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龍 趙 麗
重慶安全技術職業(yè)學院機電工程系,重慶 404020
?
《機電安全技術》課程的教學研究與實踐*
王福龍**趙 麗
重慶安全技術職業(yè)學院機電工程系,重慶 404020
“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和機電安全事故頻發(fā),使得《機電安全技術》成為高職院校課程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教師所面臨的一項任務就是對《機電安全技術》課程進行改革,本文著眼《機電安全技術》課程教學的當前情況,就如何提高《機電安全技術》的教學改革質量進行探討,以此來為今后該學科教學改革的順利實現(xiàn)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jù)。
機電安全;高職;教學改革
(一)課程性質和內容
本課程是我校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yè)必修基礎課,主要內容又分為7個方面的安全技術,分別為金屬切削機械安全技術、木工機械安全技術、壓力加工機械安全技術、熱加工安全技術、焊接和熱切割安全技術、起重機安全技術與電梯安全技術和電梯安全技術。首先,介紹機械安全基礎知識,然后結合學習機械制造技術講解金屬切削機械安全技術,同時圍繞焊接與熱切割作業(yè)開展實踐作業(yè),其他安全技術結合多媒體進行講解。
(二)課程的任務
課程主要闡述機械產品在安全方面的基本知識和共性問題,并結合各類典型機械設備的危險有害因素和易于發(fā)生的事故,重點要求學生掌握機械設備在設計、生產,特別是使用過程中的安全要求及防止事故的一般原則和安全技術措施。主要學習內容包括切削加工、壓力加工、熱加工、焊接以及起重運輸機械等方面的安全技術。同時要求學生了解機械安全風險評價、機械安全設計和安全認證等知識。對培養(yǎng)學生在工程實際工作中,樹立機械安全意識、掌握機械安全技術具有一定的引導作用。
(一)優(yōu)秀教材資源的不足。在現(xiàn)有市場上有關機電安全技術的教材不多,可供選擇的面較窄,另外部分教材內容陳舊或者短缺,不能滿足我校以安全為特色的教學方式。
(二)《機電安全技術》這門專業(yè)課程實踐性和理論性較強。實踐性強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操作能力和主動學習的欲望,但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內容吸引力不足。職業(yè)院校學生基礎差,積極性不強,學校也未必有充足完善的實驗設備和場所,因此更加加大了這門課程的教學難度。
(一)精彩的第一堂課。萬事開頭難,首次教學尤為重要。首先,要使學生明白本門課程重要性,了解該課程的學習內容,知道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能解決生活中和工作中的哪些問題。其次,介紹一些關于機電設備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現(xiàn)代科技中的典型應用。最后,引出機電事故給我們帶來的危害,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讓學生感性的認識機電事故給人、財產造成傷害和損失,使他們接受此課程的同時也激發(fā)自己學習的興趣。
(二)科學的教學手段。《機電安全技術》采用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在工作任務的驅動下,學生自己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得學習的成就感,激發(fā)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和主體意識,甚至有助提高他們的綜合職業(yè)素質。再利用自己開發(fā)的教學資源,如課件、模型、微課等進行教學,課堂教學中難以直觀表達的機電設備的構成和工作原理,通過多媒體技術將抽象難學的內容變得具體而形象,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豐富的典型案例。隨著機電技術的迅速發(fā)展,裝備制造業(yè)所使用的機電設備也越來越精密和復雜,造成設備安全管理任務也越來越重。學校及時把最新的企業(yè)真實發(fā)生的設備事故案例融入課堂,用來充實教學。在講解典型案例時,理論聯(lián)系實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很好的促進了學生工程意識的提高,同時指出在事故中發(fā)現(xiàn)的特有隱患來促進學生的設備管理的創(chuàng)新。
(四)虛擬技術的應用。機電安全技術教材理論性過強,缺少趣味性,甚至超出學生的理解范圍,并且現(xiàn)有的機電安全教育技術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在以往教學中情境的創(chuàng)設只能通過老師的言語、圖片的展示和錄像。學生大多只能被動地接受,對于一些情境,老師描繪的和學生理解的可能相去甚遠。利用VR技術,可以有效地解決實驗條件與實驗效果之間的矛盾。在教學中,許多昂貴的實驗、培訓器材,由于受價格的限制而無法普及。如果利用虛擬技術,在多媒體計算機上建立虛擬實驗室,演示各種機電設備、生產環(huán)境、人物等設備任務運行狀態(tài)和檢修操作狀態(tài),學習者可以走進這個虛擬實驗室,虛擬再現(xiàn)機電事故案例,操作虛擬儀器,觀察操作結果。
(五)科學的學習評價方法。學生在多大程度上能夠符合企業(yè)的標準和要求是衡量職業(yè)教育活動是否具有成效的重要依據(jù),因此,既需要進行工作成果的呈現(xiàn),也需要涉及具體的工作過程。在《機電安全技術》教學過程中堅持教學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在課程教學活動中,評價體系由教師、學生和有關課程教學專家等組成。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定學習目標,檢查目標的達成度,反思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采取措施調整與改進,達到自我教育的功效。與此同時,學生也對教師的教學提出看法,師生共同改進教學。除此之外,還在學生之間進行相互評價,建立一種互幫互學式的新的伙伴激勵機制。這樣的評價方法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還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潛能挖掘。
本文針對《機電安全技術》課程的課程特點和教學難點進行探討,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進行創(chuàng)新,而且堅持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對機電與安全管理技術人才的培養(yǎng)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積累了寶貴的經(jīng)驗。對我國培養(yǎng)機電安全類人才,解決制造行業(yè)對機電專業(yè)安全管理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具有一定的意義。
[1]沈忠紅,胡焱.關于高職學習領域課程學習情境的開發(fā)[J].職教論壇,2011(11).
[2]李成彪.<安全用電>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分析[J].科學中國人,2014.
[3]張遠梅.論安全用電課堂教學[J].教學探索,2016.
* 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機電類安全技術課程教學內容改革與實踐》資助(項目編號:163284)。
TD
A
1006-0049-(2017)09-0060-01
** 作者簡介:王福龍(1988-),男,山東菏澤人,碩士,重慶安全技術職業(yè)學院機電工程系,助教,從事智能控制、高職教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