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心宇 侯東昱
河北科技大學,河北 石家莊 050018
?
20世紀20年代中西男女服飾對比研究
李心宇*侯東昱*
河北科技大學,河北 石家莊 050018
20世紀20年代的世界是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卻也是影響中西服飾發(fā)展的重要開端,為未來的中西方服裝樣式以及造型技術奠定了基礎。本文通過對20世紀20年代中國和歐洲的男女服飾進行對比研究,從時代背景和文化背景對服飾發(fā)展影響的角度出發(fā),分析不同的環(huán)境和背景下對中西男女服飾的影響以及對未來服裝發(fā)展的啟示。
20世紀20年代;服飾;服裝樣式;發(fā)展影響
西方社會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女性開始參加工作,開始穿著實用簡潔的服裝。女裝男性化趨勢逐漸明顯,裝飾性配飾消失,女性束腰被取消,服裝的廓形改為直筒形。這時的巴黎高級時裝也開始興盛起來,時裝也更加大眾化。中國在這個時期處于混戰(zhàn)時期,民主思想進一步深入人心,旗袍開始廣為流行,并成為城鎮(zhèn)婦女普通的服裝之一。
西方由于受裝飾藝術和工業(yè)革命的影響,掀起了以“現(xiàn)代主義”為特質的設計運動,因此也影響了女裝樣式,呈現(xiàn)出以簡潔樸素為特征的直線造型,制服化、短裝化、低腰節(jié)的特點,男孩風貌、小黑衫、褲裝逐漸流行,新式女士胸衣BRA盛行。中國則興起以“民主”“科學”為主的思想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也開始全面展開,并動搖了處于正統(tǒng)地位的封建思想。服裝出現(xiàn)前清和民國服裝同時并存的局面,女子流行穿著改良旗袍、襖裙、女學生裝及文明新裝,并且開始使用新式內衣。
(一)女士內衣的變化
西方20年代的胸衣設計簡約,臀部變窄,用松緊帶取代了花邊,用一塊平平的面料做成了BRA,當時的女性不再追求胸部豐滿,胸衣也變的輕薄和柔軟。中國天乳運動的興起,女性對新式內衣開始有所接受,而現(xiàn)代胸罩在電影明星以及現(xiàn)代職業(yè)婦女倡導下傳入中國,并替代中式抹胸。
(二)服飾面料的變化
西方主要采用透明而細薄的面料,如:雪紡、印花或提花真絲薄綢,軟緞、絲絨、薄紗和塔夫綢,金屬線交織的面料在當時也很流行。中國盛行的服飾面料材質包括天然纖維以及桑蠶絲,傳統(tǒng)的羅、綈、綾等沒有出現(xiàn),但是在大部分鄉(xiāng)村,婦女們衣服的原料大多還是是棉花制成。
(三)服裝色彩的對比
由于西方受到裝飾藝術的影響,顏色多較為強烈、鮮艷的色彩,如:罌粟紅、紫羅蘭、猩紅色等。中國的面料色彩上則追求柔和、穩(wěn)重、素雅色調,并且以藍色調居多。
(四)服飾紋樣
西方受到裝飾運動的影響,開始追求自然風格,并成為這一時期圖案設計的靈感來源,包括印花圖案、埃及的太陽圖案、古印第安的幾何圖案、日式風格印花圖案及抽象的超現(xiàn)實主義裝飾等。而中國服裝紋樣較為男性化,條格紋樣增多。西方繪畫傳入我國,并影響了近代女裝設計紋樣風格。
(五)發(fā)飾
此時西方的時髦女性喜愛剪成短發(fā)型,并把短發(fā)理成泡泡式樣,或有劉海或無劉海,或直發(fā)或卷曲。中國的女性則時興剪發(fā),并用緞帶將其扎起,或以珠寶翠石和鮮花編成發(fā)箍。城市女性有的用鐵質的手工燙發(fā)夾把短發(fā)燙出彎曲的波浪,甚至有的還把火鉗、剪刀在火盆上烤熱來制造彎曲卷發(fā),但是在廣大農村中的婦女們發(fā)型沒有太大變化,留著長發(fā)并且滿頭插戴著花。
(六)鞋飾
西方參政的婦女多以穿高跟鞋來展現(xiàn)女性特質,她們穿著鈕扣靴和高跟運動鞋。高跟鞋從西方傳入中國,作為“小姐太太”們的飾品開始流行的,但是在當時普通家庭的女子仍然穿著手工布鞋。
(七)化妝
在西方化妝品開始越來越普遍,常用的有胭脂、口紅、眼膏、眉筆、指甲油、香水等。中國女性的妝容眼妝、眉毛、唇色都偏好于濃艷,此時歐美的化妝品、飾品進入中國市場,并且成為時尚女性的標簽,但是農村少年婦女們臉上則是涂上一層鉛粉,兩個臉上只是涂抹兩塊胭脂。
(八)配飾
夸張和奢華是這一時期西方配飾的共同點,受到“裝飾派藝術”和古埃及藝術的影響,印度珠飾包,長圍巾和裝飾頭帶成為了夜晚出行的配飾首選,珍珠配飾也廣為盛行。手持煙斗和煙盒更是成為了女性顯現(xiàn)自我風格的標志,女子佩戴的帽子款式也由初期的大邊檐帽演變?yōu)楹笃诘臒o邊小型圓頂帽。流蘇開始出現(xiàn),并裝飾在直筒長禮服的裙擺或肩部,或裝點著嫵媚妖嬈的酒會連衣短裙或裝點手包上。
西方男子西服套裝,經歷一種向青春型風格上的革新,合體型的輕便化風格開始盛行,下面的褲裝變化更大。盛行熱帶套裝,白色西裝開始出現(xiàn),面料采用白亞麻等輕薄爽透的材料,并采用白色軟木帽子。以及運動服的盛行,受當時流行運動項目的影響,增添新的品種和樣式。如:風衣、短袖運動衫、套頭衫、馬球衫和高爾夫短襪等。而中國的男子服裝流行方式是自上而下的“瀑布式”,加上畫報、廣告形象的渲染,更是對當時的服裝變化潮流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西裝革履是時髦,中式長袍依然存在,只是馬褂不再盛行,并放寬中式褲腳,不再扎腿帶。學生、商人及新式職員穿西裝及中西合璧式為多;舊式店員穿中式服裝為多,工人大多數(shù)以藍布衫褲為標志;苦力衣衫襤褸,多穿綴滿補丁的舊布短衣,戴闊檐帽;有部分游民穿綢著緞寬袍大袖,多素色,帽子歪戴,衣多袒胸。部隊中,國民黨的國民革命軍、共產黨的工農紅軍以及北洋軍閥各部武裝,他們穿著的軍事服裝很具典型性。
20年代的女裝以其獨特的造型和強烈的女權主義色彩改變了人們傳統(tǒng)的價值觀和審美意識,使女裝脫離傳統(tǒng)樣式的束縛,向現(xiàn)代化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也為后來女裝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通過中西男女服飾的比較,可以看出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已經改變,更多創(chuàng)新、先進、自主的想法誕生,當代中國的服飾也必將會向多元化、自主化、個性化方向發(fā)展。
[1]湯獻斌,編著.立體與平面:中西服飾文化比較[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2.6.
[2]袁仄,胡月.百年衣裳:20世紀中國服裝流變[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0.8.
[3]華梅.中國服飾[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4.10.
李心宇(1991-),女,漢族,河北邯鄲人,河北科技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服裝藝術設計;侯東昱,河北科技大學紡織服裝學院,副院長兼教授,研究生導師。
TS
A
1006-0049-(2017)09-00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