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曉燕
寧波大紅鷹學院,浙江 寧波 315175
?
“微時代”民辦高校學生黨員的教育模式的探析*
勞曉燕
寧波大紅鷹學院,浙江 寧波 315175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21世紀,前沿科技與傳統(tǒng)的高等教育碰撞出奇妙的火花。隨著傳媒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從微訪談、微博到現(xiàn)在人人皆知的微信,“微”字大行其道,形成了當下最為流行的“微”家族,這也意味著“微時代”已經(jīng)來臨。所謂“微時代”,即以微信為代表的交流軟件作為傳播媒介,以短小精煉作為文化傳播特征的時代[1]。在這樣一個小卻可以被多數(shù)人所擁有的時代,民辦高校學生黨員的教育也因此將面臨著諸多的機遇與挑戰(zhàn)。開展“微時代”下民辦高校學生黨員教育模式的創(chuàng)新性探究,是充分利用“微時代”信息高速交互的特征拓展高校學生黨員教育工作新陣地,對解決當前民辦高校學生黨員教育模式存在的問題,提出適合民辦高校學生黨員發(fā)展的教育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新時期,高校儼然已經(jīng)成為了培養(yǎng)優(yōu)秀黨員的紅色搖籃,同時學生要求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組織的熱情日益高漲,優(yōu)秀的學生黨員隊伍逐年壯大。目前民辦高校順應時代要求,將微媒體應用到學生黨員的教育工作中來,但是多存在表面工作只是一種形式,還不能真正成為黨建工作的主流方式。
(一)學生主觀因素
對寧波大紅鷹學院400名畢業(yè)的學生黨員的問卷調查中顯示入黨動機從個人角度(單純只是為了激勵自己、增加就業(yè)籌碼等方面)出發(fā)的占68.29%。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學生黨員雖然組織上已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但是思想上并沒有真正入黨,大部分學生缺乏明確的追求目標,對黨的性質、宗旨認識不深,入黨動機不純,并不清楚自己為什么要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在“微時代”下,民辦高校學生多數(shù)缺乏理想信念,認識過于表面化,入黨動機過于功利化,認為黨員在評優(yōu)、就業(yè)等方面可以增加砝碼?!拔r代”倡導大學生獨立自主,而以“矩陣”模式傳播的“微信息”對大學生的身心、價值觀等方面都形成巨大的沖擊。但是高校學生的思想還是比較樸素自然,依然存在較強的可塑性。
(二)高??陀^因素
民辦高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養(yǎng)大學生穩(wěn)定的政治態(tài)度、堅定的理想信念、積極的政治信仰的重要途徑。但是現(xiàn)有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對于時代發(fā)展存在滯后性,無論是教育內容、教育形式亦或是教育系統(tǒng)性方面。在該調查中顯示83.5%的學生認為學生黨組織的學習形式缺乏創(chuàng)新是影響學生黨組織文化建設成效不明顯的主要因素;黨內舉行的政治活動,如紅色之旅、愛國電影賞析、先進教育、創(chuàng)先爭優(yōu)的主題教育活動過于形式和陳舊;調查顯示46.73%的青年黨員認為在校期間的學生黨員教育存在照本宣科,炒冷飯,新瓶裝舊酒等現(xiàn)象,理論教育與實際相脫節(jié),忽視黨員的實踐教育;調查還顯示73.86%的青年黨員認為沒有好的載體(如工作項目、形式活動)是影響他們發(fā)揮黨員作用的主要因素。所以傳統(tǒng)扁平式的管理模式將導致民辦高校學生黨員教育模式與新時代格格不入,使學生黨員教育效果每況愈下,沒有切實有效地根據(jù)個人成才特點完成教育培養(yǎng)。
隨著微信、粉絲、朋友圈等字眼在民辦高校悄然興起,改變了大學生的習慣、生活和學習方式,這也意味著校園生活也將變成“微校園”。相比傳統(tǒng)的網(wǎng)絡媒體時代,“微時代”具有大眾性、互動性以及及時性等優(yōu)勢,既為民辦高校學生黨員教育工作提供機遇,同時也使民辦高校學生黨員教育面臨新的挑戰(zhàn)。
(一)“微時代”下民辦高校學生黨員教育陣地的轉變
“微時代”下的學生黨員教育陣地與傳統(tǒng)的以“三會一課”為主要模式的教育陣地不相協(xié)調的因素變得越來越明顯?!拔r代”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豐富了人與人的交流方式,但是不確定性和難以控制性成為了“微時代”信息的一個新特點。以當下最流行的交流軟件——微信為例,它可以通過朋友圈、公眾號來較好地實現(xiàn)人際溝通和大眾傳播的融合,傳統(tǒng)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是當前學生黨員教育的必然趨勢。
(二)“微時代”下民辦高校學生黨員教育模式的轉變
目前,我國民辦高校學生黨員教育模式是以說教、灌輸為主的單一模式,如往往以理論教育、思想?yún)R報、民主生活會、黨員大會等形式展開,途徑單一、時效性差,缺乏主體之間的民主平等和雙向交流,難以企及融合個人傳播與大眾傳播于一體的“微傳播”優(yōu)勢。同時研究與實踐也表明,“微時代”下大學生黨員更熱衷于追求一種以互動式、探討式為主體的多元教育模式[2]。
(三)“微時代”下民辦高校學生黨員教育主體的轉變
與以往大學生黨員相比,“微時代”背景下的大學生黨員是伴隨著新媒體成長起來的,他們的思想觀念、行為取向等都充分體現(xiàn)了“微時代”的特征,微博、微信成為了他們獲得知識的一種手段,甚至演變?yōu)樯罘绞?。而當前民辦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們多數(shù)是伴隨著傳統(tǒng)媒體成長的一代,他們面臨著“所講授的信息是大學生黨員早已知道,而他們所熟知的新名詞和新鮮事物可能是自己聞所未聞”尷尬局面[3]。因此,民辦高校應該轉變學生黨員教育的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專業(yè)特長,為學生制定個性化培養(yǎng)模式。
廣大民辦高校黨建工作者應該充分利用“微時代”的有利條件,搶占“微陣地”樹立民辦高校學生黨員教育新理念,打通“微渠道”搭建民辦高校學生黨員教育新平臺,從而全方位地構建民辦高校學生黨員“微教育”機制,使學生黨員從學習到生活都能感受到無“微”不至的關愛,讓教育工作如“微”風細雨暖人心田。
(一)搶占“微陣地”樹立民辦高校學生黨員教育“微理念”
目前民辦高校里從事黨建工作的人員中的多數(shù)老黨員,他們缺乏對微博、微信等“微媒體”的認識。要想創(chuàng)新學生黨員教育理念,民辦高校黨建工作者必須摒棄落后的教育觀念,形成先進的高校和社會聯(lián)動理念,同時還應抓住“微”機,積極搶占學生黨員教育“微陣地”,擴大思想教育覆蓋面,加強新媒體培訓,將“微觀念”滲透到民辦高校黨建全過程,搭建一支趕得上潮流,守得住傳統(tǒng)的優(yōu)秀黨建工作隊伍。
(二)基于“微橋梁”搭建民辦高校學生黨員教育“微平臺”
“微時代”下的大學生崇尚新鮮事物,對“微渠道”的信息格外關注,喜歡運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介來了解信息、記錄心情、抒發(fā)感情、表達意見、參與評論等[4]。民辦高校黨建工作者應該因勢利導,從“微”入手,構建大學生黨員教育“微橋梁”。在建立支部微博、支部微信公眾號、微郵箱的基礎上,構建黨校教育工作者和學生黨員之間的溝通“微橋梁”,吸引年輕教師黨員、輔導員加入到大學生黨員“微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可以公布與黨有關的相關文件,各黨支部相關活動及動態(tài),優(yōu)秀黨員的先進事跡,提高學校網(wǎng)絡問政能力,樹立學校良好的“微形象”,發(fā)揮新媒體在學生黨員教育中強大作用。除此之外學生黨員可以通過平臺與黨員輔導老師進行實時交流、答疑解惑,反復閱讀感興趣的文章,獲得黨課優(yōu)秀課件,也可私人訂制服務項目等功能。
(三)結合“微主體”探索民辦高校學生黨員教育“微機制”
目前民辦高校黨課多采取集中面授的形式,對這些內容缺少鮮活性,形式缺少吸引力的教育手段,學生接受度低,存在一定的抵觸心理,出現(xiàn)“身在教室,心在外”的現(xiàn)象,導致黨課教育成效甚微。而且當代大學生個性、求知欲、好奇心強,社會上發(fā)生的各種事件無論好壞都會成為他們茶余飯后的談資與學習的對象。因此紛繁復雜的社會問題已經(jīng)不能僅僅依靠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來解決[5],更應該運用貼近學生生活、接地氣、具有親和力的方式來彌補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不足。
隨著“微時代”的到來,民辦高校黨建工作者應該充分感受時代的脈搏,改革陳舊落后的教育形式,提供形式多樣、適合時代潮流的大學生黨員教育機制?!拔r代”下可以將傳統(tǒng)的集中面授、遠程教育和專家在線講座等進行類似于“O2O”模式的有機結合,將傳統(tǒng)教學向混合學習升級,打通虛實空間積極探索把常態(tài)化教學活動和“微教學”相結合的教育新模式,探索民辦高校學生黨員“微教育”機制。實現(xiàn)“網(wǎng)上學習,網(wǎng)下輔助,拉近學生,虛實融合”的新跨越,提高大學生黨員教育成效性。
學生黨員的教育培養(yǎng)工作是民辦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內容。在高速發(fā)展的信息時代,利用“微媒體”技術來對大學生黨員進行教育培養(yǎng),可以多層次地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大學生黨員的主觀能動性。但是“微媒體”具有兩面性且傳播內容覆蓋面極廣,而學生黨員年紀尚輕,分辨能力極弱,他們的三觀很容易被互聯(lián)網(wǎng)負面信息左右。因此,民辦高校應該全面構建以“微平臺”為載體的虛實融合的民辦高校學生黨員教育保障機制。
(一)制定“和諧暢談,安全互動”的新制度
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大學生不只是單純的受眾,很大程度上也是信息的制造者和傳播者[6]。由于信息流的不可控,傳播內容未經(jīng)審核,“微平臺”很可能會變成“危平臺”。因此,民辦高校亟待制定相應的“微平臺”管理制度來規(guī)范新興技術的使用,使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微平臺”主人。2014年8月,國家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辦公室正式發(fā)布《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fā)展管理暫行規(guī)定》,其中規(guī)范了以微信為代表的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7],高校貫徹落實《規(guī)定》的過程中,需要結合本校實際,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以制度保障“微媒體”在高校黨建工作、思政教育工作、宣傳工作等領域的健康運行,維護高校信息生態(tài),營造安全和諧的氛圍[8]。
(二)建設“素質過硬,技術一流”的新隊伍
眾所周知,“微媒體”給民辦高校學生黨員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zhàn),在其使用過程中高校如何做到趨利避害,需要高校在隊伍建設上下苦工。從目前民辦高校從事黨建工作的隊伍來看,他們對“微媒體”使用貧乏,甚至無人問津。因此,一方面民辦高校黨組織需轉變工作觀念,打造具有新媒介素養(yǎng)的黨員隊伍,對各級黨建工作者開展“微媒體”的專門培訓會,使其了解“微媒體”的基本知識,學會對媒體信息真?zhèn)芜M行快速有效地鑒別。
新時代衍生新事物,新環(huán)境創(chuàng)造新人類,民辦高校應該掌握“微時代”的特點,順應年輕學生的行為習慣,我們應掌握“微時代”的特點,充分運用“新媒體”技術建立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格調健康的黨建教育新平臺,拓展教育新陣地,利用“微時代”媒體探索出有效的民辦高校學生黨員教育新模式,培養(yǎng)出一批又一批具有新媒介素質、較高專業(yè)技術水平的中堅骨干力量,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保駕護航[9]。
[1]謝廬明.“微”背景下高校服務型黨組織的建設路徑[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4(02).
[2]楊立淮,徐百成.“微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應對[J].中國青年研究,2011(03).
[3]于濤,趙旭,等.“微時代”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與對策研究[J].經(jīng)營管理者,2012(08).
[4]趙勇.網(wǎng)絡“微時代”高校學生黨員教育工作創(chuàng)新研究[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3(33).
[5]高瑩.微信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影響及對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08).
[6]楊敏.微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zhàn)及應對策略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2(06).
[7]石長順,曹霞.即時通信時代的網(wǎng)絡規(guī)制變革——從“微信十條”談起[J].編輯之友,2014(10).
[8]駱昭平.“微時代”下高校學生黨員創(chuàng)先爭優(yōu)教育機制探究[J].柳州師專學報,2014(04).
[9]李紹軍.新時期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及創(chuàng)新研究——以某高校為例[D].江南大學,2014(01).
*項目名稱:微時代民辦高校學生黨員教育模式的探析(項目編號:2015YGH091),項目級別:區(qū)局級,項目分類:市教科規(guī)劃課題。
G
A
1006-0049-(2017)08-0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