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一個并不算太要好的朋友忽然向我傾訴苦惱,說他明明對誰都十分客氣,但卻總感覺別人對他卻保持著距離,他不明白是為什么。
我想了想,這位朋友確實是一個客氣而禮貌的人,就連來問我這個問題時,他用的稱呼都是“您”,哪怕他也知道我其實比他年紀小。在工作中他其實還幫過我?guī)状蚊Γ瑓s從來沒麻煩過我,這次的“請教”還是他第一次來請我?guī)兔Α?/p>
我忽然意識到,其實,這就是問題之所在。
別人和你做朋友,不是因為你對他好。在進行社交時,許多人都存在一個誤區(qū),就是認為只要我對別人足夠好,別人就一定愿意和我做朋友,如果別人不愿意,那一定是因為我付出得還不夠多。但現(xiàn)實其實可能恰恰相反。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學(xué)生時代,如果一個男生想要追求一個姑娘,很常見的做法就是想盡一切辦法去幫姑娘的忙,小到擰瓶蓋,大到寫論文,平時省吃儉用挖空心思為姑娘買禮物,逢年過節(jié)還要在女生寢室樓下用蠟燭擺個愛心,不可謂是不用心。
但就我所見,這樣做的男生,失敗的概率比成功要大得多,有些即便成功了,最后也淪為了備胎。所以在青春期時,筆者曾聽到過無數(shù)男同胞們絕望的拷問:“我已經(jīng)為你付出了一切,為什么你還是不愛我?”
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別人對你的重視程度,從來都不取決于你為他付出了多少,而是取決于他愿意為你付出多少。
比如我大學(xué)時有個朋友江湖人稱“情圣”,追姑娘的成功率遠高于常人。但其實他既不是富二代,顏值也只是平均水平,只不過他追求姑娘的方式和大多數(shù)男生都不太一樣:
他從來都不會急著向姑娘獻殷勤,而是先觀察姑娘的特長,然后借機向姑娘求助,比如如果姑娘成績好,他就請教學(xué)習(xí)上的問題;姑娘喜歡旅行,他就挑姑娘去過的地方請教旅行攻略。讓姑娘幫過這些忙以后,他就能以“欠下人情”為由去幫姑娘的忙,一來二去,兩個人之間的距離也就越來越近。
有一次和他聊天時,他總結(jié)道:其實談戀愛也好,交朋友也好,本質(zhì)都是一樣的,如果你想和一個人的關(guān)系變得親密,關(guān)鍵不是去給別人獻殷勤,任何長久的關(guān)系都必須建立在平等的基礎(chǔ)上,你越獻殷勤反而越顯得你自己卑微,對親密關(guān)系有害無益。
想交朋友,與其去幫別人,不如讓別人來幫你,只要這個忙對別人來說是舉手之勞,大多數(shù)人都不會拒絕,而別人只要幫了你一次,自然就愿意幫你第二次。
而你也可以以回報別人為理由順理成章地接近他,不會顯得討好和諂媚。
拉近距離的最好方式是讓別人來幫你。人是一種能夠通過幫助別人來獲取愉悅感的動物。特別是當提供幫助并不需要犧牲自己太大利益卻能給別人帶來很大效用的時候,幫助別人就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
就像學(xué)生時代如果有女生擰不開瓶蓋,一定會有許多男生踴躍地為之代勞,因為在他們擰開瓶蓋的那一刻,從女生感謝的話語和崇拜的目光(也許只是男生的想象)中,他們能得到道德感和自我價值感的雙重滿足。
這也就是為什么學(xué)會求助和虧欠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社交技能。列夫·托爾斯泰曾在《戰(zhàn)爭與和平》里寫道:“我們并不因為別人對我們的好而愛他們,而是因為自己對他們的好而愛他們?!?/p>
下次想和人交朋友的時候,先讓他幫你個忙吧!
編輯/麥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