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 劉世芬
這個時代被他掐準了“三寸”——讀劉建東中篇小說《丹麥奶糖》
河北 劉世芬
我從小說中得到兩組意象:物質的——筆記本、文學博士、全國大獎、《幽暗之光》;精神的——丹麥、安徒生、童話、尋找葉小青、北戴河、孫爾雅。小說中這兩組截然相反的意象,始終由一盒盒神秘的“丹麥奶糖”串起來。這條線索貫穿全文,看似引子,實質隱喻了現(xiàn)代社會里人人內心的躁動、焦慮和不安。
《丹麥奶糖》 人性 夢想 監(jiān)獄 牢籠 生命意義
作為一個毛姆迷,我一直下意識地尋找身邊的毛姆。讀到劉建東的《丹麥奶糖》時,已是首發(fā)《人民文學》后的四個月,兩天讀完《中篇小說選刊》的選載,眼睛一亮:這就是了——仿佛毛姆再世!他們手持小說這件武器,對人性、對夢想、對生命意義、對活著進行思考與探究,劉建東做出的是與毛姆極為相近的動作。再精確一些,如看到《刀鋒》里的拉里。
劉建東是“河北四俠”之一,很慚愧沒能給予身邊這個瘦小的男人特別關注,此時的《丹麥奶糖》,品相不俗,我的大腦蹦出一個詞——純熟。其實,《丹麥奶糖》的開篇并沒抓住我,甚至有點想放下,讀到千字左右時才進入狀態(tài)。就像平時燉了一鍋香噴噴的紅燒肉,開始時尚且辨別不出滋味,到一半香味漸漸飄散,直到出鍋時的醇香襲人。
我從小說中得到兩組意象:物質的——筆記本、文學博士、全國大獎、《幽暗之光》;精神的——丹麥、安徒生、童話、尋找葉小青、北戴河、孫爾雅。小說中這兩組截然相反的意象,始終由一盒盒神秘的“丹麥奶糖”串起來。這條線索貫穿全文,看似引子,實質隱喻了現(xiàn)代社會里人人內心的躁動、焦慮和不安。一條無形的“枷鎖”對人們實施著心役和身役。無論走在路上,還是坐在辦公室里,哪怕躺在床上,人們似乎也失去了一種安寧和淡定,總有一個陰影閃在未知的地方窺視,而自己在明處,說不定哪一刻就會遭受致命一擊,以致連電話都不敢接,整日里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正像男主人公董仙生憂心忡忡說出的那句話:“你不在我的位置上,你沒有腹背受敵的感覺,你體會不到有什么事情會發(fā)生在你身上的某種不祥的預感……”“我知道自己多疑,但它讓我感覺到安全。”
聽到了么,多疑著,才能安全!那么,接下來就是小說拋給我們的問題:是什么導致了人們的這種普遍焦慮?我們還能去哪里尋找安全感?
董仙生的回答意味深長:“現(xiàn)在是一個復雜的時代,你不能簡單地把一件事定性為好還是不好。人與人之間就是這樣,在懷疑、鑒別、揣測、辯解、確定之間來來回回,這就是豐富的人生與社會?!碑斍教岬侥美辖沟墓P記本時的“犯罪感”,董仙生哈哈大笑,他笑曲辰竟把“犯罪感”如此當回事!“就拿我來說,我打過別的女人的主意,闖過紅燈,進過歌廳,罵過人,給寫得很爛的作家寫過書評,要照你說,我該進監(jiān)獄了?”
董仙生這么問,并不代表他內心多么踏實篤定,他與肖燕、與孟夏的關系,也說明這一點,他與肖燕已經暴露出社會上眾多夫妻相——貌合神離:“你不告訴她糖果的事,她也不向你說心里話”,而最后肖燕的反應看似匪夷所思,其實恰好折射了現(xiàn)代人經歷了復雜艱難的心路歷程后對世情的麻木,“她明明早知道我與老焦之間那些齷齪的小動作,這是她最不齒的;早就知道我與孟夏的茍且之事,這也是她痛恨的,可她什么也沒說”。
“你去過丹麥嗎?”小說中隨時跳出的這句話,挑戰(zhàn)著讀者的神經,也質問著每個人的生存空間,將現(xiàn)代人的焦灼、不安、空茫、虛妄,一針扎到底,成功地為現(xiàn)代人“立此存照”。多么惟妙惟肖的現(xiàn)代人的“自畫像”!“不過二十年,時代還是這個時代,沒有任何變化。”當曲辰從監(jiān)獄“穿越”回這個時代,他自己也承認,董仙生這句話不過是安慰。曲辰出獄后的經歷告訴我們,真實、良善、遵從內心地活著,猶如活在人類的二次元,因為這已經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曲辰與董仙生的不同,就像副院長劉同對董仙生的調侃:“哪像你董所長,這么會編故事、做評論,把人生弄得像一出戲?!倍@類人的集中特征也不斷通過肖燕的口說出來:“你的官位,你的社會地位,除了這兩樣,你還有什么?”“而你,你們,其實已經居高臨下……”“……好像這個社會是個龐大的機器,專門生產你們這樣的人。你和那些人一樣,留戀自己的成績,沾沾自喜,喜歡被捧上天,有天生的優(yōu)越感,覺得這個時代就是你們的。你們變得自私、高傲。你們更像是守財奴,固守著自己的那份累積起來的財富,守著自己已經獲取的地盤,小心翼翼地看護著它,容不得別人覬覦,容不得別人批評,容不得被超越,容不得被遺忘?!奔词谷绱耍靶ぱ嗟脑挷]在我的思想中起什么化學反應”,“有時候我感覺自己根本停不下來,沒有時間思考自己是個什么樣的人,自己要做什么樣的人”。
董仙生仿佛就在我們身邊,伸手可觸。可能有時他是同事,一轉身,他又成為某個領導,或許回到家,他就是家人,當靜下來觀照自己,忽又恍然:我不就是董仙生嗎?董仙生一點兒也不“仙”,他很“入世”,將自己打造得無可挑剔,在他身上看不到肖燕和曲辰的那種癡萌。他生活中的諸多“反?!痹憜栠@個世界還有多少真情?肖燕對“我”與孟夏不動聲色,“我”與孟夏的感情又像加繆,一副“怎么都行”“愛誰誰”的隨性,令人懷疑他是否懂得感情,是否還有感情。包括對待感情,他雖然外表大氣、謙和,也不乏良善,但卻又常常被某種看不見的東西挾裹著,身不由己地暴露出自私、卑劣、虛偽的劣根性。這類人從付出真情又保留發(fā)展一直到根本不付出感情,不正是時下男女之間的普遍情態(tài)嗎?可是某些時候,又必須承認,他熱情未泯,像毛姆筆下那個拉里,是一個很特別的情人,“親熱,甚至溫柔,健壯而不熱烈……一點也不下流,愛得就像一個青年學生,那情形相當可笑,但又令人感動”。
然而,這樣的董仙生終究還是被“奶糖”暗算了,因為一篇“抄襲”文章與全國文學大獎擦肩。這讓我們感到,仿佛人人都是一個乏善可陳的悲慘的堂·吉訶德,而這個社會似乎專門造就這樣的人:看上去沒什么能夠傷害他,他已經不太把身邊這個世界當回事了。無論人還是事,當你太把他(它)當回事,他(它)才傷得了你,精明無比的現(xiàn)代人,已經越來越水火不侵。
讀著劉建東,我的腦子里一刻也沒離開過毛姆,有那么一些時候,我就把“我”等同于《刀鋒》中的拉里了。拉里就是這樣一個人,清醒而不厭世,看上去還是蠻入世的。拉里與伊莎貝爾,拉里與蘇珊,“我”與肖燕,“我”與孟夏,都似曾相識,不過轉換了時空。拉里對伊莎貝爾說:“我的確愛你,不幸的是,一個人想要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卻免不了要使別人不快樂。”拉里與女友蘇珊柔情繾綣后,蘇珊離開時看見“他又拿起書,繼續(xù)從剛才撂下的地方看下去”,這是一個多么隨性、隨意、隨緣、隨你的男人,輕易看不出他的悲喜,他不會讓自己多出一秒地沉浸在與女人的纏綿中,但他又不拒絕享受這種情感。他與眾人在一起時,盡管那樣平易近人、和和氣氣,他也不會為了標榜自己的清高而離群索居,但是,總有一種超然物外的味兒,就好像他并不把自己全部公開出來,而是把某些東西保留在自己的靈魂深處。這其實也是現(xiàn)實毛姆的絕大部分。毛姆一直被稱為構架故事的高手,兼具對人生意義和現(xiàn)實理想的追求與探索,一個行走于塵世卻又嫻熟把玩塵世于股掌的精靈。習慣于將“我”隱于“幕后”,偶爾站出來“明火執(zhí)仗”地發(fā)問“人為什么活著?”同時身體力行地尋找答案。毛姆給出的答案令人哂然:人生就像那塊精美的波斯地毯,雖然色彩斑斕,卻毫無意義。這等于告訴世人,夢想可以色彩斑斕,但人生的枷鎖卻無以掙脫,身外、心內的枷鎖無處不在,桎梏著困獸般掙扎的世人。也許暫時掙脫了心的枷鎖,但身外的枷鎖卻無能為力;或許你可以無視身外,自由得海闊天空,卻牢牢被心鎖奴役——無非就是毛姆經常提到的那塊美麗的波斯地毯,它只是鋪在地上,或掛在墻上。
這樣的“枷鎖”,再對照《丹麥奶糖》中的監(jiān)獄意象,令人回味悠長。曲辰的出獄竟是董仙生動用了省委黨校的同學,可曲辰的初衷卻是要“賴”在監(jiān)獄一輩子。不愿意出獄,這是這個時代一個奇妙的現(xiàn)象,恰在2016年夏天我到過冀東監(jiān)獄,聽在那里工作的朋友講到許多老監(jiān)們死活不愿意出監(jiān)獄、愿意死在監(jiān)獄的真人真事。據(jù)朋友說,隨著社會生活的日益多元化,愿意賴在監(jiān)獄的人越來越多了。在英國,據(jù)說某些監(jiān)獄形同星級酒店,必須采取強制手段才能讓某些老賴們出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坐監(jiān)四十多年的瑞德,在假釋被拒多次之后,開始消極地認為“在監(jiān)獄里希望是個非常危險的東西”,于是漸漸放棄了假釋的努力,可是當他喪失了生活斗志,得過且過的時候,反而達成了假釋的批準,但是他準備好重返社會了嗎?獄警對他提出的所謂“改過自新”,瑞德說:“……對我它只是一個虛詞,政客發(fā)明的詞……為了讓你們年輕人穿上西服系好領帶有活干?!辈恢獜暮螘r起,曲辰和瑞德們竟然迷戀上這樣一件國家機器。他們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外星人”,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無須一生,不過幾年,這個時代就把他們遠遠地拋入歷史了。于是當曲辰再次入獄,去的正是冀東監(jiān)獄。在他轉身邁進監(jiān)獄時,他對董仙生和肖燕說的那句話,我認為就是這篇小說的文眼了——“你們,何小麥,還有孟夏,在另一種牢籠中?!?/p>
云淡風輕的一句話,是曲辰“笑著說”的,這個整日在這個世界誠惶誠恐的曲辰,再次入獄的剎那間,終于如釋重負地“笑”了,同時成就了作者的探驪得珠。然而,雖“三寸”在握,身處“另一種牢籠”的“你們”呢?“你們”的成功,奶糖,夢想,算計,希望,絕望……“你們”,還有“北戴河”嗎?
作家普里切特對毛姆有一句評語:“這個與政治和信仰兩不沾邊的懷疑主義者,卻在烏托邦和個人主義的廢墟之間幸存了下來?!睂π叛觯瑢ι饬x的探尋,對人性深處的顯微鏡式的解剖,劉建東接過了毛姆手中的手術刀。
平時見劉建東不多,極少的幾次,留給我的印象永遠都是蔫不拉唧,謙和恭順,一副謙謙君子模樣,屬于那種惰性元素,不會輕易“化合”的那類。但,這些只是“看上去”,看上去缺乏主動,實則并不拒絕入世,也并不代表他的化學反應慢,只是在看準時機的情況下,選擇進入那種“核反應堆”——這些也只能被他的小說一一泄露:拒絕生命的了然無趣,內心的棱角隨時蠢蠢欲動,橫斜著刺出來。他看人的眼睛總是瞇著的,但那雙瞇起的眼睛卻銳如鷹隼,將世情洞穿。
我說“三寸”,而不是“七寸”,因為前者是指頭部,大腦,全身中樞,一個人的總指揮部。劉建東,算你狠,聲色不露就掐準了死穴。
幸好,還有那套綠皮的《安徒生童話》,還有孫爾雅,還有被董仙生想起并一意追隨的云南勐海,還有跟隨了肖燕二十多年的“鴿子窩”,這或許就是那?!皟刃纳钐幦匀挥形茨苋急M的夢想的種子”,也是我們行走于當下的希望。
作 者:
劉世芬,筆名水云媒,生于河北滄州,現(xiàn)居石家莊。黨校教職,業(yè)余寫作。著有散文集《潮來天地青》《下一個航班》等多部。編 輯:
張勇耀 mzxszy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