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建春
淺議情感對話的幾種境界
蘇建春
“對話”已成為后現代課程的主題詞。在語文課堂中的對話以其特有的平等性、理解性和創(chuàng)造性特征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而課文情感正是借助師、生、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煥發(fā)出無限的生機與活力,掀起一個個情感高潮,催生一次次以真情呼喚真情,以心靈贏得心靈的情感交流的嶄新境界。
作為對話主體的教師努力去營造一種平等、和諧、寬松的對話氛圍,是情感對話的前提。只有在真誠、自由、開放的氛圍中,學生才有勇氣向書本質疑,向權威質疑,發(fā)表獨立見解。那么,教師如何營造這種氛圍呢?我認為可以“開渠引水”。開課堂討論之渠,引生活體驗之水。書本教化的道德思想和情感也許理想化了,生活中的思想和情感體驗才是活生生的,真實的,學生的思維在生活之水中流淌才是那么的鮮活。如學習《皇帝的新裝》時,師生廣開課堂言論之渠,巧引生活體驗之水。對課文主題思想和情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認為只停留在“深刻地揭露了統(tǒng)治階級虛偽、奸詐、愚蠢的丑惡本質”的政治層面的理解還不夠全面。安徒生不僅無情的嘲諷了以皇帝為中心的封建官僚,更以犀利的筆鋒,毫不客氣地掃到了另一個群體,那些怕顯示自己太愚蠢而發(fā)出“乖乖”稱道的小市民。正是他們的虛偽和軟弱才助長了官僚們的氣焰,上演了這樣的鬧劇。而高度發(fā)達的今天,不也常因為人們的自私和軟弱發(fā)生與之何等類似的事嗎!目睹見義勇為者無助,窮兇極惡的歹徒逍遙法外而置若罔聞;面對神圣的法律遭到褻瀆,權大于法的蹂躪而麻木不仁,今天的人們有時又何嘗不是在重演昨天的“他們”。樹社會正氣要從自己做起,從我們每個人做起。當你信任了學生,尊重了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并以次激活了學生的生活儲備,激發(fā)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時,他們開放的心靈就會撲面而來,從而達到師、生、文本互融共生的境界。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這就明確了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由此可見,情感對話是建立在學生閱讀感知,情感體驗和理解領味的基礎之上的,它是一個逐層深入、潛移默化、自我熏陶和情感積淀的推進過程。如我在教學《一面》時,首先讓學生觀察課文插圖后問學生“你眼中的這位老人是什么樣的?”學生議論開了“這位老人精神矍鑠、目光深邃、充滿睿智”。“他面色冷峻,肯定嚴肅的讓人無法接近。”馬上有學生反駁說:“他這么瘦,積勞成疾,精神好得也勉強,不會好到哪里去?!薄八欢ê苷保瑧撌莻€面冷心熱的人。”這樣的對話看似不著邊際,而事實上卻為深層次的推進情感對話奠定了基礎,起到了“潤物無痕”的效果。接著安排學生研讀課文后,鼓勵學生用文中的稱呼語概括他們眼中的形象,學生有了情感基礎,思維活躍了起來:“他不茍言笑,可內心里對青年一代卻充滿關懷,愛得深沉,是父親,是師傅!”“他憎惡黑暗、忘我工作,用手中的筆戰(zhàn)斗在最前列,是同志、戰(zhàn)士!”“他和勞苦大眾生死與共,是值得信賴的朋友!”和風細雨一樣的情感對話,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文我交融的情境之中,心靈受到了感化。最后我又引導學生由他(她)眼中的形象,去找一找身邊這樣的人,給大家介紹介紹?學生更是妙語連珠:“我的父親就是一個外冷內熱的人,我犯錯誤時,對我的呵斥近乎不通人情,讓我很委屈?,F在,我理解了那是深沉的愛?!薄拔覀兊睦蠋熡窒耵斞傅牧硪幻?,他們只講奉獻,不求回報,燃燒自己,照亮我們!”心靈被感化了的學生,在情感對話中閃爍出理性的光芒。這不正是我們所孜孜追求的走進文本,超越文本的境界嗎!
對話的過程是經驗基礎上的意義構建,是不斷離散而又聚合的推進式過程,是一條思維與情感的流動之河。在河流的波峰浪谷中,教師投入到學生的問題情境中推波助瀾,不斷將對話推向高潮,引導學生帶著自己的知識思考、實踐,讓靈感與文本對話,與同學對話,于老師對話。如教學《窗》一課,我們不能僅僅滿足課文對近窗病人高尚人格的贊美,對遠窗病人卑劣人性的嘲諷這一中心的理解。引導學生通過對話剖析遠窗病人病態(tài)心理產生的根源,是嫉妒心在作祟。進而讓學生討論“如何看待嫉妒心?”通過辨析學生明白:嫉妒心很多人都有,重要的是如何去對待。如果我們能把嫉妒心轉化為進取心,正視現實,勵精圖治,從洼地中崛起,則利人利己利社會了,如果只一味仇視別人的成功,阻礙別人的發(fā)展,則害人害己,也不利于社會。我們是自尊自強的有高尚人格的新一代中學生,我們知道該人如何做。學生的情感對話剖析了心靈,直面現實,真情告白。這關于“人格”的情感對話是人格尊嚴的較量,升華了課文情感。層層波瀾起伏,股股漩渦激蕩,讓感情融匯感情,思想溝通思想,心靈撞擊心靈。學生情感世界中所迸發(fā)的“深刻”、“精彩”和“獨到”遠遠超出教師的想象,這是教師一個大腦所望塵莫及的,更是教師事前所無法預見的。我為這燦爛奪目的心靈碰撞而喝彩,更為著獨特的境界而喝彩!
對話主體雙方在對話過程中不僅表達真實的自我,確立自身的存在和價值,生成個體的意義。同時也促成了新的意義和創(chuàng)造,完成自我超載,實現心靈的升華。如教學《明天不封陽臺》一課時,學生對封不封陽臺產生了爭執(zhí),進行了辯論。雖然辯論雙方旁征博引,竭盡所能,可仍然旗鼓相當,不相上下,誰也辯不倒誰,誰也不服誰。這時,我作為旁觀者只用一語精妙點撥,學生茅塞頓開?!扒笸娈愡@一外交方針,凝聚著我國一代代外交家的智慧和經驗,大家剛才的雄辯,很像一個個小外交家,你們可從他們身上學到些什么?”學生煞有其事的“求同存異”起來。“只要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顆熱愛小動物的心,都有強烈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都能自覺養(yǎng)成保護環(huán)境的良好習慣,何愁人間不更美好。至于封不封陽臺,只是形式而已。”教師“撥開云霧”,學生“豁然開朗”。通過對話,雙方都臻于一種經由相互交融而達成的境界:你走向我,我走向你,從對話的終端走出的你和我,視野被擴大了,精神被拓寬了,你成了新的你,我成了新的我,靈魂在對話中升華。
境界的追求是無限的。以上幾點算不得是妙手偶得,因為我一直沿著自己的路,不斷追求新的境界,希望能通過自身的努力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難以言喻的美妙境界。
江蘇灌云縣南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