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燕
(北京體育大學,北京 100084)
身體鍛煉與心理健康關系的文獻綜述
黃小燕
(北京體育大學,北京 100084)
本文通過文獻綜述法對近10年來核心期刊中關于身體鍛煉與心理健康關系的文獻進行了整理和綜述。本文的主體內容大致可分為身體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身體鍛煉對人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身體鍛煉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總結和評價。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身體鍛煉有提高人的自信、自尊、生活滿意度感、睡眠質量的作用,同時還能減少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研究身體鍛煉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有重要意義,如何更深入地對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引發(fā)了當今研究者的探討和展望。
身體鍛煉;心理健康;大學生
殷俊益、于玥、宋湘勤對大學生生活方式與心理健康進行了相關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目前大學生的生活方式總體處于中等偏低狀態(tài)。男生的生活方式總體上比女生好,女生在生活嗜好維度上比男生好。大學生生活方式與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關,生活方式越健康,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從大到小的生活方式依次是生活嗜好、人際關系、壓力緩解、生活態(tài)度、學習因素、身體鍛煉、生活習慣??梢钥闯觯髮W生對身體鍛煉不是特別重視,然而增加身體鍛煉能使人的機能得到更好的新陳代謝,還能使人的心情舒暢,但大學生卻并沒有把鍛煉身體視為能改善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說明大學生對增加身體鍛煉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并沒有深刻的認識。學校方面應加強對學生身體鍛煉的提倡工作,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
張立敏、張力為、楊寧、李志榮就長期健身活動對大學生印象管理及心理健康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長期進行身體鍛煉能提升人的自尊,增加生活滿意感,同時還能提高人對其自身的身體價值感。長期健身對男性和女性的心理印象管理和心理健康都有促進作用。
范洪成、王瑞強、張麗對普通高等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現(xiàn)狀及運動干預進行了研究。研究指出,普通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存在性別主效應,女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及男生;城市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鄉(xiāng)村學生。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與體育鍛煉感覺存在一定的線性關系。學生身體鍛煉后精神振作感、安靜感、積極參與感越高,則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身體鍛煉后安靜感越高且疲勞感越低,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體育鍛煉后能增加機體的活力,調節(jié)內分泌,振奮精神,提升安靜感,達到促進心理健康的作用。
汪浩、李潔在《健身操對大學生睡眠質量及情緒的影響》一文中研究了健身操鍛煉對大學生睡眠與心理的影響。文中指出,參加健身操鍛煉后的大學生睡眠質量指數(shù)與鍛煉前相比差異呈顯著性,焦慮和抑郁分值顯著小于鍛煉前。中等強度的有氧健身操鍛煉能顯著提高大學生的睡眠質量,能有效改善大學生焦慮和抑郁癥狀,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積極的作用。通過參加健身操鍛煉,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大學生的睡眠質量,其原因主要有二:(1)健身操能借助展示外形動作來表達內在情感,使健身者消除緊張、放松心情、增加自信、感到愉悅;(2)中等強度的鍛煉會使機體產(chǎn)生疲勞,促進大腦分泌抑制興奮的物質,從而有利于入睡和保證睡眠質量。通過研究可知,類似其他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如游泳、跑步、騎自行車、打氣排球等,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的睡眠質量和情緒。
郭毅平、南征進行了關于體育課程新模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研究者認為,大學健康體育新課程具有促進心理健康的作用,大學健康體育新課程可作為一種解決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保障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辦法。因此,研究者提倡大學健康體育課程新模式的改革,取消體育課中過多的考試內容,讓學生能學到必要的運動技能,學會自我鍛煉,并養(yǎng)成自我鍛煉的習慣,從而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任波對體育鍛煉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模型進行了分析與思考。任波指出,未來研究心理健康模型時,應從3個方面進行改進,分別是研究理論的綜合性、研究范式的多維性、變量選擇的有效性。簡單地解釋任波的觀點,首先身體鍛煉和心理健康的關系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非線性關系,身體鍛煉對心理健康的影響路徑和內在作業(yè)機制是目前研究的難點;當前對心理健康的研究中,調查性研究占7成左右,實驗性研究占3成左右,調查性研究只能確定研究對象兩者之間的關系,實驗性雖能解答兩者的因果關系但是其實驗方法的有效性存在水分;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所以應針對大學生的特點來選擇指標。
張新在《身體鍛煉對神經(jīng)心理內分泌——免疫網(wǎng)絡的影響》中指出,從心理效應角度看,身體鍛煉可以促進機體的心理免疫能力,而這方面的研究很大程度涉及到神經(jīng)內分泌系統(tǒng)中各種激素的調節(jié)??梢哉J為,良好的心理效應作用于中樞神經(jīng),進而調節(jié)內分泌,最終改善免疫系統(tǒng)。而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主要通過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神經(jīng)內分泌渠道來調節(jié)免疫系統(tǒng)的。身體鍛煉正是通過提高機體的心理適應能力,降低心理敏感性,進而調節(jié)免疫系統(tǒng),維持機能穩(wěn)定。由此受到的啟發(fā)是,要研究人的心理健康問題,不能拋開人的身體機能去單純分析心理的問題,因為人作為一個“形神兼?zhèn)洹钡闹黧w,身體是形,心理是神,形是神的表現(xiàn)形式和載體,神是形的內容和載物,它們通過某種物質(或是激素,或是某種因子,或是某種意念)去影響彼此,最終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人。
馬申、王白山對身體鍛煉與心理健康的關系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身體鍛煉對主觀幸福感有正性作用;劇烈鍛煉和慢性鍛煉均可以減緩抑郁;有氧鍛煉有益于減緩焦慮;身體鍛煉對增加體適能、減緩生理反應、減緩心理應激均有一定作用;身體鍛煉對改善心境狀態(tài)有正向作用;積極的身體鍛煉能夠提高人的自尊心,鍛煉量、鍛煉強度、鍛煉時間是產(chǎn)生自尊心效益的關鍵因素,身體鍛煉心境效益存在性別差異;改善身體鍛煉的身體意象效果是未來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他們的研究涉及到了體育鍛煉的強度、類型(有氧運動、無氧運動、有氧無氧混合型運動)、持續(xù)時間、量度、運動方式等具體的方面,細化了不同的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影響,說明了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之間更為詳細的關系。
王霞對運動治療與抑郁的相關性進行了研究。王霞在研究中指出,身體鍛煉可以減輕抑郁的癥狀,并且減少抑郁的發(fā)生率,但是仍沒有足夠的證據(jù)來解釋身體鍛煉和抑郁的關系。這就需要設計出完善的實驗、合適的測量抑郁的工具、經(jīng)過量化的運動刺激以及能夠控制的其他影響抑郁的潛在因素作為保證,此外還需要進一步地研究抑郁的神經(jīng)生理機制及其運動治療效應,才能更多地從臨床上來證實身體鍛煉治療抑郁的效果。關于制訂科學合理的運動處方方面,需要從運動方式、運動強度及運動持續(xù)時間等方面綜合考慮。經(jīng)過體育鍛煉的干預后抑郁癥狀得到緩解的程度也是不可精確量化的。因為心理健康是個復雜的動態(tài)過程。因此,目前研究學者能做的就是通過一些較為可靠的指標去評估體育鍛煉后的效果,得出的數(shù)據(jù)能達到預期的一定范圍內的話,就能大致說明體育鍛煉對抑制抑郁癥狀是有效的了。但目前的心理研究手段還是比較粗糙的。
顏軍、孫雪梅、陳愛國、朱鳳書在《應對方式和主管幸福感針對中介效應:身體鍛煉對大學女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實驗研究》一文指出,身體鍛煉是一種積極的應對方式;身體鍛煉的持續(xù)時間可以直接降低焦慮、性心理障礙,身體鍛煉的強度可以直接降低社會攻擊、性心理障礙;身體鍛煉強度和持續(xù)時間分別通過主觀幸福感對焦慮、社會攻擊、性心理障礙產(chǎn)生間接作用。簡而言之,身體鍛煉能直接作用于心理健康的改善,也能通鍛煉強度和鍛煉時長與主觀幸福感的搭配作業(yè),間接的促進心理健康的發(fā)展。
身體鍛煉是能促進人體質健康發(fā)展的良藥,它能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延緩機體衰老,同時還作為一種心理干預的手段,對心理健康產(chǎn)生影響。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有密切的關系,它們是相互作用的。上文提到身體鍛煉對神經(jīng)心理內分泌——免疫網(wǎng)絡的影響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身體鍛煉能促進機體心理免疫能力的提高,而良好的心理效應有能反作用于機體的中樞神經(jīng),刺激內分泌系統(tǒng),從而改善了機體的免疫系統(tǒng),即機體先影響心理,心理再影響機體。正是由于身體與心理的關系之密切,所以在研究有關心理問題時不能忽略機體的情況。
身體鍛煉對于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都有益處,不同項目的運動鍛煉對于人們的心理健康有不一樣的好處。另外,體育鍛煉過程中,通過改變運動的強度、時長、方式、類型等因素,能對人的心理狀況產(chǎn)生不一樣的影響。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身體鍛煉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許多的益處。身體鍛煉能改善大學生的印象管理和心理健康,提升其自尊、自信、生活滿意感等。例如,健身操等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能促進大學生睡眠質量的改善。于是有相關研究提出了對體育課程模式的改革,指出體育課程新模式應使學生在快樂體育鍛煉中得到意志力和抗壓能力的提升,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多些實踐性的體育活動。
經(jīng)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有關身體鍛煉與心理健康的研究多是指出身體鍛煉給心理健康帶來的益處,而探討身體鍛煉對心理健康的不良影響的研究為之甚少;一些研究把增加身體鍛煉與改善某些心理癥狀的關系設定為單純的線性關系;心理健康的調查性研究和實驗性研究都存在自身弊端;研究對象的選取問題。針對不足,有5點建議:(1)辯證的去研究身體鍛煉對心理健康的影響。(2)加強對心理學理論的研究,建立一個多層的、系統(tǒng)的、生態(tài)化的理論模型;(3)加強從生理指標和心理指標相結合的研究;(4)在研究工具和手段上有所突破;(5)研究假設更貼合實際情況,加強研究過程中第三變量或多個變量作用的研究。
[1] 殷俊益,于玥,宋湘勤.大學生生活方式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0(3):128-133.
[2] 張立敏,張力為,楊寧,等.長期健身活動對大學生印象管理及心理健康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9):108-112.
[3] 范洪成,王瑞強,張麗.普通高等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現(xiàn)狀及運動干預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8):1111-1113.
[4] 汪浩,李潔.健身操對大學生睡眠質量及情緒的影響[J].體育學刊,2007(8):60-62.
[5] 郭毅平,南征.體育課程新模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10):1392-1394.
[6] 任波.體育鍛煉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模型的分析與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5):644-646.
[7] 張新.身體鍛煉對神經(jīng)心理內分泌—免疫網(wǎng)絡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05,9(40):122-123
[8] 馬申,王白山.身體鍛煉與心理健康關系研究進展[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3(3):463-465.
[9] 王霞.運動治療與抑郁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臨床康復,2005(40):124-126.
[10] 顏軍,孫雪梅,陳愛國,等.應對方式和主觀幸福感的中介效應:身體鍛煉對大學女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實驗研究[J].體育與科學,2011(5):95-99.
G807.4
A
1674-151X(2017)11-072-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21.036
投稿日期:2017-08-07
黃小燕(1991—),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