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 娟
江蘇省揚州市人民檢察院,江蘇 揚州 225000
?
交通肇事罪司法實踐若干爭議問題探析
欒 娟
江蘇省揚州市人民檢察院,江蘇 揚州 225000
交通肇事罪作為一種常見、多發(fā)過失犯罪,極具社會危害性?,F(xiàn)有法律、司法解釋對其作出了規(guī)定,但在司法實踐中仍有不少爭議。本文擬將理論與實務相結合,就司法實務中,交通肇事案件中存在爭議的情形,如共同犯罪問題、賠償能力作為交通肇事罪定罪要件是否合理等進行探討,并提出完善建議。
交通肇事;司法實踐;爭議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對交通肇事罪進行了規(guī)定,明確“發(fā)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使公私財產重大損失”作為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構成要件,即以嚴重危害結果作為構成犯罪的要件。交通肇事罪是結果犯。司法實踐中,由于該條文規(guī)定較簡單,在司法實務中適用時仍存在不少爭議。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發(fā)布的《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在解決部分爭議的同時,在交通肇事案件的司法處理中,其規(guī)定的不完善性仍是值得我們研究的問題。
(一)肇事后逃逸的定性問題
有論者提出交通肇事罪三階段說,“逃逸致人死亡”為第三罪刑階段[1],是最具爭議的,即筆者所要研究的情形。根據我國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交通肇事后的情形包括:肇事后逃逸和犯罪后逃逸,這兩種情形的刑罰均為三至七年徒刑。《解釋》對肇事后逃逸構成犯罪的條件又進行了限制,增加了責任程度的條件。筆者認為,現(xiàn)有相關規(guī)定值得商榷,不同情形刑罰相同,有違刑法的罪責刑相適應原則,《解釋》的限制規(guī)定減輕了對交通肇事犯罪的打擊力度。
“因逃逸致人死亡”存在爭議的主要是該行為法律性質問題。目前理論界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是結果加重犯。另一種認為是情節(jié)加重犯。筆者認為,現(xiàn)有法律未明確規(guī)定其行為性質,很難說是情節(jié)加重犯還是結果加重犯,解決上述爭議,增設交通肇事逃逸罪是一個可行選擇。從主觀要件來講,行為人對于肇事行為是過失,對于之后的逃逸行為或害怕承擔責任或其它都表明其主觀方面是故意。行為人在造成新的危害結果時不能再被之前的過失肇事行為包容。因而,這種獨立罪過形式要求逃逸行為應獨立于交通肇事行為。其次,從《解釋》分析來看,交通肇事行為在前,逃逸行為在肇事行為之后,二者并不能構成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如果將逃逸行為獨立出來,與基本犯罪分離,則不會重復評價,也有利于減少司法實踐中的爭議。
(二)交通肇事罪的共犯問題
一般認為,交通肇事罪是過失犯罪,而根據《解釋》可知,單位主管人員、機動車輛所有人、承包人或乘車人在交通肇事者肇事后逃逸的,致被害人得不到救助死亡的,構成交通肇事罪的共同犯罪。這與“過失犯罪不能成立共犯“的傳統(tǒng)刑法理論相違背。
目前,有兩種不同觀點??隙ǖ挠^點認為,指使肇事者逃逸者與逃逸者對于逃逸的行為在主觀心態(tài)上都是故意,且有意向聯(lián)絡,構成共同犯罪的主觀故意上沒有問題[2]。否定說認為,指使肇事者逃逸者只有指使行為,與違反相關法規(guī)的肇事的行為既無主觀聯(lián)絡,也無客觀牽連,將其以交通肇事罪定罪有違刑法規(guī)定。[3]即使認為,逃逸指使者在主觀上有故意或過失,分析會得知,其在主觀上對造成他人死亡的危害結果是持放任態(tài)度的。[4]
因此,把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中的逃逸行為獨立出來判斷審查更合適。若先前行為不構成犯罪,則指使逃逸的行為應定為教唆行為,成立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若先前行為已構成交通肇事罪,則不能成立交通肇事罪的共犯,指使逃逸的行為可定性為窩藏,依據刑法對于窩藏罪的規(guī)定進行判斷審查。
(三)賠償能力作為交通肇事罪定罪要件的合理性探討
《解釋》將有無賠償能力作為構成交通肇事罪的要件加以規(guī)定,讓人費解。有學者認為《解釋》這一規(guī)定有積極意義,符合刑法謙抑原則,認為賠償是修復交通肇事所破壞的社會關系的一種有力手段,可彌補被害者損失,也可使肇事行為人在接受此種懲罰的此前提下免除自由刑,是一種多方共贏的方式。[5]但筆者認為這一解釋較明顯地改變刑法原有規(guī)定,有超越司法權限之嫌。
原因有二,首先,根據刑法對于交通肇事罪的規(guī)定,交通肇事行為有違反交通管理法規(guī)的行為,且造成公私財產重大損失,就已經符合交通肇事罪的客觀方面的構成要件,是否有能力進行賠償并不是交通肇事罪客觀方面的構成要件。此外,《解釋》的出臺必須把握《刑法》立法原意,因為《解釋》是對《刑法》的進一步闡釋?!缎谭ā穼τ诮煌ㄕ厥伦锏囊?guī)定表明其為結果犯,而危害結果已產生后,有無賠償能力并不能動搖已造成的危害結果進而影響到是否構罪?!督忉尅返南拗埔?guī)定,有違《刑法》的立法初衷。因為刑法首要任務是預防并最終消除犯罪,與民法的損害賠償制度有本質差異。就交通肇事而言,犯罪行為人承擔刑事處罰是因其行為構成刑法規(guī)定的交通肇事罪,賠償損失是因其行為侵犯了他人的民事權利,不能用賠償損失免罪,賠償?shù)男袨榭稍诙ㄗ锖罅啃虝r酌定從輕。這在最高人民法院2014年《關于常見犯罪的量刑指導意見》中已有規(guī)定。由此,應改變《解釋》的相關規(guī)定,取消“無能力賠償”作為定罪的條件,這樣才不違立法原意,在打擊相關犯罪的同時也保障了公民的平等權利。損失賠償問題,則可采用完善保險體系等方式或民法手段解決,而不是輕易運用社會的最后一道防線——刑罰。
不同于我國的集中規(guī)定,國外對于交通肇事案件的規(guī)定,表現(xiàn)為多種形式,有分散在多部法律的,如日本在刑法典和行政法規(guī)中加以規(guī)定;也有集中于行政法規(guī)的,如香港對交通肇事的犯罪行為在行政法規(guī)中予以規(guī)定定罪,對肇事后系列行為,如逃逸行為、遺棄行為、不救助行為等分別詳細規(guī)定定罪,如對逃逸行為定交通肇事逃逸罪、遺棄行為定不救助罪、再與交通肇事犯罪這數(shù)個罪名分別定罪,再實行并罰。筆者認為,可參照域外立法的成功經驗,修改目前刑法對交通肇事罪多樣行為集合定罪的模式,結合我國刑法體例特點,分別以不同的罪處罰,及時解決司法實踐定罪沖突。當刑法修改難于啟動時,可針對司法實踐中出現(xiàn)的交通問題,及時在交通法律、法規(guī)中修改,畢竟交通肇事罪是空白罪狀,定罪還要尋找交通管理方面規(guī)定,配套法律完善對刑事司法同樣重要。
[1]李凱,黃婷.交通肇事罪之構成要件及其相關理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8):66.
[2]孫軍工.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運用法律若干問題的理解與適用[A].刑事審判參考(第三卷·上)[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312.
[3]林亞剛.危害公共安全罪新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212.
[4]秦蘭英.對交通肇事罪司法解釋中共同犯罪規(guī)定的解讀與評價[J].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版),2005(1).
[5]侯國云.交通肇事罪司法解釋缺陷分析[J].法學,2002(7):43-48.
D
A
2095-4379-(2017)09-0166-02
欒娟(1983-),女,土家族,湖北利川人,碩士研究生,江蘇省揚州市人民檢察院,助理檢察員,研究方向: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