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劍
(410015 長沙理工大學文法學院 湖南 長沙)
以郵寄費是否可以申請國家賠償為例探析《國家賠償法》的法律適用
王建劍
(410015 長沙理工大學文法學院 湖南 長沙)
《國家賠償法》在實踐中運用的范圍令人擔憂,即便經過2010年較大幅度的休整,可依然被民眾所詬病,被戲稱為“國家不賠法”。本文就政府行政不作為的角度來考量,政府未及時進行信息公開導致公民財產利益受損是否可以申請國家賠償問題展開論述,主要從其立法目的、法條規(guī)定的范圍和國家賠償的違法事實進行說明。利用法理依據和法治角度來闡述將行政主體的行政不作為行為給公民造成的財產利益受損的情況納入國家賠償范圍內是有必要的。
行政不作為;財產性利益;國家賠償
2016 年初,王某對某省公安廳消防總隊前后申請政府信息公開共三次,該信息保有單位都未予以答復,后王某申請向省公安廳申請行政復議。省公安廳做出復議決定,確認該消防總隊的行政不作為系違法行為。同年6月,王某申請國家賠償要求消防總隊賠償因申請信息公開及提起行政復議而產生的郵寄費和復印費,該消防總隊下達《不予行政賠償決定書》。后申請人不服不予賠償決定,向法院提起行政賠償訴訟,法院經判決認為:因申請政府信息公開案件的行政不作為在被確認違法后提起的行政賠償不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以下簡稱《國家賠償法》)的賠償范圍,駁回原告訴訟請求。
本案中,法官的裁判以行政機關未依法進行信息公開的行為定義為僅侵犯了公民的知情權,以未侵犯公民的財產權為由而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這就給我們帶來了一個疑問:因行政機關的行政不作為行為而引起的當事人財產損失是否可以申請國家賠償呢?
(一)從國家賠償法的立法目的來分析
椰林曾說過:“目的是全部法律的創(chuàng)造者,每條法律法規(guī)的產生都源于一種目的,即一種事實上的動機?!盵1]
關于《國家賠償法》的立法目的在學術界早有爭論,有一元論,二元論和多元論之說。持一元論的學者秉承著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享有依法取得國家賠償的權利,認為其他的目的只能是依附于該目的所產生的一些主張[2];而二元論學者則將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享有依法取得國家賠償的權利和促進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的目的置于同等位置[3];多元論學者則別出心裁的提出了在保障公民權利和促進國家機關依法行政之外還應兼顧保障人權的目的。但無論怎樣區(qū)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享有依法取得國家賠償的權利都是最重要的立法目的。
所以從《國家賠償法》的立法目的來看,因為行政不作為而引起的財產損失應當給予救濟。筆者認為在上述案件中,申請國家賠償是符合《國家賠償法》的立法目的。本著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保護其合法財產,促進國家機關依法行政的目的來看,應當予以賠償。
由于《國家賠償法》的立法目的不明,導致在司法實踐中國家賠償案件的勝訴率極低,故而《國家賠償法》也被戲稱為“國家不賠法”,但近年來公民權益遭受到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瀆職事件屢見不鮮,所以在公民權利受到侵害時,救濟公民的合法權益就變得重中之重。
(二)從現代行政法的基本原則來分析
我國《國家賠償法》第四條關于財產權的賠償范圍,可以分為直接財產損害和間接財產損害,筆者認為直接損失包括前三款列舉的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直接侵犯公民權利義務所造成的損失;而間接損害則由于范圍過于大,內容過多而無法一一列舉,所以只能做概括式的規(guī)定。
現代行政是責任行政,無責任即無行政,無救濟即無權利[4]?!坝袚p害就有賠償”,由于行政機關未依法履行及時、有效的將政府信息公開的職責造成的被害人申請信息公開的費用損失亦屬于間接損失,即本案中因知情權受損而引起的財產權受損也應該屬于國家賠償的范圍。
(三)從國家賠償的歸責原則來分析
行為的違法性是我國行政賠償的歸責原則[5],亦可以稱之為是《國家賠償法》適用的前提。
違法性又指:違反法律規(guī)定,作為或不作為的行使法定職責。而“違法”又包括實體上的違法和程序上的違法,實體上的違法包括違法的作為行為和以法定作為義務為前提的不作為行為[6]。其中實體上的違法作為行為包括:超越權利、濫用權力直接造成被害人人身權或財產權的侵犯,如違法拆遷、違法扣押查封等;實體上的違法不作為行為則是指法律賦予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作為的義務。而負有作為義務的人員違反法律規(guī)定未履行或延遲履行該義務而造成被害人權利減損的行為也屬實體上的違法。
《信息公開條例》第六條規(guī)定了行政機關應當及時、準確地公開政府信息。該條例中已經明確的規(guī)定了行政機關負有信息公開的義務,而在上述案件中行政機關顯然已經違反了及時準確的公開政府信息的義務,且已經被復議機關宣告違法。故而筆者認為在該案件中是可以主張因行政機關為及時、有效的公開政府信息而致使當事人遭受到無謂的財產損失應當屬于國家賠償的范圍。
我國《憲法》規(guī)定公民擁有廣泛的基本權利,要求公民在權利受到侵害時有得到救濟的權力。
現行《國家賠償法》第3條、第4條、第15條和第16條的規(guī)定來看,國家賠償的范圍僅僅限于保護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權利中的生命健康權和人身自由權與社會經濟權利中的財產權,而未將公民知情權納入國家賠償的范圍之內,導致公民因知情權受到侵犯而得不到救濟,導致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不作為行為加劇,部分機關工作人員依舊停留在計劃經濟時期的官僚風格,對民眾事物不予理睬,在黨中央、國務院大力提倡法治政府后依舊維持“惰政”風格。所以應當將政府信息公開納入《國家賠償法》的范圍有利于敦促政府部門的“勤政”建設,促進政府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從根本上杜絕因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惰政”引起的行政不作為行為。
《國家賠償法》第五條采取“負面清單”的形式來確定不屬于國家賠償范圍的情形。但筆者認為應當采取列舉的方式將不作為造成公民財產性利益受損的情形明確的納入國家賠償的范圍。
在實踐中,有相當多的相對人不理解政府信息公開為何物,故習慣性的將政府信息公開與行政事務咨詢混同。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機關制作或獲取的,需要以一定形式記錄、保存的信息,具有主動性和強制性。而行政咨詢則是市場經濟下踐行服務型政府的一種表現,針對申請人的特定問題在其了解的情況下給予回復,咨詢是一種非強制性的行政行為。若相對人超越了政府信息公開的范圍進行申請,則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便沒有義務對該相對人進行答復。所以區(qū)分行政咨詢和政府信息公開是公民行使其權利的前提。
[1]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華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04頁。
[2]武婷婷、解瑞卿:《論〈國家賠償法〉的立法目的》,《法學研究》,2008年第6期。
[3]張正釗:《國家賠償制度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33頁。
[4]周佑勇:《行政法原論》,中國方正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31頁。
[5]周佑勇:《行政法原論》,中國方正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400頁。
[6]皮純協(xié),何壽華:《比較國家賠償法》,中國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第8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