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海東
山東中展律師事務所,山東 日照 276800
精神損害賠償若干問題思考
封海東
山東中展律師事務所,山東 日照 276800
人格的保護以及精神損害賠償?shù)拇_立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本文從精神損害相關概念入手,對精神損害賠償?shù)姆秶蛿?shù)額確定,以及精神損害立法的不足及建議進行分析探討。
精神損害賠償;使用范圍;問題;建議
人們的法律意識以及維權意識在不斷增強,人們也越來越關注精神世界不受侵害,而精神損害賠償使人的人格與精神世界成為了有關法律保護的重要對象,也是我國人權保護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制度。精神損害賠償不僅符合我國社會主義法制發(fā)展的方向,而且對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有關精神損害賠償?shù)膸讉€問題進行有關探討。
(一)精神損害概念
精神損害是權利主體因人身權益受到不法侵害,致使其精神遭受痛苦或人格、身份利益受到了損害的這樣一種客觀事實狀態(tài)。一般而言,精神損害通常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公民由于受到有形的人身損害而導致的心理損害,比如當公民身體權、生命權、財產(chǎn)權等遭受到損害時,帶給權利主體生理上的損害,同時造成其精神上受到痛苦;另一種是因公民的人格權、姓名權、名譽權、隱私權及肖像權等受到損害而造成的心理損害,其具體表現(xiàn)為權利主體精神處于一種非正常的狀態(tài),比如恐懼、氣憤、沮喪、抑郁、絕望等這樣一些不良情感。
(二)精神損害賠償概念
精神損害賠償是權利主體因人身權益遭受到不法侵害,而使精神受到損害或遭受到精神痛苦而要求侵權人以財產(chǎn)賠償?shù)姆绞綄ζ溥M行救濟和保護的一項民事法律制度。侵權人使他人的人身權益遭受了不法侵害,在此情況下,并不一定就會給他造成一定的財產(chǎn)損失,但卻會讓他的身心健康遭受極大的損害,這時法律就會要求侵權人對其進行相當?shù)呢敭a(chǎn)補償,安慰其精神,使其身心恢復健康??梢姡瑱嗬黧w的直接財產(chǎn)損失并不一定能使精神賠償確立,如果侵權人對他人的人身權益的損害較輕微,所造成的后果并不嚴重,則一般不適用精神損害賠償法律制度,這就需要通過侵權人停止侵權行為來消除所造成的影響和賠禮道歉等一些方式來對被侵權者進行精神慰藉。
只要侵權人的侵權行為使受害人的精神利益遭受了損害,就可請求精神損害賠償,這在理論上行得通,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比較較難界定。若范圍太過寬泛,可能不利于社會道德淳化,法院具體執(zhí)行起來也不方便;若范圍過窄,對精神損害賠償就起不到它應有的作用。因此,各國皆根據(jù)自身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以及社會道德水平等實際情況來確定其范圍。我國的精神損害賠償一般主要用于以下范圍。
(一)人格權受到侵害
我國憲法明確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當公民的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榮譽權、名譽權以及人格尊嚴權和人身自由權受到他人不法侵害,從而造成受害人遭受精神痛苦,進而影響其正常工作、學習和生活,受害人可請求精神損害賠償。另外,對違反公共利益和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人格利益的,其受害人可向人民法院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二)身份權的侵害
身份權是基于某種特定身份的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的民事權利。我國目前法律規(guī)定的身份權主要包括親權、權以及監(jiān)護權等,但其涉及到的財產(chǎn)利益侵害行為,不能請求精神損害賠償。比如親權中,對離婚后拒絕支付未成年子女的撫養(yǎng)費,這就不適用精神損害賠償。但是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不履行其監(jiān)護責任,或者對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可向人民法院請求精神損害賠償。身份權具有一定的密切的社會關系,若這個事處理不好將會對社會的穩(wěn)定造成影響。
(三)死者的精神損害賠償
自然人死后,其近親屬因死者受到侮辱、毀謗、利用死者隱私、非法利用或損害其遺體、遺骨等侵權行為遭受精神痛苦,可向人民法院請求精神損害賠償。這并非是保護死者的人格權利,旨在保護其近親屬的權利。
(四)財產(chǎn)權受到侵害
一般而言,精神損害是對權利主體人格權和身份權遭受侵害而言的,但是被賦予特殊意義的一些特定物品,這使其具有了人格化的較為特殊的意義。所以對具有象征人格意義的特殊紀念物品由于侵權人的行為導致其永久性毀滅或損壞,導致給受害人的心理、精神造成較大程度的損害,而這些財產(chǎn)本身的價值并不足以彌補其在精神、心理所遭受到的打擊以及痛苦,其物品所有人可向人民法院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一)精神損害賠償范圍存在的問題
1.違約案件不適用精神損害賠償
在我國,目前不論是立法還是司法都不承認違約而導致的精神損害的賠償。比如蘇州閥門廠的5位技術工作人員因機場工作人員在電腦上漏輸他們的名字,導致在赴伊朗洽談相關合作事宜的途中被當作是偷渡者被關押起來了,事后與機場人員交涉,并要求其賠償經(jīng)濟損失和精神損失,卻被對方拒絕,通過法院調(diào)解后才支付他們機票費、食宿費誤工費以及每人四萬五千元的補償。這四萬五千元是在法院的調(diào)解協(xié)議下才有的,并不是判決。既然有損害就應有賠償,既然在受害人的財產(chǎn)權受到侵害時可請求精神損害賠償,那么因違約而導致的精神損害也應要有賠償才是。當然,并不是所有的違約行為都會對當事人造成精神損害。
2.刑事附帶民事案件不適用精神損害賠償
刑事附帶民事案件將精神損害賠償排除在外,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是其犯罪行為造成對被害人的精神損害,通過判定其行為構成犯罪并判處一定的刑罰,這本身就是對被害人的一種精神慰藉。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七條規(guī)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zhì)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這也就是說犯罪行為所造成的物質(zhì)損失可請求賠償,而精神損害卻不能。對其追究刑事責任并不能代替在民事上的請求精神賠償。公民人格權和財產(chǎn)權的地位如此不均衡,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立法體例上均不適當。
3.對貞操權受到精神損害的賠償保護不充分
貞操權指的是公民包括男女,其保持性純潔的良好品行,并享有所體現(xiàn)人格利益的人格權。侵害貞操權的侵權行為比侵害名譽權、健康權等給受害人造成的精神損害要嚴重的多得多,尤其是在我國,對保持性純潔的態(tài)度是非常強烈的。但是,其名譽權等被侵害可請求精神損害賠償,而貞操權被侵害卻沒有一個較明確的立法規(guī)定。
(二)確定精神損害賠償范圍的方法
限定主義優(yōu)點是可將精神損害范圍控制其在合理范圍內(nèi)適用,什么情況可請求精神賠償,有明文規(guī)定,法官不須根據(jù)具體情況斟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損害賠償被濫用。但是也有較明顯的缺陷,比如由于已經(jīng)列舉了有關精神損害的賠償敢為,使得其適用范圍略窄;還有就是社會是在不斷發(fā)展變化的,而法律卻相對較穩(wěn)定,使得兩者之間差異較大,立法也就缺失靈活性。如今,我國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人們的思想也逐漸發(fā)生改變,法律意識以及維權意識也越來越強,對精神權力的價值也越來越重視。因此我國應在立法明文規(guī)定的范圍內(nèi),根據(jù)社會的發(fā)展以及我國實際的一些情況適當擴大其賠償范圍。同時在進行有關列舉時用詞應較有彈性,以此可有效彌補我國采用限定主義的一些弊端。另外可采用較模糊的適用范圍標準,讓法官掌握適當多一些的權力,以便其依據(jù)實際情況酌情判定,因為精神損害的程度立法無法明確對其進行規(guī)定,所以需交由法官在個案中裁量,但是應對判斷精神受到損害的嚴重程度的因素做一些規(guī)定,來制約法官的對案件的自由裁量權。同時在理發(fā)明確規(guī)定人身利益受到損害的情況,以防法官在判定時主觀臆斷。
[1]龐洋.初探精神損害賠償若干問題[J].法制與社會,2013(09):286-287.
[2]葉玉.精神損害賠償若干問題芻議[D].華東政法大學,2012.
[3]許雅婷.違約精神損害賠償若干問題分析[J].法制博覽,2015(33):11-13.
D923
:A
:2095-4379-(2017)28-0164-02
封海東(1969-),男,漢族,山東日照人,法學本科,山東中展律師事務所,主任,三級律師,研究方向:民事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