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新媒體語境下的視覺呈現(xiàn)*

    2017-01-26 18:37:15韓叢耀
    中國出版 2017年24期
    關鍵詞:大眾媒介文化

    □文│韓叢耀 錢 丹

    視覺是這個時代最好的表達方式。在各種各樣的視覺媒體非常發(fā)達的今天,不協(xié)調或者說“不搭調”的視覺形象卻隨處可見,美其名曰為混搭。這樣的生活中的視覺造型,發(fā)展到極致便產(chǎn)生了媒體的“犀利哥”事件。前者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而后者,則是在現(xiàn)代新媒介環(huán)境下,帶有“奇觀”性質的視覺事件。不知不覺中我們已處在了一個視覺狂歡的年代。

    新媒體則是將這種狂歡帶入日常及無孔不入的重要途徑。當下,新媒體的視覺形象在傳統(tǒng)媒體的反復擠壓之下,不得不在創(chuàng)作與復制、文化和商業(yè)、全球化與本土化三組矛盾中發(fā)展和嬗變。視覺形象的快速可復制性,從一定程度上使得原創(chuàng)的想象力枯竭,也導致了大眾對視覺文化的依賴性和表面化現(xiàn)象嚴重。視覺形象商業(yè)化程度的提高,消費社會帶來的深層需求必須在短時間內(nèi)被最廣泛的大眾消費,從而轉化成數(shù)字的高利潤,導致了大眾對視覺形象無法深入細致地消化,在還沒有來得及反應之際就又被洪水般的其他視覺形象沖擊覆蓋,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拜物主義的蔓延。而視覺文化在新媒體傳播語境下的全球化覆蓋的速度與規(guī)模都是史無前例的,本土化如何求得生存還是被全球化標準所吞噬,已經(jīng)擺到了傳播學研究者的面前,對于此,我們必須冷靜地面對和客觀地回答。

    一、無處不在的視覺奇觀

    視覺形象在傳播中彰顯著巨大的優(yōu)勢。在人們每天的生活中充斥著鋪天蓋地的視覺信息,五花八門的信息、圖片和視頻,更折射在幾乎所有人都能夠自己去制造視覺形象。我們生活在一個視覺怪圈里,生活是現(xiàn)實和非現(xiàn)實的拼貼畫,從攝影、電視、電影等圖像符號,到造型藝術、舞臺表演、裝置藝術、建筑物等各類設計作品等,還有人的肢體語言、表情等非語言符號。在新媒體的語境之下,世界離我們的距離忽近忽遠,對于認知世界的方式,也從“明信片里的大海跟現(xiàn)實一樣藍”變成了“現(xiàn)實的大海跟明信片里的一樣藍”,人們雙眼所見的不再只是鮮活的事實,

    1.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

    公共知識分子蘇珊·桑塔格認為,自柏拉圖以來的哲學家們一直試圖通過建立非圖像認識世界方式的標準來松弛我們對圖像的依賴性?!叭祟愡€冥頑不靈地待在柏拉圖的洞穴里,一如既往地、樂不可支地咀嚼著真理的幻影。然而,攝影之眼改變著我們這個洞穴世界的閉塞狀態(tài)。照片教給我們一種新的視覺代碼,改變并且擴大了我們的觀念。攝影是一種文法,更重要的是,它還是一種觀看的倫理觀”?!笆占掌褪鞘占澜纭??!皵z影業(yè)最為輝煌的成果便是賦予我們一種感覺,使我們覺得自己可以將世間萬物盡收胸臆——猶如物象的匯編”。[1]

    傳播學者麥克盧漢說過,“我們自身變成我們觀察的東西”,“我們塑造了工具,此后工具又塑造了我們”。[2]數(shù)字圖像不只是圖像制作史上的又一項新技術,它還是一種新的書寫方法,可以與印刷術的發(fā)明和字母表的誕生相提并論。[3]事實上,在數(shù)字媒介時代,虛擬性已超越了現(xiàn)實真實,成為人類生存的一種方式。所以,我們得到的現(xiàn)實是被重新建構的,最終的樣子取決于帶你觀看世界的那雙人工的智能眼睛?,F(xiàn)實是被選擇的、被控制的現(xiàn)實。大眾媒介的職責本來是為受眾提供信息,但大眾媒介的掌控者擁有了受眾之后,為了經(jīng)濟利益而追求新、奇、怪的事件,從而獲得利益的最大化,這也幾乎成為當下某些媒體的行為原則。

    當某一種充滿強大生命力的潛在的視覺形象興起之時,它客觀上對大眾傳媒構成了強大的壓力:大眾傳播媒介要么迅速順應潮流,贏得社會大眾信任和贊賞以帶來經(jīng)濟上的利益;要么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失去受眾,最終錯失良機,陷入被動局面。而媒體的選擇是不言而喻的——展覽這種視覺形象,因為這種視覺形象所表現(xiàn)出的商業(yè)性、消費性、大眾娛樂性、通俗性、技術性、可復制性、程式化、無深度感正是新媒體文化所追求的基本目標,體現(xiàn)出與視覺文化與大眾娛樂文化的一致性、同質性。

    2.圍觀影像就是圍觀自我

    從視覺形象所表現(xiàn)出來的張力來看,網(wǎng)絡傳播技術支持下的新媒體為視覺奇觀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舞臺,讓每一個主角都盡興,讓所有人都來娛樂,吸引點擊率和關注度是其最后的宗旨。一個又一個賺眼球的流行詞和非同尋常的視覺奇觀,成為網(wǎng)絡傳播技術支持下的新媒體時代鮮明的注腳。

    在新媒介中,這些視覺形象已經(jīng)脫離了原始的光暈和儀式價值,而具有普遍的社會展覽價值。

    視覺形象的社會展覽價值在新媒體的放大鏡下帶有夸張和變形的效果,而新媒體視覺形象的社會展覽價值使得觀眾的思考呈平面化、淺顯化趨勢。觀眾失去了對視覺形象的原始崇拜,與光暈的距離進一步縮小了。新媒體的視覺展覽形象以平面表現(xiàn)立體,把三維的事物以二維的符號形式展現(xiàn)出來。平面化所帶來的問題是把視覺形象也“扁平化”了。把平面的符號立體化有賴于人的視覺生理,眼睛看到的信號如果傳導到大腦,大腦會將這種視差解讀為縱深感。而把立體實物變?yōu)槠矫婊囊曈X符號,帶來的是信息的壓縮。很多研究者在為“視覺文化時代到來”而歡呼的時候,“視覺產(chǎn)品”的蔓延速度及其侵蝕人們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的速度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注意。由于圖像直觀、形象,圖像符號的能指和所指往往是一致的,我們更容易把它與現(xiàn)實世界混淆在一起?!皩π侣劦呐d趣,使得我們想方設法去求證。我們永遠不能代替真相,但是我們要最大限度地去接近真相”。[4]視覺形象展覽意義的建構,取決于多媒體融合的象征性材料的文化生產(chǎn)實踐,取決于商業(yè)贊助、宏大展覽和媒體炒作,取決于這些非藝術活動的激烈競爭、高度選擇和難以預測的占用。

    這些事件脫離了以語言為中心的理性主義形態(tài),日益轉向以視覺形象為中心,特別是以新媒體視覺展覽形象為中心的感性主義形態(tài),這不但標志著一種文化形態(tài)的轉變和形成,而且意味著人類思維范式的一種轉換。[5]大眾越是感興趣的,媒體就越會去追逐,媒體的追逐,使得大眾的關注點越來越集中。奇觀化已經(jīng)成為了現(xiàn)實的一個常態(tài),可以說,這些事件中,新型傳媒工具試圖只向社會傳達一種不變的聲音,那就是娛樂。凡是能娛樂大眾的,就是鏡頭關注的對象,提供娛樂成為鏡頭組織現(xiàn)實的修辭原則。只要能在大眾化狂歡活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或者說在狂歡化消費活動中分到一杯羹,新媒體視覺展覽形象的生產(chǎn)者就會努力朝著那個適宜的方向去發(fā)展。

    因此,我們該如何收集關于這個世界的相片,又該如何從視覺形象展覽中理解生活的真實本質,這是一個當代人都必須面對的嚴峻問題。從本質上來講,現(xiàn)代生活的生活方式已經(jīng)變成了一場視覺上“虛擬的旅行”。

    二、視覺奇觀形成的社會動因

    當今社會出現(xiàn)的這種視覺“奇觀”(Spectacle)[6]或者說“奇觀化”,實際上是人類社會古而有之的一種現(xiàn)象?!斑h古先民的宗教儀式、中世紀的圣像崇拜、拉伯雷時代的狂歡節(jié)、路易王朝的斷頭臺、大革命時期的慶典,這一切都構成奇觀的場景。但是,與當代奇觀社會所不同的是,那時候的奇觀結構有賴于一種空間的區(qū)分,即日常生活的空間和神圣的空間之間的區(qū)分。不論那奇觀的場景是等級森嚴的莊嚴儀式還是擺脫了日常生活的嚴肅性狂歡,也不論是對日常等級秩序的強化還是對它的戲仿甚至消弭,那奇觀的世界都必定要存在于一個與日常世界迥然不同的空間中??梢哉f,沒有空間的這種區(qū)分,那一切的奇觀就是不可能的”。[7]而現(xiàn)在,奇觀已擺脫空間的支配,在新媒體中被任意呈現(xiàn)。正如德波在《景觀社會》一書開頭所言:“在現(xiàn)代生產(chǎn)條件無所不在的社會,生活本身展現(xiàn)為景觀的龐大堵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轉化為一個表象?!盵8]

    約翰·費斯克在《理解大眾文化》一書中分析了大眾究竟憑借何種方式,將文化商品轉變成他們所感興趣的事物,并由于將這些商品用來創(chuàng)造屬于他們自己的意義,即有關社會身份認同以及社會關系的意義,而從中獲得快感。這些意義乃是弱勢者的意義,他們是根據(jù)弱勢者的利益,并在弱勢者的利益當中得以創(chuàng)造的,因此這些意義對抗著由權力集團及其意識形態(tài)實踐所提倡的那些意義。[9]

    我們認為,導致視覺奇觀形成原因有三:其一,商品消費社會的趨利性,使得媒介追逐獲利演化為對夸張視覺展覽形象的追捧;其二,媒介機器充當意識形態(tài)的灌輸者,這一系列視覺性事件,其本質是政治的審美化,將其簡化為一種可供消費的景觀;其三,觀看的被動性,無論是視覺展覽形象本身還是觀眾,都是在構建好的視覺框架內(nèi)被操縱了。

    毫無疑問,上述的幾個視覺形象最后都構成了一場視覺奇觀,媒介和大眾共同關注導致的一個具有中國特點的奇觀化事件。這同當今的消費社會,商業(yè)利益都是息息相關的;按照米歇爾·??拢ǚ▏軐W家、社會學家)的權力/知識理論深入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視覺展覽形象都是受到權力的控制,連同大眾一并成為了受監(jiān)視的;用路易斯·阿爾都塞(法國哲學家)的意識形態(tài)論來看,媒介傳遞視覺形象給大眾的過程,是實現(xiàn)了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灌輸;這些視覺形象滿足了人類最原始的好奇心、窺私欲,視覺形象被大眾觀看,而大眾則被視覺形象背后的主體所注視,以此形成一個視覺形象生產(chǎn)的活動。在媒體競爭的環(huán)境下,營造媒體奇觀本身就是一種生產(chǎn)活動。而最終視覺形象漸漸退出人們視線的原因在于大眾關注點的轉移,媒體放棄對視覺展覽形象的追逐,表明了視覺展覽形象的消費力降低甚至消失了,同時也是視覺符號反諷功能的發(fā)揮,是傳播出現(xiàn)反向效果的信號。當然,這樣的反饋也是以奇觀化的形態(tài)呈現(xiàn)的。

    1.視覺形象奇觀化的社會因素

    無論是歡呼“讀圖時代”的到來,還是抵抗人為的視覺暴力,都無法避免地成了視覺文化大框架下的一員。道格拉斯·凱爾納(美國本土文化研究學者)在對媒體奇觀的研究中,著重分析了媒體奇觀中的矛盾和逆轉現(xiàn)象。他認為視覺文化容易成為“一種特殊的交往,自由自在,不拘形跡的廣場式交往”。[10]奇觀化使得一個同時既在又不在的世界變得醒目了。這個世界就是商品控制著生活一切方面的世界。[11]奇觀化是消費社會的產(chǎn)物,消費行為逐漸降解了人們的審美習慣,文化消費漸漸與其他日常消費相似。可以看到,奇觀是一種社會新的文化現(xiàn)象,它多半是以視覺形式出現(xiàn)的一種表征,一種表面熱鬧、表面富有吸引力的文化外在形態(tài)。

    奇觀社會形成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礎,就是互文性的存在,即任何文本的解讀都要與其他文本聯(lián)系起來,要有一定的文本知識作為背景,才能使新的文本產(chǎn)生影響。羅蘭·巴特認為,互文性是普遍存在的,我們的文化就是一張復雜的互文網(wǎng)所組成的,其中的文本最終是相互指向的,而不是指向現(xiàn)實。相互指向的最終目標都不會是社會現(xiàn)實,所以奇觀化社會里,現(xiàn)實是被架空的,而奇觀的生活可以說是超現(xiàn)實的。從而構成了后現(xiàn)代最鮮明的特征,自由雜亂而沒有規(guī)律性可言。

    破碎的片段,意識流的拼貼,流行元素的隨意混搭——流動影像中的天空是明信片里白云背后的藍色,隨時隨地的街拍生活為的不是讓自己更快樂,而是讓自己被看起來很快樂或者被看起來很美,對人的畸戀上升到極度的戀物不是事實如此而是趨勢所迫——也即重要的不是現(xiàn)實本身,而是被建構之后的樣子,奇觀社會追求的是表征的極致,后現(xiàn)代生活中,里子空沒空沒有人會在意。

    現(xiàn)代社會,大眾媒介借助現(xiàn)代科技手段來重構狂歡,狂歡節(jié)作為文化轉型期離心與向心沖突的宣泄口和語言雜多現(xiàn)象的特殊表征,起了一個聯(lián)結、溝通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鴻溝的樞紐作用。也就是說,狂歡代表著大眾文化對精英文化的一種顛覆與反叛。

    巴赫金(蘇聯(lián)文藝學家、文藝理論家、批評家)指出,狂歡節(jié)是一種全民性的、大眾性的生活常態(tài)倒置:在節(jié)日之外,體制化的“嚴肅”的生活是常態(tài)的生活;而在節(jié)日之內(nèi),非體制化的、快樂的(這些在平時被視為非常態(tài)的)生活,才暫時被允許當作“常態(tài)”的生活。媒介在現(xiàn)實被奇觀化的過程中,作用不可小覷。演唱會和MTV錄影帶的制作就是電視恩賜給受眾最大的禮物。實踐的經(jīng)驗告訴我們,演唱會的現(xiàn)場效果和電視上的演唱會是不一樣的概念,就好像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的現(xiàn)場和我們在電視機里看到的肯定也是不一樣的。電視直播的延時性、圖像拍攝的角度選擇,都給了媒介機器灌輸主觀意圖的時間,制造全民的奇觀是他們的目的。MTV似的拼接生活的片段,給觀眾造成了生活的真實假象。千手觀音的視覺奇觀,是導播最美的“犯罪”,同時也是觀眾心甘情愿的被騙,我們都習慣了美好的謊言。

    2.被控制了的觀看主體

    視覺奇觀形成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生產(chǎn)視覺符號的媒介在大眾文化尤其是在視覺文化時代,具有強大的權力。它有對符號使用的決定權,同時也先大眾一步對視覺符號進行了篩選,因此也是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宣傳者。主流意識形態(tài)長期作用下形成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又強化了主流意識形態(tài),二者循環(huán)往復互為因果。格伯納稱之為“主流化”過程。意識形態(tài)體現(xiàn)了視覺形象生產(chǎn)者和傳播者的意圖,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視覺形象接受者對圖像的認知和解讀。

    對視覺文化業(yè)來說,視覺文化是一個兒童政權??赡艽嬖谶@樣的一個 “規(guī)律”,即目標受眾群越大,他們被兒童化的程度就越高。[12]媒介追求的是最大多數(shù)觀眾希望的情節(jié),是最廣大受眾基本價值觀的體現(xiàn)。大眾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媒介行使的是一個單向度的權力。每一個再現(xiàn)領域如??滤f,都是由“權力/知識”所構成的權力領域。[13]我們不得不承認,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受眾被兒童化的程度非常之高。媒介打著娛樂的旗號告訴你什么是現(xiàn)實,什么才是好玩的好看的,媒介決定了你看到的一切,大眾毫無防備地接受了一次又一次洗禮,最后出來的必然是“媒介化的人”。原本生活中的形象,經(jīng)過鏡頭的放大之后,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成了被拍攝和被播出的片段,其中有多少是還原他們本性的行為值得探討。

    不難看出,當我們在現(xiàn)代環(huán)境下消費,我們處于記錄我們行動的攝像頭的凝視之下,好比??抡f的“全景式監(jiān)獄”??措娨?、看電影、看圖片等時,我們的凝視物,已由監(jiān)視塔轉為大眾媒介,大眾傳播中于是也形成了監(jiān)視和被監(jiān)視的關系。凝視的權力觀念已經(jīng)通過多種方式被運用,于是,可見的與可不見的凝視,在公共領域就讓人感到不安。所以說,媒介的窺視對象是指向現(xiàn)實生活的,而媒介制造出來的產(chǎn)品又具有超現(xiàn)實的互文性,導致的一個現(xiàn)象就是現(xiàn)實生活的超現(xiàn)實狀態(tài)。其中,媒介權力無處不在地控制著大眾的各種觀念。電視新聞的“導演”“擺拍”“補拍”“情景再現(xiàn)”就是一種召喚的過程……因為視覺圖像的具象性,很多受眾在接受影像謊言后很順利地被召喚而沒有意識到中了圈套。

    文中所述的幾個視覺展覽形象之所以能夠成功地植入受眾的思想中并且呈現(xiàn)盲目無意識的討論和娛樂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媒介在現(xiàn)代社會中擁有獨一無二的權威。道格拉斯·凱爾納認為:“大眾媒體文化提供了我們界定自己有關于種族、階級、國家、自我、性意識等認同的材料。媒體形象形塑我們對于世界認知以及價值觀建構了社會文化,并參與、生活于其中。我們每個人自出生到死亡,都浸淫在一個大眾媒體社會與消費社會里。”[14]新媒體語境下視覺暴力形成的背后,是權力在作祟,是潛意識在作祟,是被觀看的文化在作祟,是符號的所指受到了操縱。

    三、結語

    米蘭·昆德拉在《不朽》中說道:“一種普遍的、全球性的從意識形態(tài)向意向形態(tài)的轉變已經(jīng)出現(xiàn)。”斯圖爾特·霍爾指出,20世紀的圖像復制和流通手段的大發(fā)展把表現(xiàn)推向了文化舞臺的中心。當今社會,一種由新媒體視覺形象構建的新的社會圖景已經(jīng)顯現(xiàn):全球性的互動“網(wǎng)景”使用已成雛形,全球經(jīng)濟的一體化和地域文化的多元化已呈現(xiàn)出同質性和異質性的互動;影像、影像科技以及影像觀眾集合成視覺之事件;現(xiàn)實已被影像取代,事物已經(jīng)被景觀取代,現(xiàn)在景觀將被“幻象”取代。從裸視到鏡像,從鏡像到景觀,從景觀到網(wǎng)景,疊映人類一幕幕焦慮的影像,在數(shù)字媒體影像內(nèi)個性學會了消解自身,獲得了愉悅。

    在當代中國的新媒體語境下,大多數(shù)娛樂節(jié)目的內(nèi)容,體現(xiàn)了主流文化和大眾文化之間的互動,反映了中國市場經(jīng)濟轉型中各種意識形態(tài)的碰撞、傳媒產(chǎn)業(yè)化的進程甚至是國民心態(tài)的調整,構成了一部分當代中國傳媒的“話語”。但正是在這種新媒體的語境下,視覺展覽形象比以往繁增,視覺奇觀的頻度越來越高,視覺奇觀的強度越來越大,凸顯出了“日?;钡膬A向,視覺奇觀事件已成為新媒體吸引受眾的不二法寶,這種情況不但在中國發(fā)生,在世界范圍內(nèi)同樣發(fā)生著。尤其在以網(wǎng)絡傳播技術為支撐的新媒體語境下,視覺奇觀文化具有全球性的普遍特征。這也正應驗了讓·鮑德里亞在《擬象的進程》中所言:“當符號的測量器降到常態(tài)意義的水平線之下時,意義過剩是快樂的,非能指因攝影機所取的角度而被提升了”。[15]

    注釋:

    [1]顧錚.西方攝影文論選[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3:75

    [2]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體的延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33

    [3]R·舍普等.技術帝國[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9:98

    [4]易來國.鳳姐為什么這么紅[N].南方周末,2003-04-17 [EB/OL].http://www.infzm.com/content/47299

    [5]W J T 米歇爾.圖像轉向《文化研究》第三輯[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17

    [6]Spectacle一詞在國內(nèi)有二種譯法,吳瓊在《視覺文化總論》中譯為“奇觀”,王昭鳳將其譯為“景觀”。本文采用“奇觀”一說,除含有Spectacle的原有意思之外,奇觀在漢語的意境下,正符合本文所討論的集中呈現(xiàn)或多媒體聚和的視覺之事件

    [7]吳瓊.視覺文化總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1

    [8]居伊·德波.景觀社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3

    [9]約翰·費斯克.理解大眾文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94

    [10]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五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242

    [11]Guy Debord: The Society of Spectacle, New York: Zone, 1995:23

    [12]J·哈特萊.電視與“俗”的力量[J].世界電影,1996(1)

    [13]羅鋼,劉象愚.文化研究讀本[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212

    [14]D Kellner,M Ryan.Camera Politica: The Politics and Ideologies of Contemporary Hollywood Film,Bl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8:8

    [15]讓·鮑德里亞.擬象的進程[M].視覺文化的奇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10

    猜你喜歡
    大眾媒介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一汽-大眾ID.6CROZZ
    汽車觀察(2021年11期)2021-04-24 18:04:58
    上汽大眾ID.3
    汽車觀察(2021年11期)2021-04-24 18:04:58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傳媒評論(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誰遠誰近?
    書,最優(yōu)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歡迎訂閱創(chuàng)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現(xiàn)中的弱勢群體排斥現(xiàn)象
    新聞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6
    文化之間的搖擺
    雕塑(2000年1期)2000-06-21 15:13:24
    仁布县| 铜梁县| 泰和县| 玛沁县| 静安区| 瑞丽市| 马尔康县| 漳平市| 恩平市| 共和县| 麟游县| 南乐县| 武隆县| 上饶市| 大名县| 平遥县| 吴川市| 凤阳县| 庄浪县| 银川市| 清水河县| 北碚区| 台中县| 尚义县| 山丹县| 江油市| 金沙县| 皋兰县| 徐水县| 龙州县| 绥滨县| 奇台县| 望都县| 青浦区| 湘潭市| 浑源县| 舞阳县| 普兰店市| 万宁市| 岳西县| 九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