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春華
(北京大學,北京 100871)
北京大學“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的由來與意義
秦春華
(北京大學,北京 100871)
本文從當前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高考改革所面臨的諸多困境出發(fā),還原了當初北京大學實行“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的基本考慮。作為我國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改革過程中的一項探索,“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為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積累了知識和經(jīng)驗,并有效提升了高校不依賴于唯一分數(shù)錄取學生的專業(yè)能力。
恢復高考;高校招生;自主選拔錄??;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
“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是北京大學探索本科自主招生制度改革的一項標志性政策。在面向社會公示的前提下,由中學校長實名向北京大學推薦優(yōu)秀學生,這一設想最早由時任北京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劉明利提出。2009年10月,筆者接任北京大學招辦主任后,開始在全國13個省市的39所中學進行試點;2011年起在全國范圍內推行。2014年9月,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出臺后,這一政策演化為目前的“博雅人才培養(yǎng)計劃”。繼北京大學實施“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后,清華大學推出“領軍計劃”,復旦大學推出“望道計劃”,上海交通大學推出“思源計劃”,北京師范大學推出“攀登計劃”等類似的自主招生政策。
從全球范圍來看,中學校長向大學推薦學生,是世界上許多大學——尤其是頂尖大學招生的通行做法,盡管在實施過程中呈現(xiàn)出多種形式的變化。這一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的德國。1834年后,德國大學開始接受由中學推薦的學生,這些學生因為有Abitur(德國中學畢業(yè)考試)成績而無需參加考試就可以入學[1]17。在美國,1870年,深受德國大學教育影響的密歇根大學代理校長Henry S.Frieze借鑒這一制度,放棄了傳統(tǒng)的通過入學考試錄取學生的辦法,開始實行全新的招生政策。這一政策規(guī)定,全美具備資質的中學校長可以向密歇根大學招生辦公室提交關于學生達到大學入學標準的證明,“擁有這些證明的學生可以自動成為大學的新生”[1]15。盡管意識到此舉可能存在著一定風險,但是,與“選拔學生的高效率、推動教育發(fā)展、提升學術水平和保持生源穩(wěn)定”等巨大收益相比,密歇根大學“甘愿冒此風險”[1]16。以“證明”(Certificate)為標志的密歇根大學的招生改革引起了其他大學的關注。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大學意識到這一制度的價值并陸續(xù)跟進,最終使其成為全美大多數(shù)大學普遍采用的招生方式[1]16。
與美國的情況相類似,自北京大學推出“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以來,社會上就對其爭議不斷。2009年10月,實施方案在北京大學招生網(wǎng)上一發(fā)布,社會輿論反應強烈。在短短20多天的時間里,它引爆了公眾和媒體極大的關注和興趣,成為當年教育十大新聞之一,其關注度甚至超過了娛樂新聞。在百度上搜索“北京大學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可以找到約40.8萬篇新聞。
北京大學推出“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是高校招生考試制度的一場變革,還是北京大學玩的一個旨在“掐尖”的把戲?是想把最優(yōu)秀的學生選拔出來,還是給中學校長開了一道可以腐敗的“方便之門”?是想推動高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還是把招生考試制度引入混亂?所有這些相互對立的觀點,都可以在當時的社會輿論中找到影子。
2009年,當北京大學推出“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的時候,中國恢復高考已經(jīng)30多年,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工作也進入到第7個年頭。以高考成績作為高校招生唯一錄取依據(jù)的僵化性弊端顯露無疑,“高考指揮棒”對中學基礎教育和高校人才培養(yǎng)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引起社會多方不滿。尤其在與美國教育體系做對比的過程中,人們普遍認識到,目前中國教育環(huán)境下的學生創(chuàng)造力低下、創(chuàng)新精神缺失、身體素質弱化、缺乏社會責任感和遠大的理想抱負,等等,這些似乎都與高考招生錄取制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教育本來應當是從容的、享受的、幸福的——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而言都是如此——但現(xiàn)在各級各類教育部門和社會群體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中學緊盯著“北清率”①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錄取率。等數(shù)量化評價指標而組織開展教學;家長拼命把孩子塞進“超級中學”和各類培訓班;學生則苦不堪言,從上學的第一天開始就不再快樂;大學教授發(fā)現(xiàn)錄取進來的學生對所學專業(yè)毫無興趣,正常的教學培養(yǎng)很難組織;高考命題人員絞盡腦汁,每年考后卻褒貶不一。教育主管部門希望改革,但茲事體大,投鼠忌器,實質性的步伐很難輕易啟動。唯一開心的是各類培訓機構,它們獲得了歷史上的最快發(fā)展,甚至可以到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用腳投票”,直接去國外接受教育,形成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少年留學潮”。國外大學也紛紛搶灘中國,直接招收本科學生。對于這些現(xiàn)狀,人們感到焦慮,卻又似乎無能為力。中國的教育問題仿佛緊緊糾纏在一起,盤根錯節(jié),“剪不斷,理還亂”,往往“按下葫蘆起了瓢”,為了解決一個問題卻引發(fā)了更多的問題。難怪有人慨嘆:教育改革,有些改了還不如不改。
為了逐步打破高考“一考定終身”的弊端,2003年春季,在教育部的統(tǒng)一部署和領導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部分高校開始進行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工作,“積極探索以統(tǒng)一考試錄取為主、與多元化考試評價和多樣化選拔錄取相結合,學校自主選拔錄取、自我約束,政府宏觀指導、服務,社會有效監(jiān)督的選拔優(yōu)秀創(chuàng)新人才的新機制”[2]。然而,試點工作啟動以來,由于各高校普遍采用了“高考前測試,高考后加分”的模式,使得自主選拔錄取工作越來越偏離初衷,不僅沒有起到“進一步深化高等學校招生錄取制度改革,進一步擴大高等學校招生自主權”的作用,反而異化為各高校提前圈定甚至爭奪生源的工具。與此同時,隨著越來越多的學生參與到自主選拔錄取中,它所內生的公平性問題也日益凸顯出來,許多人對此感到失望和不滿。然而,如果引入英美大學“申請審核制”的招生方式,人們又擔心在中國現(xiàn)實國情下會造成巨大的社會不穩(wěn)定,加劇招生腐敗,特別是在高考已是社會公平的“最后一根底線”的社會輿論下更是如此。
北京大學招生自身也面臨著許多嚴峻挑戰(zhàn)。學院和教授對于錄取的一些學生并不滿意。相當多的學生對自己所學的專業(yè)不感興趣,當初之所以填報這個專業(yè),要么是因為家長和老師覺得這個專業(yè)好,要么是因為高考分數(shù)達到了北京大學的錄取線按分排隊只能分到這個專業(yè),要么是為了上北京大學而被迫調劑到某個專業(yè),很少有學生能夠在高考前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越來越多的學生只會做題和考試,學生最關心的是考試和分數(shù),缺乏探究真理的興趣以及獨立發(fā)現(xiàn)、探索問題的能力;知識面狹窄,獨立閱讀少;偏聽偏信,沒有建立獨立的審辯式思維;學習被動,不喜歡提出問題并且很少追問;很難與老師和他人進行有效的交流;等等。所有這些問題直接導致大學一年級新生背負著“沉重的債務”走進大學校門。面對全新的大學生活,缺乏準備的他們往往茫然不知所措。許多人寄希望于大學的“補習”。然而,中學階段是一個人價值觀形成和個人學習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時期,因此大學能否在短期內有效扭轉上述虧欠還是一個巨大的問號。
事實上,這些“沉重債務”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整個基礎教育階段。在長達12年的時間里,以考試為導向的教育壓抑了學生的自主探索意愿;學習的功利心理占據(jù)了壓倒性的優(yōu)勢;老師勤于代替學生閱讀、思考、總結和復習,卻疏于鼓勵學生開展自主性的學習,或者只有形式上的鼓勵,而缺乏實質性的指導。這些做法可能對于迅速提高學生考試成績而言效率很高,卻并沒有同樣高效率地促進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探索能力,甚至起到了相反的作用。由于各方面條件限制,中學教師群體的知識面普遍偏窄,教學過程中往往囿于教學大綱或標準答案,忽視對學生的獨立性和個性的發(fā)現(xiàn)、引導和培養(yǎng);再加上對學科前沿了解較少,因此缺少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的有效手段,更多訴諸紀律手段來實現(xiàn)管理。
上述宏觀背景和微觀因素結合在一起,構成了北京大學出臺“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的理論基礎。我們希望通過這樣一項招生政策,能夠逐步緩解以高考成績?yōu)槲ㄒ讳浫∫罁?jù)帶來的弊端,有效扭轉我們在招生中面臨的一些困境,用長期的過程性評價取代一次性的偶然評價,從而招收到最適合北京大學培養(yǎng)的學生,為未來有可能把學生培養(yǎng)成影響世界甚至是改變世界的靈魂人物奠定堅實的基礎。
人才選拔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綜合系統(tǒng),其中既要有客觀的分數(shù)標準,同時,也必須依賴于人的主觀評價。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看得見的分數(shù)固然具有優(yōu)點,但在一個人成長成才過程中最重要的理想、道德、思維方式等看不見的非智力因素卻很難在筆試中進行考查,必須通過人來推薦。那么,由誰來做推薦人最合適呢?首先,這個人應當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否則他(她)不會愛惜自己的聲譽;其次,這個人必須對學生有全面深入的了解;第三,一旦推薦出現(xiàn)問題,可以直接進行有效的制約。也就是說,作為推薦人的必要條件是,一方面他(她)有能力識別推薦學生;另一方面也會充分顧忌違規(guī)推薦的后果。經(jīng)過反復研究,我們把最合適的推薦人鎖定為中學校長。有人會問,校長了解學生嗎?最了解學生的應當是班主任和任課老師。這個觀點有一定道理。但是,了解學生應該是校長的天職。校長不一定了解學校里的所有學生,但必須要了解最優(yōu)秀的學生,否則就是失職。客觀地說,班主任和任課老師最了解學生,因此美國大學普遍比較重視任課老師的推薦意見,但這個群體過于龐大,監(jiān)督成本過高,因此不適合承擔目前的推薦職能,但并不排除隨著社會誠信體系和制度的進一步完善,他們也有可能成為推薦人。
實行“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面臨的另外一個棘手問題和挑戰(zhàn)是,如何杜絕在推薦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腐敗和違規(guī)操作?我們相信,公開是最好的辦法。北京大學從一開始就公開了所有的信息,這是一個必要條件,不認同這一條件可以不提出申請。實踐證明,利益相關者的監(jiān)督非常有效。因為名額非常有限,你獲得推薦的同時就意味著別人喪失了這個機會。如果你不符合條件而通過違規(guī)操作獲得了推薦的話,那么,原本符合條件的人一定會站出來舉報和申訴,因為他(她)的利益受到了不公平的損害。這就是利益相關者的力量。①2012年1月,安徽省合肥六中校長所推薦的一名學生未能通過北大自主招生專家委員會審核。事后,該校長被調離崗位。中學聲譽受到重創(chuàng)。4年后,2016年4月,該生之母,安徽省教育廳發(fā)展規(guī)劃處處長袁文涉嫌受賄犯罪被立案偵查。
其實,大凡推薦制都會面臨這個問題,在美國也是一樣,美國私立大學的招生是公開的不公平。1892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的首任校長威廉姆·瑞尼·哈勃在一封信中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錄取那些尚未達到標準的申請者是一種誘惑,但我們一直都克制著自己。很多人因為他們子女的入學申請被拒而不滿,但我們覺得拒絕錄取他們正是最明智的做法……你想象不出拒絕錄取達官貴人的子女會帶來多么大的壓力,但我下定了決心,在招生工作上我們必須公平公正,不近人情,就像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那樣。大多數(shù)董事會成員都支持我的這項政策?!盵3]這是一所私立大學的校長在100多年前寫下的文字。今天,這所建校只有100多年歷史的大學已經(jīng)成為與哈佛大學、耶魯大學齊名的世界頂尖大學。
伴隨著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出臺,中國考試招生制度的改革也掀開了嶄新的篇章。作為改革進程中的一項探索,“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經(jīng)歷了最初的喧囂、爭議而漸漸趨于穩(wěn)定甚至歸于沉寂。然而,回顧當初所走過的道路和那些質樸的初心,卻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大學招生,什么是大學招生的意義和價值,以及什么樣的招生制度是有效而公平的。對于正在奔向世界一流大學行列的中國大學來說,這些也許是更為根本而重要的問題。
[1]HAROLD S WECHSLER.The Qualified Student:A History of Selec?tive College Admission in America[M].New Jersey:US,Transaction Publishers,2014:17.
[2]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高等學校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EB/OL].(2003-02-24)[2017-02-23].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110/201006/89058.html.
[3]JOHN W BOYER.Teaching at A University of A Certain Sort: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over the Past Century[R].Chica?go,Illinois: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2011:29.
Peking University’s Experiment of Admitting Students Based on School Principals’Real-name Recommendation:Origin and Significance
QIN Chunhua
(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From the difficulties existed in basic and higher education,and in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particularly,this paper gives a retrospective account of the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Peking University’s experiment of admitting students based on school principals’real-name recommendation.As one of the pioneering explorations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autonomous admission system reform,the experiment has accumulated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for the deepening of the examination and enrollment system reform and effectively enhanced the university’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admitting students without relying solely on test scores.
Resumption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College Admission;Autonomous Selection and Admission;Admission Based on School Principals’Recommendation
G405
A
1005-8427(2017)04-0014-4
10.19360/j.cnki.11-3303/g4.2017.04.003
(責任編輯:陳睿)
秦春華(1975—),男,博士,北京大學教務部副部長,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