,光背。錢徑2.4厘米,厚0.19厘米(圖九,8)。
崇寧通寶 1枚。圓廓方穿,錢文楷書,旋讀,光背。錢徑3.5厘米,厚0.26厘米(圖九,9)。
此次清理的兩座墓葬保存較為完整,雖然墓葬結(jié)構(gòu)較為簡單,但出土器物較多,器類較為豐富。兩墓出土器物的特征大多基本相同,如陶盞M1∶5與M2∶2,瓷碗M1∶6與M2∶1,陶杯 M1∶31與 M2∶15 等。
兩座墓葬與其它地區(qū)的墓葬也有相近之處。在墓葬形制方面,M1與山西大同金代徐龜墓[1]、河北遷安市開發(fā)區(qū)金代墓葬M3[2]相近,均為方形穹頂單室磚墓。在出土器物的特征方面,B 型瓷碗(M1∶6、M2∶1)與浙江省麗水市南宋德元年(1275)葉夢登妻潘氏墓出土的瓷碗[3]器形相近,應(yīng)為南宋時期從南方地區(qū)流入;陶杯(M1∶31、M2∶15)與河北遷安市開發(fā)區(qū)金代墓葬出土的陶杯[2]器形相近;C型Ⅱ式瓷碗(M1∶18)與北京龍泉務(wù)瓷窯遺址四期地層出土的瓷碗(G5③∶5)[4]器形相近;雞腿瓶(M1∶29)與北京先農(nóng)壇金墓出土的Ⅵ式雞腿瓶[4]器形相近;“省”字款雞腿瓶(M1∶19)與河北遷安市開發(fā)區(qū)金墓出土的雞腿瓶(M3∶47、M3∶48)[2]器形相近。
兩座墓葬出土的銅錢時代最晚為大定通寶,其鑄造年代為金世宗大定十八年(1178)。結(jié)合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特征,墓葬年代應(yīng)為金代中晚期。兩墓相隔僅1.7米,且處于同一地層,墓葬主人應(yīng)為同一家族。根據(jù)出土器物的數(shù)量、種類分析,墓主人應(yīng)為較富足的平民階層。M1為方形穹頂單室磚墓,此種形制的墓葬在廊坊地區(qū)屬首次發(fā)現(xiàn),填補了當(dāng)?shù)亟鸫乖嵝沃频囊粋€空白,為研究本地區(qū)金代歷史、社會、經(jīng)濟(jì)、文化、墓葬習(xí)俗等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
簡報在編寫過程中得到廊坊市文物管理處陳卓然研究員的指導(dǎo),謹(jǐn)致謝意!
發(fā)掘:張洪英、楊 光、張 剛、李一萱王淑艷、張 凱、趙 毅
繪圖:張 剛、李雅楠
執(zhí)筆:張 剛
[1]大同市博物館.山西大同市金代徐龜墓[J].考古,2004(9).
[2]李子春.河北省遷安市開發(fā)區(qū)金代墓葬發(fā)掘清理報告[J].北方文物,2002(4).
[3]浙江省博物館.浙江紀(jì)年瓷[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4]李華.北京地區(qū)遼金時期陶瓷器分期[J].文物春秋,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