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吉平
重癥膽源性梗阻型胰腺炎的臨床手術治療研究
●周吉平
目的:分析重癥膽源性梗阻型胰腺炎患者的手術治療方法及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9月期間接收的78例重癥膽源性梗阻型胰腺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2組,觀察組39例患者均給予微創(chuàng)手術方案,對照組39例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手術方案,對比2組手術療效及預后情況差異。結果:經不同手術方案治療后,2組患者的住院時間、術后排氣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等指標,存在顯著差異,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微創(chuàng)手術相比傳統(tǒng)開腹手術方案,可以更好地縮短患者住院時間,促進患者預后康復,且手術并發(fā)癥較低,值得臨床綜合應用推廣。
膽源性梗阻型;胰腺炎;手術;療效
膽源性梗阻型胰腺炎隸屬于較嚴重的急腹癥之一,患者大多并發(fā)存在膽囊結石及腸梗阻情況,起病較急且臨床治療難度較大,亟待給予合理關注。本研究為選取適宜膽源性梗阻型胰腺炎患者適用的臨床手術方案,針對性納入了我院2015年6月以來收治的76例膽源性梗阻型胰腺炎患者作為治療對象,以隨機數字分組法將76例患者分為了觀察組與對照組2組,分別給予了常規(guī)手術及微創(chuàng)手術方案,現將不同手術方案治療下2組患者的預后情況分析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9月期間接收的78例重癥膽源性梗阻型胰腺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彩超、CT影像學診斷及臨床綜合檢查確診為膽源性梗阻型胰腺炎。患者多存在膽道疾病活動史,主訴表現為不同程度的上腹部持續(xù)疼痛、發(fā)熱情況,部分患者伴有黃疸、休克情況。影像學診斷特征:患者可見膽總管擴張、膽囊、膽管結石、胰腺形態(tài)改變,實驗室檢查:患者血尿淀粉酶超正常水平較高,血清總膽紅素持續(xù)升高。采用隨機數字分組法將2組患者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2組,觀察組39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5例,年齡22~59歲,平均(44.7±11.7)歲;對照組39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6例,年齡24~62歲,平均((45.2±12.4)歲;2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
觀察組39例患者均于明確診斷前提下,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給予微創(chuàng)手術方案治療,具體手術方法: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RCP)、十二指腸乳頭切開術(EST)、鼻膽管引流術(ENBD)及腹腔鏡膽囊LC切除術治療路徑[1]。術后,常規(guī)給予患者抗生素藥物作抗感染治療。
對照組39例則在明確診斷基礎上,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實施傳統(tǒng)手術治療方案,具體即實施膽囊切除術+T管引流術+膽總管切開探查+胰腺包摸切開+胰周引流術+空腸造瘺術治療方案[2]。術后,常規(guī)給予患者抗生素藥物作抗感染治療。
觀察對比2組患者經不同手術方案治療后的肛門排氣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同時對2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預后死亡率作綜合對比,仔細記錄組內患者各項指標情況,實施組間療效差異對比。
本研究數據均悉數錄入SPSS18.0軟件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 )表示,行t檢驗,P<0.05,代表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研究2組患者臨床指標對比可知:觀察組39例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16.2±4.7)d;肛門排氣時間為(2.7±0.9)d;對照組39例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22.3±6.4)d,肛門首次排氣時間為(3.2±1.1)d,綜上內容可知,觀察組患者各項指標均顯著優(yōu)于同期對照組患者,組間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研究2組患者預后情況對比:觀察組39例患者中,共計出現膿毒血癥患者1例(2.56%),胰漏患者1例(2.56%)、切口感染患者1例(2.56%),手術并發(fā)癥率7.68%。對照組39例患者中,共出現膿毒血癥患者2例(5.12%),胰漏患者2例(5.12%)、腸漏患者1例(2.56%),切口感染患者1例(2.56%),手術并發(fā)癥率15.36%;2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從2組患者預后死亡率情況對比來看,微創(chuàng)組出現1例病死患者(2.56%),對照組出現2例病死患者(5.12%),組間差異對比,P>0.05,不具統(tǒng)計學意義。
從臨床層面來講,重癥膽源性梗阻型胰腺炎是由膽道疾病所誘發(fā)的一類全身性疾病,同白細胞過度激活存在一定關聯(lián),存在多類炎癥介質及細胞因子參與疾病活動。針對重癥膽源性梗阻型胰腺炎患者治療需具備個性化治療意識,需參照術前、術中檢查結果深入了解實際病情基礎上,選擇科學的手術方案[3]。
本研究中觀察組39例患者實施的微創(chuàng)手術方案,是通過在內鏡下窺探患者臟器內環(huán)境,進而實施ERCP+EST+ENBD治療術式,能夠在微小創(chuàng)傷下取得較滿意的引流效果,且多數患者均較為適用ENBD術,若患者僅存在膽總管結石,還可一次完成膽管結石取石及急性膽源性胰腺炎問題的解決[4]。因此,臨床應用效果相應優(yōu)于傳統(tǒng)治療的繁復操作,且微創(chuàng)降低了患者機體損害,可促進患者術后康復,因此被廣泛應用在重癥膽源性梗阻型胰腺炎患者治療范疇。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微創(chuàng)手術方案治療的觀察組39例患者臨床手術指標顯著優(yōu)于同期對照組39例患者(P<0.05);且2組患者術后情況對比,組內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較低,相應減少了患者預后不良情況的發(fā)生,值得后續(xù)臨床作綜合應用推廣。
(作者單位:自貢仁愛骨科醫(yī)院)
[1]李文龍.淺析普外科臨床重癥胰腺炎的手術效果[J].家庭醫(yī)藥,2016,(6):56.
[2]邱輝林.普外科重癥胰腺炎手術治療效果探討[J].大家健康,2016,10(1):99.
[3]饒利軍.重癥胰腺炎106例治療分析[J].黑龍江醫(yī)學,2015,(4):428-428,429.
[4]王振啟.手術治療重型胰腺炎50例療效觀察[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4,(24):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