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華
江蘇省丹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婦科病區(qū),江蘇丹陽 212300
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對提高護理管理質量的作用
胡玉華
江蘇省丹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婦科病區(qū),江蘇丹陽 212300
目的研究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對提高護理管理質量的作用。方法將該院外科病區(qū)2016年1月—2017年4月期間工作的20名護士作為該次研究的對象,并積極實施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比較實施前與實施后的護理質量。結果①實施管理前后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②實施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后的病房管理、基礎護理、優(yōu)質護理評分明顯高于管理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③實施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前,20名護士不良護理事件的發(fā)生率是13.33%,明顯高于實施管理后的0.00%,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外科病區(qū)日常護理管理過程中積極運用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不但能夠提升護士的護理質量,避免不良事件發(fā)生,而且還能顯著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該管理模式值得積極推廣和運用。
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護理質量
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目前已經在很多科室中被運用,并且取得了顯著的效果,這是一種新型的護理管理方法,能夠激發(fā)護士的工作積極性,并且全面提升其專業(yè)技能,促進臨床護理更加人性化與個性化[1]。該院對2016年1月—2017年4月期間外科病區(qū)的20名護士積極運用此模式管理后,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將具體情況進行總結后,現報道如下。
該次研究所選取的20名對象均屬于該院外科病區(qū)2016年1月—2017年4月期間工作的護士,均為女性,年齡最小是20歲,最大是40歲,平均年齡是(28.0±5.0)歲;護士的層級:1名為n4級、3名為n3級、3名為n2級、9名為n1級以及4名n0級;學歷水平:8名為本科學歷、8名為大專學歷、4名為中專學歷;職稱情況:3名為主管護師、5名為護師、12名為護士;工齡:12名護士的工齡為 1~5年,5名為 6~10年,1名為 11~15年,2名為16~20年。20名護士均自愿參與該次研究,且均接受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
20名護士之前一直接受傳統(tǒng)的輪班制及輪崗制進行管理,現均接受分層級管理模式,詳細情況包括以下幾點。
①設置層級:根據20名研究的護士的實際護理情況,選取臨床護理工作經驗豐富、工齡及學歷較高、組織能力極強的護士長作為該次管理的主要負責人,在開展日常護理管理時,除了以往的護理工作內容之外護士長還需承擔起其他護士的選拔、培訓以及考核等工作。管理小組組長依據該科室的病房實際需求,積極采取小組負責機制對護士的護理質量展開管理,在科室的各個病區(qū)成立相應的護理小組,然后根據這些護士的工齡、工作能力以及職稱等將其分為4個級別,分別是護士長、小組組長以及高初級責任護理,最后再按照層級管理的框架不斷對護理工作流程進行健全完善,并且明確各小組的各級護理工作內容[2]。
②劃分職責:在分層級管理的模式下嚴格執(zhí)行各項責任機制,將各組護士的日常工作內容及職責、權限明確清楚,鼓勵各級之間互相協(xié)作,全面提升小組的總體護理質量。在護士分級中護士長主要負責監(jiān)督其他護士的護理質量法,并且全權負責小組內各護士的績效考核與業(yè)務培訓等工作。責任組組長不但需要承擔科室部分危重患者的護理,而且還要對組內其他護士的病員護理工作進行分配,且對工作時間進行合理的安排,同時對組內護士的護理情況進行定期監(jiān)督檢查,以便全面提升組內護士的護理效果。小組責任護士按照自身能力盡可能為患者提供優(yōu)質、全面的服務,根據護士本身的情況來負責不同疾病的患者,確保病區(qū)小組護理質量得到整體提升[3]。
③培訓及考核:在開展護理管理工作中,護理培訓及考核是提高護士工作質量及效率的主要途徑。在實際管理當中,護士長要根據各個病區(qū)的護理需求以及各小組護理能力情況,定期組織召開護理培訓,尤其是對于初級的責任護士,更應該提供更多學習機會。與此同時,實施該次護理管理的護士長還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考核機制,鼓勵各小組護理人員積極參與考核晉升,并且給予適當的獎勵與懲罰,對護理表現優(yōu)秀者給予一定獎勵,同時對表現較差的護士給予一定懲罰,促進護士積極、主動參與工作。在護理管理期間,需要召集各小組成員匯報當天的護理情況,及時討論解決一些護理難點、重點問題。
④變更傳統(tǒng)排班模式:在傳統(tǒng)的護理工作中,大多采取輪班與輪崗的排班機制,在分層級管理模式下,護士長可以不斷完善傳統(tǒng)排班模式,積極制定彈性排班。在實際運用中可以依據護士綜合能力、專業(yè)技能、工作量、工作時間等合理排班,增加日間及旺季值班人員數量,合理減少淡季及夜間值班人員數量,保障護理質量的同時,避免護理資源的不必要浪費。
采取該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量表,對20名護士負責的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對比實施護士分層級護理管理前后患者的護理滿意程度,滿分是100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對護士的滿意程度越高。
對比20名護士實施管理前后的護理質量與發(fā)生不良事件的幾率進行對比,其中護理質量的內容包括了基礎護理、優(yōu)質護理以及病房管理,同樣以百分制進行評價,評分越高表示護理質量越好。
數據均借助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 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施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前,科室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分是(84.3±2.0)分;實施管理后評分提升至(97.5±0.2)分;管理前后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9.369 1,P<0.05)。
實施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前,20名護士病房管理評分是(87.6±2.0)分、基礎護理評分是(88.9±1.0)分、優(yōu)質護理評分是(85.0±2.0)分;實施管理后病房管理評分是(98.8±0.5)分、基礎護理評分是(99.0±0.8)分、優(yōu)質護理評分是(98.8±1.0)分;管理后護理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實施管理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4.296 2、35.270 7、27.600 0,P<0.05)。
實施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前,20名護士有2名出現不良護理事件,具體為1名發(fā)生護理糾紛,1名發(fā)生不安全事件,不良護理事件的發(fā)生率是13.33%;實施管理后20名護士無任何不良護理事件發(fā)生,發(fā)生率為0.00%;護理前后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210 5,P<0.05)。
近幾年來,我國綜合國力及總體經濟水平不斷提升,推動著國內各行各業(yè)的迅猛發(fā)展,在此背景下,醫(yī)院的綜合醫(yī)療水平不斷提升,加之人們對于健康的意識不斷加深,對醫(yī)院臨床護理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外科病區(qū)屬于醫(yī)院的重要科室之一,加強該科室的護理管理,有助于全面提升護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綜合能力,便于獲得更高的護理滿意度[4]。
通過該次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實施管理后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能是由于實施護理管理后,各組護士對病患的護理工作更加全面,兩者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更多了,護患之間創(chuàng)建了良好、和諧的關系后,顯著提升了護理滿意度。此外,該組結果還提示實施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后的病房管理、基礎護理、優(yōu)質護理評分明顯高于管理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施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前,20名護士不良護理事件的發(fā)生率是13.33%,明顯高于實施管理后的0.00%,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是由于科室實施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后,使護士的工作范圍與職責更加明確與細化,有效彌補了傳統(tǒng)管理中護理分工模糊的弊端,使得日常護理中容易忽略的護理項目重新得到重視。與此同時,護士長對各小組加強業(yè)務培訓,能夠幫助護士學習更多先進的護理知識與技巧,使得臨床護理質量得到切實的提升,進而使得護士的護理操作更加規(guī)范[5]。
綜上所述,在護理管理中積極運用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能夠顯著提升護士的綜合護理質量。
[1]李玉瓊.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對提高護理管理質量的作用[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5,31(14):166-167.
[2]何曉娟.探討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對提高護理管理質量的作用[J].生物技術世界,2016,16(3):182.
[3]張偉,蘇秋平,朱穎.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對提高護理管理質量的作用[J].航空航天醫(yī)學雜志,2016(4):502-503.
[4]李世艷,張樹香.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對提高護理管理質量的作用[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6,16(44):247-248.
[5]張雪蓮,曹向麗.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對提高護理管理質量的作用探討[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6,1(6):146.
R471
A
1672-5654(2017)08(b)-0118-02
2017-05-17)
10.16659/j.cnki.1672-5654.2017.23.118
胡玉華(1977-),女,江蘇丹陽人,本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靜療護理。