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吟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207)
論中學舞蹈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馮楚吟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207)
隨著中國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與發(fā)展,素質(zhì)教育越為重要。舞蹈,作為藝術門類之一,也逐漸進入了我國普通中學的校園。本文簡要分析當今普通中學的舞蹈教學現(xiàn)狀,并試圖探討以普通中學生為對象的舞蹈教學方法。
中學舞蹈教學;教學現(xiàn)狀;教學方法
隨著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對物質(zhì)文化需求越來越高。在我國教育方面,國家更加重視對學生素質(zhì)教育的培養(yǎng),并隨著素質(zhì)教育的深化與改革,藝術教育也成為了其核心之一。舞蹈是一切藝術之母,其文化內(nèi)涵與功能是其他學科不能替代的。我國的“舞蹈教育”也在“素質(zhì)教育”提出后正式進入校園,目前已有許多普通中學開設了舞蹈課程,這不僅使舞蹈教學對象更為全面,也將促進舞蹈教育的發(fā)展,更會逐步提高我國的整體舞蹈水平。
但由于舞蹈課程進入中學教育還處于初級階段,有的學校是將舞蹈課放在藝術特長生的培訓課程中,有的是把舞蹈課作為全體學生的課外放松活動,因此在目前的中學舞蹈教學中難免會存在一些問題。
雖然我國的教育體制已經(jīng)倡導以素質(zhì)教育為主,但就現(xiàn)階段社會來說,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導。雖說音樂、美術早已分別作為獨立學科進入了我國中學生的課程中,但實際情況是:大多學校依然把教學重點放在語、數(shù)、外等須參加升學考試的學科上,特別在臨考階段,音樂、美術不得不為了那些主科課程而做出“犧牲”。因此在這種應試教育的模式下,也不難猜想為何會把作為藝術教育三大重要內(nèi)容的舞蹈教育課程設為藝術特長生的“獨享課”或全校學生的“游戲課”。正因為目前面臨的還是應試教育體制,而這樣的教育體制又不會在短時間內(nèi)有所改變,所以致使各中學對舞蹈學科的重視程度也非常不夠。
舞蹈教學的前期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它既包括教學的環(huán)境、設施,也包括教師的備課內(nèi)容、教學設計……這一系列的準備工作都會直接影響到一堂舞蹈課的教學效果。筆者于2015年3月至5月在一所普通中學實習,并作為一名舞蹈實習教師參與了學校藝術教育教學的工作,下面筆者根據(jù)自己的實習經(jīng)歷,從舞蹈教學的硬件設施、教師與教材三方面分析廣大中學(針對已開設舞蹈課程的普通中學)在舞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硬件設施:按照標準舞蹈教室的規(guī)定,一間舞蹈練功房的面積不低于200平方,把桿、鏡子、地膠、音響等也是必須的硬件設備。部分中學的確開展了舞蹈課,但是由于教室太小,設施不足等無法滿足學生的上課需要,以至于課程不能有效進行。
2、教師的專業(yè)性:舞蹈課需要的是自身具備一定專業(yè)能力的舞蹈教師,但有的中學舞蹈課卻是由從事音樂教學、體育舞蹈、形體模特等其他專業(yè)的教師任教,或許這些專業(yè)與舞蹈的某一方面有一絲相關性,但歸根到底這樣的課程是不具備舞蹈專業(yè)性質(zhì)的。舞蹈教學最基本的特點就是“言傳身教”,舞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言傳”與“身教”是同時進行的,對舞蹈動作、規(guī)格要領、元素、術語……需要準確的表達;教師的身教更需要規(guī)范性,因為學生在課堂學習時是以模仿教師的動作、眼神、表情為主來接受學習,一個不是舞蹈專業(yè)出身,沒有經(jīng)過舞蹈的正規(guī)系統(tǒng)性訓練的教師如何又具備這些教學要求呢?因此,不管教學對象是舞蹈專業(yè)院校的學生,還是普通中學的學生,都必須由具備舞蹈專業(yè)能力的教師進行授課,這既是對學生的負責也是對教師的職業(yè)尊重。
3、教材缺乏合理性:當今中學教育的重點還是應試教育,過多課程對學生的學業(yè)也造成了壓力與負擔,加上中學生的舞蹈學習目的并不是讓他們以后必須從事職業(yè)化舞蹈,因此針對中學生的舞蹈教學是區(qū)別于專業(yè)舞蹈學校學生的。有的舞蹈教師在對普通中學生教學時,還是延用給舞蹈專業(yè)學生的教學方法,或用少兒舞蹈教學方法,或甚至將自己在大學時學的教材簡單化后作為中學生舞蹈教學方法,這些教學方法都是不正確的。舞蹈教學要因材施教,中學生舞蹈教學也需要一套有針對性、適用性、合理性、系統(tǒng)性的教材,如果教師只是一味照搬其他的教材,不結合自身的理解與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導致教學內(nèi)容模糊,那么其教學效果也是不好的。
近些年,隨著“舞蹈考級”、“舞蹈特長生升學加分”等大力推行,以及全國舉行的各種性質(zhì)的舞蹈大賽,這都使社會各界對舞蹈有了更多地關注。比如:從2004年開始,教育部規(guī)定藝術特長生高考可享受降分政策,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在內(nèi)的54所一流高校也都被批準為招收藝術特長生的試點院校,舞蹈也成為了各類藝術特長招生考試中的一項。這一政策的規(guī)定,使更多學生開始學習藝術,不僅是有的中學在學校里相繼開設了相關藝術課程,而且校外藝術培訓機構的報名也如火如荼,特別是學習舞蹈的人數(shù)也日益增多。
筆者認為此現(xiàn)象對于舞蹈教育教學來說既有利也有弊:其一,在中學增設舞蹈課,能讓更多的學生認識舞蹈、學習舞蹈,在舞蹈學習中歷練到不怕苦、不怕累的堅強毅力,活躍了校園文化,豐富了校園生活,也利于我國舞蹈教育教學的發(fā)展;其二,目前我國的應試教育體制固然不動,中學生的學習壓力大,“高校降分招收藝術特長學生”、“考級政策”等難免會使部分家長“逼迫”自己孩子學特長,或許是為了某種“虛榮心”將“孩子的興趣”變?yōu)椤凹议L的興趣”,而這種“潮流”甚至也會導致有的培訓機構為了一味地盈利就開設所謂的“速成班”,有的舞蹈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帶著“為了收學費而完成任務”的心態(tài)隨便教一個舞蹈就草草了事,那這最后的結果就是學生是在被動的、無效的學習,教師不負責任地教學,家長花“冤枉錢”,從中也助長某些只為了盈利的培訓機構的勢力,從而更影響了舞蹈教育教學的健康發(fā)展。
無論學習什么,對之感興趣才是學習的初始動力。素質(zhì)教育中的舞蹈教學面對的是全體中學生,但有的學生也許對舞蹈并沒有那么的感興趣,那么這就需要舞蹈教師運用有效的手段增加學生對舞蹈課的好奇心。比如,可將多媒體手段運用到舞蹈教學中,舞蹈是一種直觀藝術,教師通過多媒體播放關于各種舞蹈的文化與歷史,或各類舞蹈作品的視頻等激發(fā)學生對舞蹈學習的興趣,增加他們對舞蹈的好奇心。當然,激發(fā)興趣的手段還有許多,運用多媒體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既可以提高學生興趣,拓展他們的思維,也可以使教學更加靈活??傊?,不管使用什么方法,其重點是在于每位老師怎樣有效利用,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教學對象不同,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方法也會不同,最終的教學目的也有所異。比如,可將芭蕾基礎訓練中相關的教學內(nèi)容引入到中學舞蹈課堂,因為芭蕾基訓的訓練體系相對科學,而中學生處于生長發(fā)育階段,骨骼生長還未完全,這時借用芭蕾基訓教材中的相關訓練方法可以幫助他們改掉彎腰駝背的缺點,形成挺拔形體的習慣。但是也并不能完全照搬芭蕾基訓的訓練,因為芭蕾基訓教材適用的對象是從事職業(yè)芭蕾舞蹈的學生,而普通中學生舞蹈課堂的訓練手段與專業(yè)芭蕾舞蹈課堂是不同的,加上我國普通中學的學生又分為了年齡一般在11-15歲的初中學生(7-9年級)與年齡一般在15-18歲高中學生(10-12年級),進而對中學不同階段的學生的訓練又是不同的。這需要教師做到因材施教,自己在參考芭蕾基訓教材時,要借用適合中學生心理與生理的教學內(nèi)容與訓練方法,再根據(jù)不同階段學生的情況進行科學地解構與合理地改編,最后形成適合自己所教學生的教學內(nèi)容與訓練方法。
要提高教學效果,教師首先要轉變自身角色,從對學生的管理者轉變?yōu)閷W生的交流者,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我國的中學生課堂中,幾乎所有的課程都是以教師為主導,教師一味教知識,忽略了在學習中教師與學生是相互的關系,從而導致學生的學習處于被動狀態(tài),并有“老師教的都正確”的意識。由于普通中學不可能像專業(yè)舞蹈學校那樣,將舞蹈課詳細地分類再作為主要科目排課時,普通中學的舞蹈課是作為的一門藝術教育課程,課時會相對偏少,那么對于這種特殊的情況,教師依然要將舞蹈理論與實踐結合:在理論教學方面,筆者認為可以把我國民族民間舞蹈的相關知識作為主要教學內(nèi)容,原因之一是我國有56個民族,各民族舞蹈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燦爛瑰寶,作為一名中國人學習民族舞蹈的文化是理所當然,其次讓在中學生了解、認識、學習各民族舞蹈的同時,也是傳承保護“民族文化之根”;實踐方面,在教授適合中學生形體技能基礎訓練的基礎上,應將“創(chuàng)意”融入舞蹈教學中,讓學生能在舞蹈中學習,讓他們了解身體,學習舞蹈的基本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以學生為中心的合作交流也是一種必要的舞蹈教學方法。教師把學生分組,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們以小組的形式共同完成同一個教學目標。比如,在理論課上,學生在觀看舞蹈作品后,組內(nèi)每人可自由發(fā)表見解,最后將梳理得到的相關信息與教師進行交流,這樣的方式是讓學生自己在與其他的同學、老師的相互交流中,豐富自己的知識量,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在實踐課上,教師應采取分組或分小班教學的方式,學生在學習舞蹈時能夠互相觀摩,促使大家共同進步??偟膩碚f,以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舞蹈學習應該成為舞蹈教學中的一種潮流。
綜上所述,舞蹈教學是“教”與“學”的過程,既要強調(diào)教師授課的規(guī)范性與系統(tǒng)性,合理性與科學性,也要注重學生接受學習的能力,使他們主動學習。中學舞蹈教學與專業(yè)院校的舞蹈教學、少兒舞蹈教學是不一樣的,把它放在普通中學的藝術教育課程中,其主要目標是將舞蹈作為一種藝術形態(tài)全方位地教授給所有學生,使中學生能夠認識舞蹈、了解舞蹈,開拓他們的身體與思維,提高學生的舞蹈美育,從舞蹈的訓練中培養(yǎng)他們的吃苦耐勞精神。
加強我國中學生的舞蹈教育也是一項艱難、長久的教育任務,需要各級的教育工作者,以及各中學重視、關注以及加大投入。從民主的角度來講,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有舞蹈教育的機會。舞蹈在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學科都不能替代的,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的布倫達·普·麥克臣(Bredna Pugh McCutchen)教授說過,“舞蹈是主干課程,舞蹈與其他藝術一樣,應該從幼兒園持續(xù)學習到12年級”。舞蹈作為一種具有生命力的藝術,學習其目的應該是純粹的,而不能因所謂的“考級”政策、“加分”政策等而帶有功利目的性。
一個國家的國民舞蹈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是取決于專業(yè)舞蹈的教育水平,而取決的是國家基礎舞蹈教育水平的高低。中學教育屬于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加強中學舞蹈教育教學有利于發(fā)展國家基礎教育中的藝術教育,提高我國國民的藝術修養(yǎng)與舞蹈文化素質(zhì)。通過舞蹈教學,讓學生認識舞蹈,掌握舞蹈的基本知識,了解各民族舞蹈的文化歷史,加強學生的審美意識,進而也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能力。
本文對目前中學舞蹈教學現(xiàn)狀做出了簡要的梳理,并提出了一定的對策與建議,但這只是筆者對我國普通中學舞蹈教學的初探。關于普通中學生的舞蹈教學方法還需要運用多種調(diào)查方法做大量的實踐與研究,才能得出更加科學合理的預期結果。
[1] [美]布倫達·普·麥克臣(Bredna Pugh McCutchen).舞蹈:作為藝術教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5.
[2] 張薇.淺析我國義務教育階段舞蹈課程的內(nèi)容建構[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6,02.
[3] 張沛.淺談以學生為中心的舞蹈教學模式——建構主義理論在舞蹈教學中的運用[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