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莉
吉林省通化市東昌區(qū)人民檢察院,吉林 通化 134001
法庭辯論語言與藝術
孫 莉
吉林省通化市東昌區(qū)人民檢察院,吉林 通化 134001
對于當前我國司法以及法庭審題過程所使用的語言而言,其不規(guī)范化的問題較為普遍。在這樣的一種發(fā)展形勢下,導致了司法和法庭審理時經(jīng)常會引發(fā)紛爭,對于司法成本形成了非常大的浪費?;诖耍枰Y合我國國情,尋找到適用于我國法律的語言,讓其能夠在法律實踐中得到應用。
法庭;辯論;語言與藝術
美國大法官阿爾弗雷德·丹寧勛爵說:“要想在與法律有關的職業(yè)中取得成功,你必須盡力培養(yǎng)自己掌握語言的能力?!惫V,是檢察機關核心的標志性職能。語言能力是做好一切法律能力的基石。
語言是人類進行溝通的一種有效方法,是人類在經(jīng)過長時間磨合所形成的一種共同的溝通與表達方法。從實質(zhì)上來分析,語言是人們溝通與學習的基礎,人們通過學習來掌握語言能力,同時也表達自身的意見以及個人觀點。此外,語言還具有信息功能,能夠為人際交流提供幫助,讓人類的生活添了許多的樂趣。①語言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它是人類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同時語言也是人類必不可少的思考工具,人們思考問題,需要使用語言來思考,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xiàn)實。在司法工作中,我們不但要使用語言交流、溝通、研判案例、論證問題,還需要使用語言去學習知識、思考問題,把思想外化為語言文字,以實現(xiàn)執(zhí)法說理等。
法律語言在一定意義上所指是在開展法律事務過程中,所使用的一種能夠進行思想交流的工具,同時也能夠讓多方的信息得到傳達的目的。對于法律語言而言,可以將其劃分為書面以及口頭語言兩種。但無論是何種形式的語言,都需要嚴格遵守民族共同語的普遍規(guī)律,可以搭起語言體系中擁有法律特有的詞匯、文體風格等。而其中公訴語言是按照嚴格的法定程序,使用精準規(guī)范的法律術語,借助詞語、句法傳遞出的言辭信息,用以表達公訴主張的特殊語言形式。想要成為杰出的公訴人,需要針對自身的綜合素質(zhì)與能力進行培養(yǎng)。比如:證據(jù)審核、法律適用、法律文書寫作能力等等。這些所有的能力表現(xiàn),都需要公訴人基于語言基礎來對進行表現(xiàn),也就是通常人們提及的庭審公訴語言。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有關要求,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制定了《關于推進以審判為重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意見》,未經(jīng)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保證準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該意見的實施改變了原有的訴偵、訴判關系,以審判為中心要求以庭審為中心,從這一點能夠看出對于公訴人的要求進一步提升,而公訴語言的提升正是所有的核心,其中法庭辯論乃重中之重。
刑事訴訟框架決定了控訴、辯護、審判三角訴訟關系的格局,現(xiàn)代刑事訴訟制度,要求有指控就應當有辯護。
首先,通過爭辯明確案件爭議焦點。對于一個案件如何審視、如何判斷罪與非罪,需要兼聽則明。如果沒有對抗,則案件是否存在爭議就比較難以判斷。爭辯中對立雙方提出的焦點問題,往往正是罪與非罪或者此罪與彼罪、重罪與輕罪的核心問題,法庭辯論的意義此時也能夠凸顯。
其次,通過爭辯使爭議焦點得以解決,錯誤觀點得以辯明。案件的爭議焦點明確之后,控辯雙方都會提出解決的問題,且雙發(fā)從根本上是對立的,孰是孰非,則是通過法庭辯論看誰說的更加透徹、更加充分。
最后,通過爭辯宣傳法律教育。法庭辯論本身往往是對法律正確理解的爭辯,但根據(jù)現(xiàn)有的社會氛圍,一些辯護人往往為了給被告人脫罪,對于法律文字的歪曲理解容易誤導大眾的思想,那么此時公訴人就應當解釋清楚法律原意,批判錯誤觀點正確宣傳法律規(guī)定。
(一)法庭辯論瞬息萬變,需要較高的應變能力。盡管在出庭之前公訴人大多數(shù)都能認真的進行法庭預測,但法庭之中總會出現(xiàn)種種狀況,如被告人突然翻供、辯護人突然提出的新的證據(jù)等,這時就要求公訴人發(fā)揮較高的應變能力,拋開紙面針對庭審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應答。
(二)法庭辯論需要大量的法律知識儲備。法庭辯論之所以難,就是因為在法庭辯論中,公訴人針對辯護人提出的問題,無論是案件中的事實證據(jù)還是與案件相關的法律適用、社會生活常識,都需要當場調(diào)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去應對,這種應對是即時的,這種即時的語言反應,對公訴人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三)法庭辯論是語言藝術需要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法庭辯論不但要對與案件相關的法律、社會、科學知識非常熟悉,還要求公訴人有臨場組織起語言近些流利順暢應答的能力。不能僅是就著準備的材料進行答辯,更要根據(jù)庭審的真實情況進行應對。尤其是法庭的掌控能力,要讓法庭圍繞著公訴人的思路運轉(zhuǎn),而不能讓辯護人或者被告人牽著鼻子走,要通過答辯化被動為主動,在駁斥辯護人錯誤觀點的同時,還要讓合議庭和旁聽群眾接受公訴人的正確觀點。
(一)語言單一,語言描述較為平淡。在進行公訴意見書歸納總結時,不僅能夠以較為嚴謹且具有專業(yè)性的法律術語來進行描述。還可以在其公訴意見書中采用一些具有文學色彩的語言來對其意見書進行潤色,并以較為通俗易懂的表述方式來對相關意見進行解析與情理闡釋。但從當前公訴意見書的語言表達來看,其語言形式較為單一。
(二)論證不嚴密,說理不透徹。有的答辯針對性不強,態(tài)度不堅決,觀點不鮮明,釋法說理不充分、不透徹。辯論策略失當,公訴語言的說服力大打折扣。
(三)思維混亂,駕馭語言能力弱。存在對辯護人的問題不能即時反應領會,不能快速做出應答,或者亂答一氣,沒有針對性;思維混亂,頭緒紛繁,層次不清,答辯缺乏邏輯性。
法庭辯論在整個庭審過程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需要控辯雙方通過非常激烈的爭辯來引起檢察機關的重視。這也就對公訴人的答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答辯過程中的語言感染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決定庭審效果。
首先,組織答辯提綱,實現(xiàn)法庭答辯的語言準備。如同演員必須熟記角色臺詞,教師必須熟悉教案一樣,公訴人庭前也應當像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對于案件事實、性質(zhì)、情節(jié)等內(nèi)容及法律規(guī)定都需要熟爛于心,開口便來,這樣到了法庭上才能底氣十足、思路清晰。在法庭調(diào)查階段要修正好答辯提綱,注意庭審動態(tài),注意被告人口供的辯護、辯護人對被告人、證人發(fā)問的內(nèi)容,以及辯護人出示的和請求出示的證據(jù)、辯護意見等情況,根據(jù)這些庭審情況推斷出控辯雙方爭議的問題,然后在及時調(diào)整、修正庭前預測的答辯提綱。
其次,根據(jù)辯護人的不同風格,選擇答辯語言風格?!秾O子兵法》說:“水因地而制形,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在具體庭審辯論中,公訴人要根據(jù)變化人的不同語言風格特點,有針對性的選擇表達方式,而不要固守風格,一成不變。公訴人最好能夠?qū)⒆约号囵B(yǎng)成“全攻全守型”的公訴人,把自己的語言風格塑造成“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才能百煉鋼成繞指柔。
再次,說好答辯的開場白和結束語,使答辯活動首尾呼應,有始有終。答辯的開場白雖然不是答辯的具體內(nèi)容,但開場開得好,會給人精神一振的感覺,尤其是當辯護人意見發(fā)表完畢之后,或氣勢正盛,或混淆視聽,需要打擊其囂張氣焰時,開場白更加重要。而結束語說的好,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強調(diào)公訴主張,總結辯論結果,強化庭審效果。
最后,設計好公訴人形象,促進答辯語言的效果。答辯語言的效果,不僅僅通過有聲語言傳遞出來,還要通過公訴人的形象傳遞出來。有了好的辯論內(nèi)容,還需要好的表達方式。公訴人在庭審辯論時,應做到口齒清楚,發(fā)音準確,音調(diào)和諧,快慢適度。力爭達到聲調(diào)上的抑揚頓挫,以提高辯論感染效果。學會用辯論語言以情感人,公訴人要像一名“說書人”,雖然在說中帶感情,但絕不能將書中的情感帶到自己身上,使自己變成當事人。
[注釋]
①語言:維基百科.
[1]劉紅嬰.法律語言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劉蔚銘.法律語言研究[M].北京:中國經(jīng)濟出版社,2003.
D90-055
A
2095-4379-(2017)36-0115-02
孫莉,女,漢族,吉林白山人,本科,任職于吉林省通化市東昌區(qū)人民檢察院,主要從事刑事檢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