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野
云南師范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0
淺析宋徽宗《聽琴圖》
田 野*
云南師范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0
《聽琴圖》是宋徽宗趙佶的繪畫作品,無論從內(nèi)容到意境上,都是宋徽宗所奉行的道教思想在其畫作上的反映。畫作從構(gòu)圖和色彩等方面來看,也體現(xiàn)了宋徽宗神妙超脫的繪畫風格。其中對古琴和琴桌的詳盡描繪,也是體現(xiàn)了當時文人士大夫階層把琴納入政治理想的一部分。
宋徽宗;《聽琴圖》;古琴
《聽琴圖》軸為絹本設色,尺寸為147.2m×51.3cm,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為國家一級文物,是徽宗不可多得的傳世工筆人物畫作品。圖中所描繪的是宋朝內(nèi)府聽琴的情景。畫中主角頭戴道冠,穿一身皂色道服,坐于松樹之下靜心撫琴,神情瀟灑自如。前面有聽琴二人,左右對坐。一人著烏巾朱衫,手執(zhí)團扇,俯首低眉,靜心聆聽。另一人則頭戴紗帽,身著綠衣,頭微微向上抬起,籠袖于膝上,恭聽出神。其旁有一侍女側(cè)立,亦被琴聲所引,神思入樂。畫中四個人物主次分明,畫中操琴者歷來被認為是平時著道服的宋徽宗,清代胡敬在《西清札記》中認為畫中著紅衣的聽琴者是蔡京,可備一說。人物刻畫以中間撫琴者最為精細傳神,而侍女則以較小比例畫出,也體現(xiàn)了中國人物畫里以人物大小和描繪的細致程度來烘托畫中人物尊卑關(guān)系的規(guī)律。
畫中的背景和道具處理的較為簡練,畫面空靈?;兆诒澈蟮乃蓸渲θ~梳密有致,亭亭如蓋。樹上藤蘿纏繞,點綴朵朵小花。松后有竹數(shù)竿,蒼翠欲滴,分別向左右生長傾斜,搖曳多姿,襯托出庭院高雅幽靜的氣氛。道具除琴案外,徽宗身旁置一黑漆高幾,幾上置一香爐,香煙裊裊。主人將它至于自己身旁,也說明對此物極為喜愛,另一方面也說明此物的珍稀難得?;兆趯γ鎰t設一小巧玲瓏的奇石,上置古鼎名花,除以上物件之外,再不增添一物。使整個畫面氣氛靜謐安和,人物仿佛沉浸在優(yōu)雅的古琴曲中,是典型地北宋院體人物畫。
在構(gòu)圖上畫中人物呈三角形構(gòu)圖,給人一種穩(wěn)定地感覺,撫琴者背后的松樹分枝梳密有致,大勢向上生長,則在左下方向方分出一大枝,使背景豐富而有變化。松后散寫三五竿墨竹,也加強了背景的層次,增添空間之幽深。而聽琴者則一人低首,一人面部微抬,神態(tài)各有不同而又極為傳神,穿綠衣者神情活潑自然,目光向右上方凝神靜聽。著紅衣者手執(zhí)團扇于腿上,低頭靜聽,仿佛輕松愜意。二人從動作到神情形成對比,更加強了畫面的主題,使得琴音絲絲入耳,沁人心脾。
在畫面上方有北宋寵臣蔡京所題的七言絕句:“吟徵調(diào)商灶下桐,松間疑有入松風。仰窺低審含情客,似聽無弦一弄中?!钡谝痪溆玫氖菛|漢蔡邕聽到木材在火中燃燒發(fā)出的爆裂聲,知為最好的琴材的典故,第二句說明了畫作中松樹活潑挺拔的氣質(zhì)和琴發(fā)出的美妙音色。第三句則描寫了聽琴者神思入樂,沉醉于琴音的形態(tài)。第四句則用東晉陶淵明時常撫無弦琴為樂的典故,象征陶淵明超脫的情懷。這四句詩是稱贊這幅畫傳神生動,歌頌徽宗深通琴理,超然似仙的情懷。題詩填補了畫面上方的空白,使畫面更加飽滿,同時也點出了畫的意境和主題。在畫面右上角有宋徽宗趙佶所書瘦金書字體的“聽琴圖”三字,恰如其分地在略高于松樹的右上方,而又不與題詩相齊,若太高太低都會顯得刻板和拘謹,而宋徽宗獨特的押書“天下一人”簽于畫面左下部,與標題上下呼應,徽宗身旁的高幾和對面的奇石也起到了點綴畫面和補充空白的作用。整幅畫作布置勻凈,梳密相生,畫面一塵不染,境界空靈,也符合宋徽宗所持道家逍遙自在,致虛極,守靜篤的人生觀。
《聽琴圖》中人物描繪地細致入微,衣紋用線簡練生動,尤其是人物神態(tài)傳神,在表現(xiàn)北宋宮俗中,其精微程度遠超過了普通民俗的繪畫作品。而畫家在色彩上的運用更是絕妙之極。畫作僅使用黃、青、綠、紅、黑、白幾種顏色,著色不多但是恰到好處。尤其在畫中左右對坐的兩人身著紅綠兩色衣袍,其大紅與大綠的服色對比被徽宗身著的黑色道服所中和,顯得沉穩(wěn)而不失華麗,簡單而富有變化,同時也更加襯托出撫琴者道家衣著的高貴。徽宗頭戴黑色的道巾,面如冠玉,道服內(nèi)外黑白對比,簡單質(zhì)樸。手則被黑色的古琴所襯托,更加突出,古琴則用古黃色的琴桌所襯托出來,顯得極為內(nèi)斂,也符合古琴音色“清微淡遠”的氣質(zhì)。整幅畫色調(diào)沉靜安和,撫琴者凌然若仙,聽琴者如聞鈞天之樂,單純素樸而顯得空靈,也是徽宗道教理念在畫中的深刻表現(xiàn)。
宋代是文人輩出的時代,文人士大夫階層把琴作為自己修身養(yǎng)性的器物,把古琴納入自身政治理想的一部分。宋徽宗作為我國歷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藝的皇帝,不僅繪畫技巧高朝,而且同樣癡迷于古琴藝術(shù),為此徽宗還專門設有“萬琴堂”,收集天下名琴。在《聽琴圖》中,古琴作為最為主要的道具,同樣被描繪的精致入微。畫中古琴造型優(yōu)美,以黑色漆髹制而成。琴體結(jié)構(gòu)精確,十三個徽位以白色點出,位置及大小也是符合斫琴的標準,其支撐琴體的雁足和調(diào)弦用的琴軫也被描繪的精到準確,七根琴弦若隱若現(xiàn),可見畫家對古琴結(jié)構(gòu)觀察的細致程度和高超的寫實技巧。如此精細的描繪古琴,這在以往有古琴出現(xiàn)的畫作中是不常見的。畫中撫琴者身體正中對著琴的五徽位置,琴軫置于琴桌之外,也符合彈琴的坐姿和放置古琴的要求,神態(tài)自然放松,也充分說明了畫家亦是彈琴的高手。在古畫中大多描繪的是彈琴者席地而坐置琴于膝的形象,但在實際演奏中會由于人體晃動而不便用力。這幅《聽琴圖》中是置古琴于琴桌上彈奏,琴桌描繪之精美,結(jié)構(gòu)比例符合彈琴的姿勢,因此琴桌“宋已有之”,并沿用至今的說法也是較為肯定,而且琴桌和古琴的詳盡描繪也為后來琴學的發(fā)展做出了有力的參考。
《聽琴圖》作為宋徽宗不可多得的一件人物畫作品,寫實技巧高超,意境深遠,其風格代表了當時院體畫的典型特征,都深深體現(xiàn)宋徽宗的崇道精神,是無以復加的上乘之作。
[1]余輝.故宮藏畫的故事[M].北京:故宮出版社,2014.7.
[2]葛斐爾.名畫中的古琴[M].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13.9.
[3]龔一.古琴演奏法[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5.9.
田野(1991-),男,河南焦作人,云南師范大學美術(shù)學院,中國工筆畫專業(yè)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工筆花鳥。
J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