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琪
四川大學,四川 成都 610065
?
廟會文化與民間傳統(tǒng)信仰
——以河南??h古廟會為例
陳佳琪*
四川大學,四川 成都 610065
作為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廟會,浚縣古廟會保存了上千年的民俗風情和歷史遺跡。然而古廟會在提升當地旅游業(yè)水平、滿足群眾心理需求的同時,也給社會環(huán)境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為解決這個問題,本文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將廟會中的廟觀、神祇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進行了闡釋,并對古廟會未來的發(fā)展模式作了嘗試性的探討。
古廟會;民間傳統(tǒng)信仰;社會影響
廟會文化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早在20世紀20年代,我國學者就開始重視它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與作用。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廟會活動的主要內容雖然已基本實現(xiàn)了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文化變遷,①但尋求超自然力量的庇佑仍然是群眾參與廟會活動的重要目的之一。以豫北地區(qū)的??h古廟會為例,“??h山老奶”(碧霞元君)在附近新鄉(xiāng)市、鶴壁市、安陽市等地區(qū)可謂婦孺皆知,擁有著很大知名度。集會場所位于縣城東南相據而立的大伾、浮丘二山上,每到正月,兩座山上燃香繚繞,鑼鼓喧天,表演高蹺、抬閣、舞龍、旱船等民間技藝的長龍一望無際。當地政府為了弘揚本地的歷史文化,通過擴大宣傳、舉辦民俗文化節(jié)等方式,逐漸將??h古廟會打造成了“河南民俗經典”、“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第二批試點項目”,??h也在1994年成為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經過考察發(fā)現(xiàn),浮丘山上最重要的宗教建筑是碧霞宮。碧霞宮前后院落三進,供奉碧霞元君(當地稱為??h老奶)。內有大殿、后殿、遏云樓、寢宮樓、閻君殿。殿內塑碧霞元君,墻壁上繪有代表儒家文化的二十四孝圖。寢宮樓后舊有一座三教堂,內供釋迦、老子、孔子三教之祖,體現(xiàn)了唐代三教合一的遺風,現(xiàn)已無存。
碧霞宮以北緊鄰千佛寺與千佛洞,洞內有開鑿于唐代大小石刻造像990余座,有很強的歷史藝術價值。這是浮丘山上最主要的建筑,也是香火最繁盛的地方。其它如文昌閣、鴻運殿、轉運殿等廟堂也不下百數。
大伾山規(guī)模略大于浮丘山,其中最著名的是大佛閣,位于北麓天寧寺內,內有一座始鑿于后趙時期高22.7米的大石佛,它是為了平息水患而開鑿,故有“鎮(zhèn)河將軍”之稱;天寧寺以北有太平興國寺,是當地唯一被批準的佛教活動場所。還有供奉東岳大帝黃飛虎的天齊廟,供奉呂洞賓的呂祖祠。太極宮則是大伾山的標志性建筑,通高33米,是一座三層八棱攢尖樓閣式建筑。從下到上分別供奉呂洞賓、文昌帝君、三清列真諸神。外壁墻上八面刻八卦,故又名“八卦樓”。再往南有萬仙閣,內有道教大小神像9000余個故名。
禹王廟位于大伾山東南麓,傳說大禹治水,曾在此處與大蛟戰(zhàn)斗。龍洞位于大伾山東崖,屬于三個天然洞穴,洞前有豐澤廟,保存有宋代以及其它時代的祈雨碑,陽明書院則是儒家文化在這里的代表,院里存有王陽明的"大伾山賦","大伾山詩"和王陽明畫像碑等石刻。此外山上還有懋功宅、張仙洞等遺址不一而論。
總結以上廟觀中供奉的神祇,大致上可以劃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從其他地方“請”過來的地域神,如東岳大帝、碧霞元君;第二類是沒有明顯地域色彩的在全國廣泛分布的神,如呂洞賓、三清以及各處佛教寺院;第三類是根據本地歷史與傳說土生土長誕生的神,如“鎮(zhèn)河將軍”大石佛等。這些神祇原本的職能不管是什么,在這里幾乎全部集中到了調節(jié)風雨、繁衍生育、除災免禍這幾個方面,似乎人民對攘除兇災這一神力有著非同一般的渴求。
前文所述神祇職能集中化的特點,和本地歷史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犊?h志》②記載,??h及其附近地區(qū)在歷史上長期受到水旱、大風、地震、兵火等災害的影響,百姓生活極不穩(wěn)定。其部分摘錄如下:
“周定王五年,黃河在宿胥口潰決,改道大伾山東東北流”
“元延四年,黃河潰決,毀黎陽城,百姓避水黎山”。
“咸寧四年九月蝗災?!?/p>
“咸寧五年六月雹災?!?/p>
“大業(yè)十三年秋,河南、山東大水,死者將半?!?/p>
“天禧三年大水,房舍多被沖壞,人多被淹死?!?/p>
“天圣七年地大震,軍城(今浮丘山西)陷為湖?!?/p>
“至元十九年,蝗蟲為患,禾稼不收,饑民捕蝗果腹,乃至人相食?!?/p>
“至正十二年水、旱、蝗災并作?!?/p>
“乾隆二十四年大水、地震。”
“光緒三年六月至次年三月無雨,蝗蟲肆虐,瘟疫流行,餓殍載道,人或相食?!?/p>
……
羅香林在探討北京妙峰山廟會起源時寫道:“中國北方幾省,幾百年來,因為天氣和人事的變遷,所有的耕地,漸漸變?yōu)椴灰赘N的荒田……在這種情況下,心理上總要一個支配自然的權力者,不能不想到神③?!边@種由歷史的困頓催生的民間傳統(tǒng)信仰,和??h古廟會中的情況極其相似。在歷史上曠久凜烈的兵災與水旱中,民眾的苦難最終催發(fā)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民間傳統(tǒng)信仰的誕生。
以俗稱“鎮(zhèn)河將軍”的大伾山石佛為例,十六國時期,黃河多次潰決,沖毀民宅,淹沒良田,造成饑荒連年,流民遍野。后趙主石勒依照印度僧人浮圖澄的提議,在大伾山東麓依崖鑿大石佛一座,目的就是為了鎮(zhèn)壓黃河水患。作為歷史遺物,它不僅僅呈現(xiàn)了魏晉南北朝以來不斷變化的雕塑藝術,更記錄了千年來當地人民在洪水、大旱、蝗災、兵禍之下的可歌可泣抗爭史。
對于碧霞元君,在《道藏》的《碧霞元君護國庇民普濟保生妙經》中對她的介紹是:“碧霞行滿十方,功周億劫,位證天仙之號,統(tǒng)岳府之神兵,掌人間之善惡,尋聲赴感,護國安民?!痹诳?h古廟會中,“??h山老奶”即碧霞元君絕對是百姓祈禱的最主要對象。無論是有疾有災還是求子求孫或者是要出遠門,百姓都會向“老奶”祈求消災免禍、順利平安,這早已成為一種習慣。這種習慣無疑是歷史時期記憶的遺傳。從明代碧霞元君落戶浮丘山,幾百年間的風風雨雨,百姓的婚喪嫁娶、天災人禍,人民生活的困苦、無奈與喜悅,碧霞宮是最直接的見證者。它對歷史民風民俗的見證比書面歷史的記錄更為直接生動。
大伾山龍洞的《康顯侯誥》碑記載,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尚書郎徐公蒞?!霸兠窭 ?。時值大旱,徐率僚屬到龍洞祈雨。當日晚,陰云四合,“不崇朝而雨千里”。徐上奏章,為龍神求封,皇帝準奏,詔封為“康顯侯”。這是北宋大旱年間官方祈雨活動的一次記錄。除此之外,附近還安置有多塊明清時期的祈雨碑刻?!犊碉@侯誥》碑以及其它祈雨碑,是歷史時期??h地區(qū)受旱災影響的直接證據。
而時至如今,廟會活動的主要內容雖然已逐漸從以娛神為主發(fā)展為以娛人為主,對當地經濟來說,旅游業(yè)對經濟發(fā)展的貢獻也日益凸顯;但除此之外,廟會的負面影響也是存在的。每到正月,大伾山、浮丘山上燃香繚繞不散,鞭炮整日不絕,香客摩肩接踵,這使得整個縣城都處在相當濃厚的宗教氛圍之中。此外,為了滿足外地香客燒香拜佛的需要,當地居民又大量經營香燭冥紙,更是在經濟層面上也沾染上了宗教信仰的氣息。并且由于當地縣級高中正坐落在山腳下,宗教氛圍對教育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這對當地居民的工作、生活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干擾。
當然,民間傳統(tǒng)宗教信仰的存在也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對于參加廟會的百姓來說,燒香祈福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是勞累了一年之后對心靈的安置與寄托。所以在對這一文化遺產進行管理的時候,既不能打著挖掘古代文化遺產的幌子宣揚神鬼文化,又不能把虔誠的神靈膜拜簡單劃為愚昧落后的行為。當前需要做的工作是在社會影響與群眾需求這兩個方面之間,如何尋找一個平衡。
作者認為,要尋找這種平衡,可以嘗試對廟會中的寺廟宮觀以及諸神祇的傳統(tǒng)宗教意義進行一種文化上的轉換。比如針對廟會期間可能迎來的宗教氛圍,管理人員可以通過建造雕塑、樹立講解牌、媒體宣傳、編寫教材、安排志愿者現(xiàn)場解說等方式,重點突出歷史遺跡的文化作用,逐漸轉變它們在群眾觀念中的地位與角色。與此同時,還應盡量發(fā)揮大禹、王陽明、徐懋功、王鐸、李密、端木子貢等歷史名人的文化足跡,將??h古廟會打造成一個歷史文化的集合體。這對當地居民來說,這不僅使學習工作環(huán)境得到了凈化,對古廟會這一文化遺產的經營方式的轉變更有利于發(fā)揮其更多潛在的價值。
[ 注 釋 ]
①李秋香.河南廟會文化及其當代變遷.中南民族學院學報,2002,1,22(1).
②??h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浚縣志.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12.
③羅香林.碧霞元君·民眾迷信碧霞的原因.民俗.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編,1929(69、70期合刊).
[1]李秋香.河南廟會文化及其當代變遷.中南民族學院學報,2002,1,22(1).
[2]任思義.大伾與浮丘.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89.5.
[3]??h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h志.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12.
[4]呂繼祥.泰山娘娘信仰.北京:學苑出版社,1994.10.
[5]鄭仕有.中國民俗通志·信仰志.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5.
[6]烏丙安.中國民間信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
[7]羅香林.碧霞元君·民眾迷信碧霞的原因.民俗.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編,1929(69、70期合刊).
陳佳琪,四川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專業(yè),研究方向:文物與藝術考古。
B933;K
A
1006-0049-(2017)09-02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