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將《圣經(jīng)》翻譯為中國讀者易于接受和理解的圣典,是東西方文明交流史中最令人矚目的議題之一。在佛教傳入中國兩千年后,中國歷史表現(xiàn)出對于引入另一種外來宗教的濃厚興趣,同時,這種現(xiàn)象亦為洞察東西文化交流及其語言體系提供了一個出色的典范。
眾所周知,《圣經(jīng)》譯本提供了一個極為特殊的翻譯個案,因為其文本所體現(xiàn)的神圣性在翻譯史上扮演著一個重要角色,往往激勵著《圣經(jīng)》譯者們無私奉獻(xiàn),盡心盡責(zé)。①James Barr, “The Typology of Literalism in Ancient Biblical Translations,” Mitteilungen des Septuaginta Unternehmens, 15,Goe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1979,明確提及早期《圣經(jīng)》翻譯忠實于原文的問題。宗教文本的神圣性必然增加翻譯的難度。當(dāng)然,從一種文化體系向另一種文化體系傳遞信息的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困難并不限于《圣經(jīng)》這樣的圣典翻譯中,這種現(xiàn)象也存在于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的信息傳遞過程中。從理論上而言,譯入語(receptor language)在傳遞譯出語(original language)信息時應(yīng)是暢通無阻,但是譯本卻往往揭示了翻譯中所采取的各種策略,如使用一些意想不到的傳達(dá)方式。于是問題隨之而出:是什么因素導(dǎo)致了這種翻譯模式?造成文本漏譯的諸種原因何在?為何譯者選擇通過增加文本中并不存在的信息使之得以擴(kuò)充?選擇這些表達(dá)方式的理由何在?
通過把譯本同原文進(jìn)行對比,我們可以分辨出三種主要現(xiàn)象,它們顯示出翻譯過程中遇到的諸種困難:
1.替代 (Alteration):譯文未使用與原文平行對應(yīng)的語詞,而是選擇用另一個術(shù)語替代。
2.補充(Supplementation):譯文增添了原文中并未出現(xiàn)的某些內(nèi)容。
3.省略(Omission):譯文遺失了原文的某些內(nèi)容。
接下來,本文將通過列出早期《圣經(jīng)》中譯本中的例子,闡明這三種翻譯策略,旨在考察譯者采取某種翻譯策略的根本原因。文中涉及四個主要的早期《圣經(jīng)》(新教)漢譯本:馬禮遜(Robert Morrison,1782—1834)和米憐(William Milne,1785—1822)于1823年出版的第一個開拓性《圣經(jīng)》譯本①羅伯特·馬禮遜、威廉·米憐譯:《神天圣書》,香港:英華書院,1823年。;1854年的委辦譯本(Delegates' Version)②“委辦譯本”指發(fā)表于1852年的《新約全書》和1854年的《舊約全書》。;1874年的施約瑟(Samuel I.J.Schereschewsky,1831—1906)譯本③施約瑟(又名Shi Joseph),美籍猶太基督徒,1859年來華,后成為美國圣公會駐華第三任主教。1874年12月,在美國上海圣公會的資助下,他的《北京官話舊約》譯本出版,這是第一個白話《舊約》中譯本。該譯本和1872年出版的官話《新約》譯本合并為《北京官話舊新約全書》,于1878年出版;1899年又出版了施約瑟的《北京官話舊約》中譯本修訂版。施約瑟翻譯的《北京官話新舊約全書》比馬禮遜的《神天圣書》和“委辦譯本”等《圣經(jīng)》中譯本更廣為流傳,通行達(dá)40多年,直至1919年和合本《圣經(jīng)》才取而代之?!g者注;聞名遐邇的1919年和合本(Chinese Union Version)。本文還援引了一些當(dāng)代希伯來文翻譯中的中譯例句,以此表明《圣經(jīng)》中譯本所采納的翻譯策略往往取決于翻譯過程中的文化思考(cultural considerations),它不僅存在于《圣經(jīng)》翻譯中,也存在于其他任何文本的翻譯過程中。
在兩位《圣經(jīng)》人物拉班(Laban)和雅各(Jacob)的對話中,拉班詢問雅各:“Ha-khi ahi ata va-avadetani hinam?”“Because thou art my brother,shouldest thou therefore serve me for nought?”( 因為你是我弟弟,你就應(yīng)該白白服侍我么?—《創(chuàng)世紀(jì)29:15》)④此處英譯使用了英王欽定本《圣經(jīng)》(King James Authorized Version);括號內(nèi)的中譯文則為譯者翻譯。
不同的中譯文顯示,對話中出現(xiàn)的希伯來詞“ahi”(我的兄弟)成為翻譯中的一個焦點問題。只有馬禮遜譯本中的“因爾為我弟則應(yīng)無報而事我乎”從字面上較忠實地保留了原文意思,根據(jù)這個詞的字面意思,它使用了“弟”(young brother)來翻譯“ahi”。然而,有人認(rèn)為,由于中國的親屬稱謂中沒有一個中性詞對應(yīng)“brother”,因此翻譯時有必要弄明白究竟是“哥哥”還是“弟弟”,其他中譯本則表明此問題遠(yuǎn)遠(yuǎn)沒有這么簡單。除了希望將“my brother”翻譯為“我弟”(my younger brother)的馬禮遜譯本,其他中譯本對此類不確定的問題提供了不同的解決方案。
委辦譯本在處理詞語“wo sheng”(我甥,my nephew)時使用了漢字甥,即“外甥,即我姐妹的兒子”。它是這樣翻譯的:“爾雖我甥豈可使?fàn)柾絼诤??”(即:雖然你是我的外甥,我怎么能讓你白白勞動呢?)
施約瑟譯本使用了一個集合概念“我至親”,從而將“my brother”解釋為“my closest of kin”:“你雖是我至親、豈可白白地服事我?”(你雖然是我的至親,怎能白白地服侍我呢?),而和合本則使用了“骨肉”(flesh and bone)這個詞語,并加入了一個表示“兄弟”的插入語進(jìn)行說明:“你雖是我的骨肉[原文作弟兄],豈可白白地服事我?”(雖然你是我的骨肉[原文作弟兄],怎能白白服侍我?)
這些各自不同的解決方法表明每一種翻譯都在找尋不同層面上的精確性和忠實度:馬禮遜譯本尋求字面上的忠實性,將“my brother”譯為“我弟”(my younger brother),委辦譯本則對拉班和雅各之間的某種親屬關(guān)系進(jìn)行了精確定義。思高譯本(Studium Biblicum Version,1968)、呂振中譯本(1970)和《圣經(jīng)》新譯本(1992)等天主教《圣經(jīng)》中譯本,全都遵循委辦譯本,使用了“外甥”(sister’s son, nephew)一詞。這種尋求兩個《圣經(jīng)》人物之間現(xiàn)實關(guān)系的精確翻譯法完全符合要求“正名”(rectification of names)的儒家原則。因此,這里的忠實度并不是遵照原文本的字面措辭,而是依據(jù)事實,把拉班與雅各之間的親屬關(guān)系準(zhǔn)確地傳達(dá)給中國讀者。
而施約瑟譯本與和合本則以各自的方式尋求另一種忠實性:忠于《圣經(jīng)》文本后面的真實意旨,而非家族親緣關(guān)系。在將“ahi”(我兄弟,my brother)譯為“我至親”(my closest of skin)時,施約瑟找到了一個能精確傳達(dá)希伯來原文內(nèi)涵的對等詞。同樣,和合本使用了“骨肉”(bone and flesh,kindred)這一表述,企圖達(dá)成一種恰到好處的語義對等。
另一個有趣的例子同樣能幫助我們解釋譯本的內(nèi)容替代或詞匯替代現(xiàn)象,這一例子出自施約瑟對“u-phaneika holekhim ba-kerav”一句的翻譯,其字面意為“且你的臉將走入戰(zhàn)爭”(and your face [will] walk into battle, 《撒母耳書217:11》)。希伯來語原句由一個轉(zhuǎn)喻構(gòu)成,句中的身體部位“臉”喻指另一個人,即大衛(wèi)王之子“押沙龍”(Absalom)。中譯本并沒有像上文一樣從字面翻譯這一轉(zhuǎn)喻表述(“你的臉”),而似乎與英文欽定版《圣經(jīng)》的表述一致:“and that thou go to battle in thine own person”,選擇使用了與“in person”語義對等的表述方式,將其翻譯為“親”或“親自”(in person)。與之相對應(yīng),和合本進(jìn)行了如下翻譯:“你也親自率領(lǐng)他們出戰(zhàn)”(you yourself will lead them to war)。然而,施約瑟譯本則使用名詞“王”(the king)代替了第二人稱代詞“你”:“王親自率領(lǐng)他們出戰(zhàn)”(the King in person will lead them to go into battle)。押沙龍的稱呼從“你”到“王”的轉(zhuǎn)變,似乎是基于文化上的考量,因為這一事件中的講述人是阿希托費耳(Ahitophel,他原先是大衛(wèi)王的參謀,后在押沙龍叛亂時離開了大衛(wèi)王,轉(zhuǎn)而支持押沙龍的事業(yè))。施約瑟根據(jù)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rèn)識,在此處使用的譯語巧妙地傳達(dá)出押沙龍即將做王的盼望。因此,盡管原文并沒有出現(xiàn)“王”這個字眼,其他中譯本并未嘗試使用這種翻譯策略,施約瑟卻采取了以讀者為視角的翻譯方式,選擇以“王”來稱呼篡權(quán)者押沙龍。這種替代是譯者有意為之,其宗旨在于增強文本的可信度。
在一些例子中,譯本出現(xiàn)了并不存在于原文的某些“添加”(additions)。通過考察對希伯來語獨特的復(fù)合詞“zolel ve-sove”(一個貪食好酒的人,《申命記21:20》)的翻譯,或許可以說明這種現(xiàn)象。①這兩個詞語在希伯來《圣經(jīng)》中再次出現(xiàn)時次序顛倒,即“sove ve-zolel”(好酒貪食,見《箴言23:21》)?!妒ソ?jīng)》中的這一部分涉及一個不孝子的故事,描述了父母如何抱怨他們兒子的逆行:“bnenu ze sorer u-more einenu shome’a be-kolenu zolel ve-sove”(我們這兒子頑梗悖逆,不聽從我們的話,是貪食好酒的人)。當(dāng)我們聚焦這句話的最后兩個詞“zolel ve-sove”如何翻譯為中文時,可以看出大多數(shù)中譯本盡可能精確地傳達(dá)它們的意義。馬禮遜堅持最大程度地忠實于原文,將這個復(fù)合詞翻譯為“饕者醉者”(貪吃且醉酒的人),整句話譯為:“我等之子,為頌叛悖逆,不肯順我等之聲,并為饕者醉者也”(我們的兒子是一個那么叛逆執(zhí)拗的異議者,不愿意聽從我們的聲音,而且(他)是一個貪食者和醉酒者)。委辦譯本使用了“沉湎蕩檢”(沉溺于放蕩中)這一表述,其譯文如下:“此子悖逆,不聽我言,沉湎蕩檢”(這個兒子叛逆,不聽我們的話,沉迷于放蕩中)。而和合本則翻譯為:“我們這兒子頑梗悖逆、不聽從我們的話、是貪食好酒的人”(我們的這個兒子執(zhí)拗而不順從,不遵從我們的話語,是一個對食物和酒貪婪的人)。
但在施約瑟譯本中,譯文為:“我們這兒子違背忤逆,不聽從我們的話,浪費錢財,貪食好飲”(我們這個兒子悖逆,不聽我們的話,浪費錢財,貪食好飲)。我們發(fā)現(xiàn)在對這個問題青年的描述中,譯者添加了一個補充性的短語:“浪費錢財”(squanders money)。原文中是否提及“錢財”方面呢?我們在《圣經(jīng)》原文中根本找不到與之相對應(yīng)的內(nèi)容,可是為何施約瑟在此處要添加這樣一個短語呢?
答案看來與施約瑟不遺余力地想要提供一個以讀者為導(dǎo)向的中譯本有關(guān)。施約瑟也許很擔(dān)心中國讀者無法理解這個事件中所講述的不孝子—盡管他不順從父母,貪食好飲—最終得到的是死亡判決(“所有城里的人用石頭砸他,于是他死了”,《申命記》21:21)。為了強調(diào)這個不孝子的惡劣行徑,并且證明《舊約》對他的懲罰正當(dāng)合法,施約瑟添加了一個短語,指明這是一個“浪費錢財”的人。此譯句成為一個溢出原文的解釋性注釋,為譯本添加了新的內(nèi)容要素。
在從事有關(guān)早期《圣經(jīng)》中譯本如何翻譯父子關(guān)系的研究時,①Lihi Yariv-Laor, “Facets of Father-Son Relationship in the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Old Testament,” in Raoul David Findeisen(馮鐵),Gad C.Isay, Amira Katz-Goehr, Yuri Pines, Lihi Yariv-Laor, At Home in Many Worlds.Reading,Writing and Translating from Chinese and Jewish Culture: Essays in Honour of Irene Eber.Wiesbaden: Harrassowitz, 2009.我無意中發(fā)現(xiàn)某些中譯本并未傳達(dá)出原文的部分內(nèi)容。例如:“ervat abhikha veervat imekha lo tegale”(你沒有發(fā)現(xiàn)你父親的裸體,或者你母親的裸體,《利未記18:7》)。我以下引用的四個中譯本中,只有馬禮遜譯本(它比較趨向于字面直譯)翻譯出原文中的每個成分,而委辦譯本、施約瑟譯本和和合本這三個版本都省略了原文中關(guān)于“你父親的裸體”的內(nèi)容。以下是馬禮遜的字面直譯和其余三個中譯本的翻譯對照:
馬禮遜譯本:“爾父之裸體、爾母之裸體、爾不可露之”(你父親的裸體和你母親的裸體,你不允許暴露它)。
委辦譯本:“勿烝爾母”(不可與你母親亂倫)。
施約瑟譯本:“不可與母茍合”(你不可與你母親通奸)。
和合本:“不可露你母親的下體”(你不可暴露你母親的下體)。
后三個中譯本并未提及“父親的裸體”,而僅僅提及“母親的裸體”,在提及“母親的裸體”時,和合本使用了隱喻“暴露身體的下端”,而委辦譯本和施約瑟譯本都將《圣經(jīng)》的隱喻性表述“顯露母親的裸體”,按其內(nèi)在含義翻譯為“亂倫”或“通奸”。
如何解釋翻譯中故意省略了“父親的裸體”這一內(nèi)容呢?答案在于儒家的倫理規(guī)范,根據(jù)這些倫理綱常,千百年來中國人將孝道譽為至上的美德。
這三個中譯本千方百計地要使猶太—基督教《圣經(jīng)》文本適應(yīng)19世紀(jì)的中國文人們所推崇的儒家倫理系統(tǒng),顯而易見,它們當(dāng)然不愿翻譯出任何可能暗示使父親地位貶低或蒙恥的細(xì)節(jié)。此外,儒家文化認(rèn)為孝道涉及兒子對其父親及父輩先祖的態(tài)度,②Alan Cole, Mothers and Sons in Chinese Buddhism.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因此提及“母親的裸體”,可能在較少程度上冒犯閱讀《圣經(jīng)》譯本的中國文人的情感。和以上提到的三個“刪節(jié)”某些內(nèi)容的《圣經(jīng)》中譯本不同,其他中譯本(馬禮遜譯本和其他20世紀(jì)出版的現(xiàn)代中譯本③如1968年的思高譯本,1970年的呂振中譯本和1992年的《圣經(jīng)》新譯本。)并不刻意要適應(yīng)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未省略原文中的這一句,而是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忠實地翻譯了“父親的裸體”這個短語。
說到“省略”,以下這個例子來自翻譯為漢語的現(xiàn)代以色列兒童讀物,體現(xiàn)了與以上例子極為類似的態(tài)度。在約拉姆·考紐克(Yoram Kanyuk)寫的書中,有個孩子如此描述他的父親:“我的父親,當(dāng)他聰明的時候,他會非常聰明,他是邪惡的;而我的母親,當(dāng)她溫柔的時候,她并不那么聰明,說話像個小姑娘?!保╩y father, when he is smart, and he can be very smart, is evil, and my mother, when she is soft, is not smart and talks like a little girl.)④Yoram Kanyuk, Job, the Pebble and the Elephant.Tel-Aviv: Hakibbutz Hameuchad Publishing House, Yedioth Ahronoth Books& Chemed Books, 1993.這句話的中譯者刪去了“他是邪惡的”這一有關(guān)父親的措辭,將句子譯作:“我爸爸他聰明時會很聰明,可是媽媽溫柔時一點兒也不聰明,說起話來像個小姑娘。”(when my father is smart he might be very smart, but my mother —when she is soft, she is not smart at all, and talks like a little girl.)?,F(xiàn)代中譯者似乎希望吸引年輕的中國讀者,因而顧慮到孩子父母的感覺,這與那些早期《圣經(jīng)》譯者的擔(dān)心十分相似。
通過對比研究以上幾個《圣經(jīng)》中譯本,我們能看到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采用了替代、添加或省略原文中的某些內(nèi)容等技巧。這類翻譯現(xiàn)象反映了譯者期待《圣經(jīng)》譯本能夠更適應(yīng)、親近中國讀者的強烈愿望,而且通過這種翻譯策略,東西兩種迥異的文化之間能夠獲得更好的交流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