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苗
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廣東 珠海 519041
?
高校課堂上的歷史虛無主義表現(xiàn)及其治理對策*
苗 苗**
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廣東 珠海 519041
高校課堂上的歷史虛無主義的直接表現(xiàn)形式為抹黑中國的“黑中”行為。這是在當前高校一部分課堂上存在的一種不良現(xiàn)象,正視這一現(xiàn)象,對其進行妥善治理,才能確保高校課堂教學的健康發(fā)展,為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注入正能量。本文總結了當前高校課堂上“黑中”現(xiàn)象的基本表現(xiàn)與所致危害,分析了高校課堂歷史虛無主義現(xiàn)象泛濫的主要誘因,并分別從建立中華文化校內推廣制度,完善精神文明課堂教學機制,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方法,健全素質文化交流互動程序,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治理對策。
高校課堂;歷史虛無主義;治理
伴隨著高等教育理念的轉變與社會群體思維的演變,高校思想政治實踐教學也開始呈現(xiàn)出更為自由、開放的呈現(xiàn)態(tài)勢。這在助推高等院校思想教學多元拓展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引發(fā)了意識層面的偏差問題。尤其是在功利主義、投機主義、激進主義等消極意識的影響之下,一系列惡意抹黑中國社會的現(xiàn)象在課堂上肆意泛濫,嚴重干擾了高校教學的正常開展,極大誤導了大學生群體的價值判斷。
(一)高校課堂上歷史虛無主義的基本表現(xiàn)
1.否定族群優(yōu)秀傳統(tǒng),無原則放大中華文化的滯后面
中華民族擁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長期形成的族群文化也獨樹一幟,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可謂卓然不群。這原本應該成為高校課堂教學之中的授課重點,也應當激發(fā)起師生群體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然而由于個別施教者出于各種私利目的,片面將復禮重道、隱忍退讓、避嫌忌諱等解讀為封建道統(tǒng)文化糟粕,并將其與三從四德、君臣綱常、專制獨斷等進行捆綁,大肆污蔑中華文化為野蠻、落后的封閉式族群文明,并肆意渲染人生享樂、保持個性、我行我素等西方社會的自由主義消極理念,鼓動受教群體拒絕參與集體、團隊類的協(xié)作活動,極大擾亂了受教群體對于族群文明的合理定位。
2.盲目貶低華人群體整體素質,崇洋媚外意識顯著
華人群體數(shù)量巨大,分布廣泛,其家庭觀念、受教育程度、自身約束力等各不相同,難免出現(xiàn)素質修養(yǎng)參差不齊的現(xiàn)象。一些高等院校院校教師則趁機將此進行惡意擴展,將個別出現(xiàn)的盧浮宮墻壁出現(xiàn)中文刻跡、尼羅河丟棄垃圾、泰國古廟踢打文物等國人出游的不良現(xiàn)象進行普遍化解讀,并捕風捉影地捏造了一些不實的、損耗華人群體形象,并斥之為“民族劣根性”,大聲疾呼其是華人群體的“丑陋面、可恥面”。同時,一些別有用心的高校教師則趁機輸入西方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攛掇受教群體全盤接納西方社會的所謂“高度文明禮儀”,推崇其為“紳士行為”,大肆鼓動受教群體“有機會、有能力就移民外國”[1]。這些失當?shù)难孕袩o疑使得受教群體的價值觀、人生觀被人為地惡意改變。
3.肆意攻擊中國現(xiàn)行社會制度,鼓吹移植外國體制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與施行,是順應歷史潮流發(fā)展的必然。但是由于西方國家推行的“顏色革命”策略的影響,加之一部分別有用心的極端社會人士的惡意宣傳。在課堂之上,部分老師公開攻擊現(xiàn)行的社會主義制度,其固執(zhí)地將當前中國社會所呈現(xiàn)的種種不合理現(xiàn)象歸結為社會制度問題。認為只要廢除現(xiàn)行的社會主義制度,移植、引入西方社會的資本主義制度,就能迅速解決集中出現(xiàn)的各種社會問題,并蠱惑受教群體全盤接納西方社會制度。這就造成了部分青年群體對于所處社會制度的潛在抵觸,潛在的逃避現(xiàn)實、出走國外的意識難免會出現(xiàn)。
(二)高校課堂的歷史虛無主義所致危害
1.部分青年對自身族群文化出現(xiàn)質疑,挫傷其民族自尊心與歸屬感
文化傳統(tǒng)是族群成員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之一,對于族群成員的身份認同、社會成長等發(fā)揮著重要的輔助作用。當代大學生正處在價值觀、人生觀的塑造期,更需要通過加強對于自身族群文化的認知,來幫助其更為協(xié)調地學習理論知識、掌握實踐技能。而在“黑中”現(xiàn)象泛濫的沖擊之下,部分大學生由于聽信了個別施教者的一面之詞,認為歷史悠久中華傳統(tǒng)文化過于落后、愚昧,其數(shù)千年積累的文化理念都是農耕時代的封閉文化,與當代工業(yè)社會文明格格不入。而某些外國的族群文化則是先進文明的真正代表,從而產生了自卑、自棄等落差心理,民族自尊心與歸屬感大為削弱,從而影響到自身對于族群文化的正確認知。[2]
2.引發(fā)受教群體對國民同胞產生排斥心理,誘發(fā)社會階層間的彼此隔膜
社會是由社會成員構成的有機系統(tǒng),成員群體彼此之間能否形成良性關系,是保障整個社會穩(wěn)定、和諧的重要基石之一。而作為社會成員的關鍵一份子,高等院校的青年人更應當養(yǎng)成關愛同胞、與人和睦、互幫互助的相處理念,共同為華人社會的長治久安貢獻力量。但是由于“黑中”現(xiàn)象的極度泛濫,華人群體被惡意冠以“低素質黃皮膚、不講禮中國佬”等的歧視名號。尤其是國人群體,更被諸多所謂的高校精英知識層污為“劣等公民、無知民族”。當原本自尊心較強、偏于理想主義的受教群體聽信了這一蓄意抹黑中國民眾的不恥言行之后,難免會對本國同胞產生厭惡、嫌棄、排斥等不良心理,這就嚴重影響了社會成員之間的和諧關系,并最終會引發(fā)群體隔膜的不斷出現(xiàn)。
3.導致受教群體對社會未來發(fā)展喪失信心,造成人才群體的集體性流失
馬克思社會歷史觀決定了社會系統(tǒng)永恒處在持續(xù)演變的運動過程之中,只有保持發(fā)展態(tài)勢,社會未來才能更為協(xié)調、圓滿。而發(fā)展態(tài)勢的實現(xiàn)與維持,又離不開整個社會群體所秉持的信心感,這種對于所處社會的信任與期待,無疑是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fā)展的關鍵動力。然而由于高校課堂上一系列不負責任的言論肆意泛濫,導致部分青年不同程度地產生了既不愿積極投入學習探究、社會活動之中,也未能合理規(guī)劃自身的擇業(yè)、就業(yè),繼而對社會發(fā)展喪失了應有的信心,并導致了相當一部分受教群體開始以移民、出走國外來尋求心理解脫,這無疑又造成了高素質人才的巨大流失。
(一)個別教師群體存在主觀認知偏差,以抹黑中國來尋求心理平衡
大學講求學術自由、思想解放,對不同的理念認知具有高度的兼容包裹性。這原本是有助于教育拓展、教學更新的難得要件。然而由于個人主義、投機主義等消極意識的侵擾,一部分暫時在學術上無所建樹的施教者開始滋生敷衍教學、貪圖享樂的不良情緒,只有通過消極應對才能引起相關領導的重視,為自身“懷才不遇”的“脫穎而出”創(chuàng)造條件。這種偏激的主觀認知偏差的大肆泛濫,使得其中個別心懷叵測的施教者則開始利用課堂,將自身的所謂“不平遭遇”無限夸大,同時對高等院校的管理制度、治學理念以及基本現(xiàn)狀進行無端評說與惡意攻擊[3],以希冀通過這種宣泄來實現(xiàn)心理上的暫時平衡,這種適得其反的做法不僅未能如期所愿,而且也引發(fā)了課堂教學的極大混亂。
(二)受教群體缺乏應有的甄別判斷能力,無法合理篩選不實性的意識輸入
當代大學生大都處在價值觀念、思想成長的塑造期,受限于社會實踐有限、人生閱歷不足,其大都不具備篩選不良意識、排除消極理念的甄別能力。尤其是當其被網(wǎng)絡上的所謂獨家報道、深度解密的讕言所蠱惑,就很容易產生排斥唯物主義教育、抗拒社會主義教學的抵觸心理。加之再被一些別有用心的施教者利用,向其灌輸反社會、反科學、反人類的極端思想,這一群體就難以避免地被洗腦,將以上極端思想奉為人生信條,并開始以實際踐行來凸顯自身的個性思維與先鋒意識,殊不知其已經落入彀中。甄別判斷能力的嚴重缺失,也導致了受教群體陷入集體迷失的困境之中,極不利于學業(yè)完成與健康成長。
(三)院校管理部門在監(jiān)管環(huán)節(jié)存在漏洞,難以有效保障思想教學良性運作
進入本世紀以來,高等院校擴招浪潮開始席卷全國,大量新興高等教育機構開始集中涌現(xiàn),有效解決了生源數(shù)量需求與教育資源配比之間的失調問題。然而由于過于注重擴招規(guī)模的增速與增幅,大部分高等院校在管理制度上并未同步跟進,依舊遵循原有的相對封閉的管理原則,缺失人性、靈活的適配機制。尤其是在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教育教學的環(huán)節(jié)上,相當一部分高校都只是照本宣科地進行思政教學,對于定位受教群體的思維價值取向、歸納受教群體意識偏好類型、制定受教群體思想實踐對策,則統(tǒng)統(tǒng)沒有落實到位,所取得的教學實效自然可想而知。這種漏洞存在的管理制度無疑制約了高等院校受教群體的全面成長,也為歷史虛無主義言行的泛濫提供了可乘之機。
(一)建立中華文化校內推廣制度,宣傳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扭轉受教群體對于族群文化的片面判斷
宣傳中華民族的燦爛歷史文化,弘揚民族族群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在高校校園之內,掀起探究中華文化、分享中華文化、熱愛中華文化的群體熱潮,無疑能夠有效消除“黑中”言行對于受教群體的意識蒙蔽[4]。鑒于此,高等院校應當適時建立基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校內推廣制度,制定并開展具體的宣傳活動,如中華文化校園行宣講周、中華優(yōu)秀文化主題講座、華夏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習會、中華民族獨有民間藝術觀覽會等等,鼓勵受教群體積極參與其中,堅持記錄探究心得,并定期召開校內演講競賽,評選優(yōu)秀的個人與團隊,從而在確保蕩滌“黑中”言行對于民族文化污蔑攻擊的基礎之上,有效扭轉受教群體對于自身族群文化的認知偏差。
(二)完善精神文明課堂教學機制,宣傳道德模范人物事跡,增進受教群體與其他社會群體間的融合
課堂教學是受教群體接受思想改造的重要場所與主要途徑,對于引導受教群體形成正確、健康的價值理念,發(fā)揮著關鍵性的輔助作用。這就要求高等院校能夠進一步完善精神文明課堂教學的運作機制,細化課程設計、知識講授以及實踐練習等步驟,重點介紹當今社會中不斷涌現(xiàn)的各種道德標桿人物與光榮事跡,以翔實的內容、數(shù)據(jù)來證明華人群體整體素質的提高,擊潰“黑中”言行之中對于國民素質的無端貶低。同時,也要定期組織學生群體進行校外義務社會活動,切身感知當今中國社會人群之間的融洽關系,從而通過自身的真切體驗而消除原有的認知缺陷,增進與其他社會群體之間的彼此融合。
(三)改進思想政治實踐活動方法,講解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提高受教群體對于所處社會的理性認知
思想教育是知行合一的教學行為,一味地進行理論知識傳輸,而不去付諸實踐體驗,則無異于閉門造車、紙上談兵。尤其是面對“黑中”言行的所謂言之鑿鑿、煞有介事,僅從學術層面進行反證、辨析,也很難真正改變受教群體業(yè)已形成的認知偏差[5]。所以,就需要通過增加、改進實踐方法,深入探究、認知、體悟中國當今的社會制度。對于高等院校而言,則可以增加校內實訓、校外實踐,在著重講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的同時,也要利用各種課余、閑暇時間,組織大學生群體進入社會,密切觀察社會,融入社會主義實踐。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到偉大的社會主義實踐中去。深切體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我國經濟、社會所取得巨大歷史進步。通過自身切實的社會實踐印證中國社會制度的先進性,繼而提高大學生群體對于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
總之,高校課堂上蔓延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已經嚴重影響了當代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及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高校必須強化對其師生進行有關于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內容、特點、影響、危害的專題教育,提高老師和學生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辨別力,只有這樣,才能占領意識形態(tài)的制高點,有效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對大學生的滲透和影響。
[1]馬帥,龔燦.誰在抹黑中國游客[J].東南西北,2013(21):22.
[2]花千芳.擊潰這條抹黑中國的戰(zhàn)線[J].政工學刊,2013(10):72.
[3]史艷芳.加強高校思政課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思考——以“概論”課為例[J].世紀橋,2014(01):30-31.
[4]楊英法,聶雅.社會思想引導、社會輿論調控與社會情緒管理[N].光明日報(理論版),2014-9-28(07).
[5]趙相斌.試論高校思政課教師的問題意識[J].新課程研究(職業(yè)教育),2007(06):73-76.
*2016年廣東省高校省級重大平臺特色創(chuàng)新類項目(教育教研類)“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實現(xiàn)方式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6GXJK201)。
G
A
1006-0049-(2017)13-0015-02
**作者簡介:苗苗(1981-),女,漢族,吉林公主嶺人,吉林大學珠海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