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琳
微課結合PBL教學法在外科教學中的研究與應用
郭琳
目的根據外科學的教學內容及特點,教研組嘗試以微課結合PBL的方式進行外科教學,探索其教學效果以及在教學中實施的具體步驟與方法。方法選取醫(yī)學臨床專業(yè)116名七年制臨床醫(yī)學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兩組,實驗組采取微課結合 PBL的教學模式,對照組采取傳統(tǒng)教學的模式進行教學,課程結束后進行理論考試、病例分析測試,從而探索微課結合對比PBL在外科教學的意義。結果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理論考試成績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是實驗組學生的病例分析成績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外科臨床教學中,微課結合PBL的教學模式能夠提高臨床專業(yè)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提升教學效果。
外科學;微課;PBL教學;臨床見習
外科教學是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學生將醫(yī)學的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技能相結合的重要步驟,其對醫(yī)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態(tài)度、知識的掌握及溝通能力、技能培養(yǎng)等都有很多的要求。由于外科的專科性較強、涉及面很廣、人體解剖較為復雜、疾病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加上傳統(tǒng)的外科教學方式是以“填鴨式”、“灌輸式”的方法為主,醫(yī)學生在進入外科實習后感覺非常難以理解外科的內容,學生往往出現望而卻步,可能喪失主動學習的信心。那么怎樣在短時間內讓學生對外科臨床中的基本知識有一個非常全面而且直觀的了解,這是教師在教授過程中需要解決的第一大難題。社會在不斷地進步,醫(yī)學教學模式得到不斷的更新和發(fā)展,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以學生作為主體、以臨床問題做為核心進行研究性的學習[1-2];微課教學方法(Micro-course)是以“網絡視頻課程”為主體的表現形式,以學生自學或教學應用為目的的教學方法[3-4]。兩者結合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實現臨床教學目標。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yī)院近年來將此兩種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并應用于七年制臨床醫(yī)學學生的教學之中,現將研究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中國醫(yī)科大學116名七年制臨床專業(yè)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成兩組,實驗組采用微課結合PBL教學模式,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進行外科教學。實驗組60人,男生28人,女生32人,平均年齡為(21.14±0.56)歲;對照組56人,男性30人,女性26人,平均年齡為(21.07±0.64)歲。兩組學生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實驗組及對照組均使用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外科學》(第7版)教材,授課老師相同。
1.2 教學方法
1.2.1 實驗組 實驗組的微課制作采用錄屏軟件Camtasia Studio錄制外科微課,教師均熟悉并掌握該軟件的操作及后期制作過程,同時準備好麥克風和攝像頭。微課錄制地點為盛京醫(yī)院外科教研室,并保證外周環(huán)境安靜且無噪音。任課教師儀表端正,講課聲音洪亮。錄制微課前均需制作教學PPT,同時展示相關的輔助檢查結果,從化驗檢查到影像學檢查,教師重點強調疾病的診斷及手術治療過程,重點強調手術方法及手術中注意事項,可根據時間限制適當添加模擬人教具。微課錄制開始后任課教師對患者進行現病史問診、??撇轶w,全面系統(tǒng)地展示此疾病的臨床診斷與治療過程,收集病史時要注意疾病的病因、臨床表現、患者的家族史和接觸史的問診,教師結合同學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講解與強調,同時結合教學PPT,展示檢查結果,最后教師通過患者的癥狀、體征、輔助檢查結果確定診斷,提出疾病的鑒別診斷,最后任課教師提出疾病的治療方法及治療的最新進展。微課錄制結束后,進行后期制作,提高微課的觀賞性及效果性。
1.2.2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任課教師采用PPT課件、結合板書按照外科學常規(guī)的“疾病病因-臨床表現-診斷與鑒別診斷-治療方案及手術”等內容進行外科的臨床病例講解。
實驗組學生采用微課結合PBL的教學模式,把60名同學分成6組,每組10人,選擇1人作為小組長。上課前1周教師會向學生發(fā)放基本信息,并引導患者對學生進行指導,學生查詢、患者檢查、臨床表現等疾病使學生有了感性認識。此外教師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每一組學生由組長安排,通過圖書館和文獻檢索系統(tǒng)收集資料。在進入課堂討論階段,作一個簡短的報告,學生會發(fā)現收集的數據,由老師組織學生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師生要認真討論聽報告,積極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確保案例討論順利進行。病例討論過程中如果有學生提出需要進一步完善的檢查,任課教師可出示相應的輔助檢查結果。在歸納總結的時候任課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錄制的微課,從病史收集和查體開始,全面系統(tǒng)地展示臨床診斷與治療的過程,確定診斷及鑒別診斷,最后任課教師提出治療方案及手術相關的最新進展。播放微課結束后同學可再次進行病例討論,回顧整個診斷及治療過程,反思在此過程中的缺陷和不足,同時可以繼續(xù)隨訪此病例,掌握該疾病的動態(tài)發(fā)展和表現。
1.2.3 教學評價方法 課程結束后對兩組同學進行測試,包括理論考試和病例分析測試。向116名同學發(fā)放問卷調查,調查內容為學生對教學方法的效果評價。調查問卷要求學生選擇所在組的教學模式,選擇滿意或者不滿意,并選出理由。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考試成績
實驗組理論知識平均成績?yōu)椋?3.68±8.56)分,對照組理論知識平均成績?yōu)椋?1.25±7.64)分,兩組數據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021,P>0.05);在病例分析測試中,實驗組學生平均成績?yōu)椋?2.36±9.56)分,對照組學生平均成績?yōu)椋?0.47±6.64)分,兩組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8.256,P<0.05)。
2.2 滿意度調查
課后向學生發(fā)放調查問卷116份,有效問卷116份,有效回收率100%。
實驗組學生的滿意度為95.0%,學生認為微課結合PBL的教學模式能夠提高臨床實踐能力(95.0%);能夠多次反復學習重點和難點(76.7%);實驗組學生不滿意為5.0%,其中同學認為知識考點不突出,使得學習效率變差(5.0%),有些同學認為課前準備時間太短,準備不夠充分(3.3%)。
對照組學生的滿意率為30.4%,學生認為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使得任課教師能夠充分講解重點及難點,因此學生易于掌握(30.4%),有的同學認為固定的傳統(tǒng)模式使學生容易適應和接受(25.0%);對照組學生不滿意率為69.6%,很多同學認為外科知識點過多,學習負擔加重(66.1%),另外學生獨立思考受到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限制(53.6%)。
在外科的臨床教學中,以講授為基礎的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是以教師教授為中心,講解外科疾病的診斷、治療等方面的相關問題,研究發(fā)現授課時間緊、學習內容多是存在的主要問題,學生經常感到學習壓力大,學習缺乏主動性,只是機械的背誦知識,而忽視了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模式的理論與實踐,學生對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并不喜歡。人體解剖學、外科手術學、病理生理學等學科與外科學的知識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學生無法消化理解知識點,有許多學習上的困難,學生聽教師簡單地教,很難確保內存和死記硬背的學生需要占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所以學生忽視的理論和實踐,它會產生“高分低能”的醫(yī)學生[5-6]。和 PBL教學的特點是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一個指導,外科理論和臨床實踐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7-8]。PBL有利于學生理解外科學的知識點。對于外科學中重要的知識點,任課教師通過提出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在PBL過程中,同學可以作為一線醫(yī)生面對患者,對病人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診斷和治療,然后經過一起討論,總結出完整的診斷與治療計劃,這樣學生既掌握了外科的知識點,又鍛煉了臨床實踐能力。
但PBL教學模式有其自身的缺陷,學生深受傳統(tǒng)方式的影響,已經習慣老師在上面講,學生記的教學模式,學生對PBL教學方法不適應,學生主動學習的意愿不強,難以把握,所以影響考試成績[9-10]。此外,PBL教學效果還取決于學生的素質、自身的基礎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表達能力、接受知識能力;而那些基礎薄弱的學生,主觀能動性往往不足,把握不到重點,影響了學習效果。外科知識點多、涉及面廣,需要結合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病理生理學等學科,外科患者的復雜性,學生更難理解。PBL課程中同學在討論結束后,任課教師對整個課程進行總結,系統(tǒng)全面地為學生講解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若僅僅依照教科書講解,則占用的時間太多,無法為學生展示詳細的檢查結果及手術過程,因此,微課的錄制就可以較好地解決此問題。
錄制微課過程中,教師通過微課程進行的分析和手術操作的過程展現,增加學生的興趣,加深對疾病的認識。在記錄微課程的同時,也可以增加外科治療的新技術和疾病治療的最新進展。同時,微課可以反復的供學生觀察和學習,特別是對于外科解剖很難理解,學生可以慢慢消化,必要時跟進病例、查找文獻等[11-12]。
本研究發(fā)現,微課結合PBL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臨床思維清晰、外科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結合得更為緊密、基礎知識掌握得更加牢靠,所以實驗組學生對理論知識的運用優(yōu)于對照組。分析調查問卷結果發(fā)現,學生非常注重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的結合、自身能力的培養(yǎng)、考點及知識點的掌握。因此,微課結合PBL能夠非常好地解決這兩方面問題,學生能夠既注重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又加強了重點與知識點,而且同學能夠利用媒體反復復習和觀看。
本研究在對學習內容的微課的制作是固定的,在短時間內也顯示手術知識非常困難,無法展現所有考點和難點,這就要求在課堂教學和微課 PPT記錄設計教師花更多的時間去做,學習內容緊湊。教師需要通過微觀課程對學生進行正確思維的診斷和治療,同時,也對微課教師的知識水平、計算機應用能力、課堂控制能力和心理知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3-14]。在本研究中,微課結合 PBL的教學模式在外科臨床實習中的教學收效顯著,同學接受程度很高,滿意度非常好,此教學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充分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保質保量的前提下,把學生的巨大學習潛力挖掘出來。
[1]陳潔,呂書晴,徐正梅. 八年制醫(yī)學學生血液病臨床多元化教學模式的探討[J]. 西北醫(yī)學教育,2010,18(6):1235-1237.
[2]方劍鋒,王保華,李賽美. 微課結合PBL在《傷寒論》教學中的應用[J]. 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6,14(16):26-28.
[3]袁磊. 微課在生理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 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5,33(17):49-50.
[4]燕瑋,石雪,何曉薇,等. 微課結合PBL教學法在血液內科臨床見習中的探索[J]. 基礎醫(yī)學教育,2016,18(4):327-330.
[5]周芙玲,劉原,張王剛,等. PBL教學法引入臨床診斷學的實踐探索[J]. 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yī)學教育版),2010,12(2):205-206.
[6]李玲. 微課在外科手術學教學中的應用實踐[J]. 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34(12):28-29.
[7]賀鵬程,張梅,習杰英,等. PBL教學模式在血液內科臨床實習帶教中的應用[J]. 西北醫(yī)學教育,2011,19(6):1308-1309.
[8]王強,趙于軍,曹萍,等. 微課在外科手術學中的應用與實踐[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6,8(12):18-19.
[9]張國良. PBL教學模式在預防醫(yī)學課程教學中的運用[J]. 醫(yī)學教育探索,2010,9(7):895-896.
[10]宋彬,陳晰輝,裴軼飛. 淺談多種醫(yī)學教學方法[J]. 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6,8(18):14-15.
[11]肖順武,張學軍,代垠,等. 微課在神經外科臨床實習教學中的應用[J]. 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6,32(4):612-614.
[12]田悅,趙曉春,馬晨光,等. PBL教學法聯(lián)合微課在麻醉留學生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6,8(3):16-18.
[13]馮莉莉,廖君,余清平,等. PBL+微課教學法在心臟解剖教學中的應用[J]. 湖南中醫(yī)雜志,2015,31(12):130-131.
[14]李昊禎. PBL教學法在醫(yī)學三年制專科內科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5,7(6):3-4.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Micro-course Combined With PBL Teaching Method in the Surgical Clinical Practice
GUO Lin
Department of Gastroduodenal and Nutriology Surgery, Shengjing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04, China
ObjectiveAccording to the surgical clinical practice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 this article tries to use micro- course combined with PBL in the surgical clinical practice teaching, explore the teaching e ff ect, and the concrete steps and methods in the teaching.Methods116 cases of clinical students were chosen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s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s, respectively with micro-course combined with PBL mode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Test theories and case analysis were used at the end of the course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signification of micro- course combined with PBL in surgical clinical practice.ResultsTest results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in theory (P>0.05), but the case analysis test results of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In surgical clinical practice, use micro-course combined with PBL mode can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cultivate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 ff ect.
surgery; micro-course; PBL teaching; clinical practice
G343
A
1674-9308(2017)06-0009-04
10.3969/j.issn.1674-9308.2017.06.005
中華醫(yī)學會醫(yī)學教育分會和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醫(yī)學教育專業(yè)委員會2016年醫(yī)學教育研究立項課題(2016B-JJ038)
基金項目: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6年度立項課題(JG16DB499)
基金項目:遼寧省青年教育科研骨干專項(高等教育)基金資助項目(JGZXGDA004)
基金項目: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研究基金資助項目(UPRP20140316)
基金項目:中國醫(yī)科大學“十二五”第三批醫(yī)學教育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YDJK2013027)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yī)院胃腸營養(yǎng)外科,遼寧 沈陽1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