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晉媛
(大同大學,山西 大同 037009)
在唐代,社會經(jīng)濟到達了一個繁榮鼎盛時期,文化發(fā)展極其繁榮,社會國力影響力空前強大,從而,在唐代宮廷中,宮廷舞蹈樂舞文化也在這一時期中,發(fā)展到了一個巔峰時期。尤其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影響下,西域國家樂舞文化匯入我國,在這樣一個時代里形成的藝術風格必然是充滿了豐富多樣又有一定的規(guī)模。唐代舞蹈的舞姿,形態(tài)動勢給人帶來宏放、舒展、灑脫的感受、一副充滿生氣的景象。唐代統(tǒng)一的版圖、強盛的國力、富足的經(jīng)濟,社會氣氛空前開放,在那個時代,我們的中華民族有一種國泰民安、社會富強、人們的思想也比較開放、樂觀豁達,在那一時期的詩歌、樂舞都形成了一種唐代特有的特點。
唐朝的舞蹈有健舞還有軟舞,健舞分劍器舞、柘枝舞、胡旋三類;軟舞分“屈柘枝”、“綠腰”和“春鶯囀”三種形式。唐時期的樂舞種類繁多、編排精致的原因既得益于當時強大興盛的國力,也歸功于唐時期海納百川、兼容并包的文化氛圍。唐代宮廷舞姿在發(fā)展和演變的過程中吸收了西域舞蹈蠻野狂放舒展自由與中原文化的質樸凝重、粗狂豪放。
1.《秦王破陣曲》
唐代大型樂舞《秦王破陣曲》被視為反映大唐開國、以武定天下的名曲。陣容空前龐大,動用了舞者120人,都披甲執(zhí)戟,舞者以戰(zhàn)陣形式排列,突出了秦王李世民凱旋而歸的畫面,突出了他的英氣勃勃,戰(zhàn)場爭殺的勇猛,舞蹈動作節(jié)奏感強,鏗鏘有力,融進了傳統(tǒng)武術中劍術的刺劍抖腕動作,舞蹈的結構采用與音樂相對應的結構,簡潔凝練,但正是這種簡潔、恰恰具有令人感嘆的大氣輝宏的藝術魅力,其氣勢足以震懾天下。頗有“犯我大唐者,雖遠必誅”的盛大氣勢。
2.西域舞蹈
唐朝開放的外交,促使中西方文化藝術得到了充分的繁榮交匯,其中在當時從西域引入我國的,較為著名的“胡旋舞”,舞者頭戴卷檐虛帽、或珠子鑲嵌的珠帽、或繡帽,帽上綴有金屬小鈴鐺,舞動起來,發(fā)出叮當?shù)捻懧?,身穿輕柔的漂亮的繡花窄袖羅衫,纖細的腰身,垂束著花帶和珠翠飾品,腳蹬紅色錦靴。胡旋舞舞蹈節(jié)奏鮮明,用腳步的移步換形來比喻千變?nèi)f化的舞姿,并以優(yōu)美的姿態(tài),或婉轉綽約,或矯健奔放。面部化妝也很講究,在兩眉之間放上花鈿,眉毛喜歡畫得很濃。它是唐代社會氛圍和文化思想的寫照,這是朝貢之舞,同時顯示出唐代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思想。
還有一種“柘枝舞”,具有舞蹈動作明快,活潑熱情的特征,回旋的姿態(tài)腳步有進退、踏節(jié)、騰躍等等交替著跪臥,是這類舞蹈的最大的特點,其舞者以腰身纖細柔軟見長,腰很細,唐詩中描繪“柘枝舞”的詩句比較多“垂帶復纖腰”花鈿羅衫,紅鉛拂臉;腳步也很講究,雙腳用力下壓,左右交替,比如花燈,體態(tài)動律矯健而歡快,左右腿交替輪換。表現(xiàn)為“移步換形”是指“境隨人走,步移景換”的虛擬空間表現(xiàn)?!叭缽潯钡氖盅鄄叫蔚拿芮新?lián)系,也表現(xiàn)出了意象。
動作方面,甩袖、通過“踏步”、“頓足”、“甩袖”踏踩輕搖絲巾、左右手搖綢抬腿、繞圈腿前踢、環(huán)狀跑步手揮綢、身體前傾手甩綢、身體直立小踢步、繞圈甩綢同步現(xiàn)、連續(xù)跳起雙臂甩綢,用力擺綢跪蹲、甩綢交替蹲、掏綢弓箭步、繞綢橫步走以及甩綢跳轉,兩臂揮舞絲綢等震撼華美的舞蹈動作,手持甩巾,搖擺左右“繞圓”動態(tài)的軀體,舞姿熱情奔放而樸實剛健,節(jié)奏強烈,表現(xiàn)了西域人的豪邁之氣。
1.《踏歌》為例
《踏歌》的動作柔軟而優(yōu)雅,活潑,符合唐代舞蹈優(yōu)雅美麗的審美特征。借這種舞蹈“輕盈飄逸”的形式表現(xiàn),傳達一個舒展快樂的感覺,優(yōu)雅的情緒和飄飄欲仙的情調。傳承了“以輕見長”“輕盈欲仙”的特點,傳達出中國傳統(tǒng)舞蹈審美的意趣旨歸。身體的輕盈,與之相伴更有身體回旋的動作態(tài)勢。營造出“飛袂拂云雨、漫天飛雪縈”的舞蹈意象。這種輕盈也只有在回旋的動勢中才能體現(xiàn)得更加多姿多彩?!拜p盈回旋”是中國唐代宮廷舞蹈特色,舞蹈動作如風般飛下來,給人們展現(xiàn)一個輕盈的舞蹈意象。
2.《桃幺》為例
在舞蹈《桃幺》中,舞蹈和著音樂的起伏,給人一種清雅中的變幻之美。唐代處處彰顯出雍容華貴的氣魄。在舞蹈方面衣襟飄動的舞蹈美代替了動作強烈的運動美,女性豐滿圓潤以為美。與此同時,舞蹈的線條都體現(xiàn)出圓潤之特點。舞蹈動作的節(jié)奏變化和舞姿的變換,也顯示了唐代特有的舞蹈之美。
隨著時代更替、歷史已經(jīng)無法完全還原當初,但歷史留給我們現(xiàn)代人類的寶貴財富不會流逝,唐代舞蹈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舞蹈內(nèi)容,華麗輝宏的藝術特點,折射出了唐代社會的鼎盛,也對之后的舞蹈藝術流派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為現(xiàn)代進行研究戲曲、音樂舞蹈等研究,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1]陳海濤,胡旋舞.胡騰舞與柘枝舞-對安伽墓和虞弘墓中舞蹈歸屬的淺析[J].考古與文物,2003.
[2]任繼愈.中國古代舞蹈[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3]費乘勛.中國舞蹈奇觀[M].西安:華岳文藝出版社,1988.
[4]中國舞蹈藝術研究會,舞蹈史研究組編.全唐詩的樂舞資料[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